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 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 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 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解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
2、;鹰的迁入率增加,其种群数量会增加,捕食黑线姬鼠增加,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将下降,A 正确。根据第一次捕获数量/总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总数,有100/总数量=2/280,可推出总数量=(100280)/2=14000,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 只/hm2,B 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并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流入的能量越少,D 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的特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利用两种肺
3、炎双球菌进行下列四组转化实验,能发生转化的实验组有()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蛋白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RNA降解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DNA 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加热杀死的R 型菌与活的S型菌混合培养A BCD【答案】A【解析】【分析】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其DNA 仍具有转化活性,可使R 型菌发生转化。酶具有专一性,可催化特定物质的水解。【详解】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蛋白酶处理后,只能使蛋白质水解,不会破坏DNA,与活的 R 型菌混合培养,可使R型菌发生转化,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RNA 降解酶处理后,只能使RNA 水解,不会
4、破坏DNA,与活的 R 型菌混合培养,可使 R 型菌发生转化,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DNA 酶处理后,DNA 被破坏,再与活的R 型菌混合培养,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错误;加热杀死的R型菌与活的S型菌混合培养,不会使 S型菌发生转化,错误。故选 A。3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 淋巴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如下图所示。除了抗原刺激之外,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 淋巴细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
5、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BB 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C骨髓瘤细胞应该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D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 淋巴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题”,说明 B淋巴细胞中染色体丢失可能会影响抗体分泌。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淋巴细胞的目的是使B淋巴细胞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HAT 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可通过设定相应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 B 淋巴细胞株。【详解】A、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 淋巴细胞染色
6、体丢失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A正确;B、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 淋巴细胞,成熟的B 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和脾脏,因此可以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处获得B淋巴细胞,B正确;C、由图可知,在HAT培养基上培养,骨髓瘤细胞死亡,说明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无法存活,C 正确;D、题中培养的是可分泌与注射的抗原相关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不会产生抗EBV抗体,D 错误。故选 D。4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麦芽糖的水解C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D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
7、是细胞外液,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消化液、泪液、汗液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A 错误;B、麦芽糖的水解在消化道,为外环境,B 错误;C、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属于人体的内环境,C正确;D、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D 错误。故选 C。【点睛】5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在花期喷洒高浓度的2,4-D 可防止落花落果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
8、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植物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所以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 正确;B、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导致茎尖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较快,向光侧生长较慢,无论背光侧还是向光侧都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C、2,4-D 是生长素类似物,低浓度可以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可以疏花疏果,花期应该使用低浓度溶液,C 错误;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以得到多倍体;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
9、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番茄,D 错误。故选 A。【点睛】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方法(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多涉及坐标曲线图形式的试题。一定要区分清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不要误把最适生长素浓度看成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分水岭”。(3)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
10、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6健康人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而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而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C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D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答案】D【解析】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据此可知: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A 正确;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
11、吸收是主动运输,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B正确;由题意“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可知,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是被动运输,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C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 错误。7某小组为解决粮食贮存通风散热问题,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小麦种子呼吸作用强度(底物为葡萄糖)。气体自动分析仪用于测定密闭容器中O2和 CO2的含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装置可用于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B小麦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部分储存在ATP中,其余的以热能形式散失C当装置中小麦种子同时存在有氧呼吸
12、和无氧呼吸时,不能测出无氧呼吸强度D通过 O2与 CO2的含量变化可推算出小麦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答案】C【解析】【分析】小麦种子有氧呼吸的产物为CO2、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的产物为CO2和酒精,并释放少量的能量。10g 葡萄糖中约有160KJ的能量,有氧呼吸彻底氧化分解,30%的能量储存在ATP中,70%以热能的形式释放。本题可通过O2的吸收量确定葡萄糖的消耗量进而确定热能的释放量,也可通过CO2和 O2的差值确定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进而确定热能的释放量。【详解】A、该装置可通过调节恒温箱的温度,用于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A 正确;B、小麦种子呼吸作用释
13、放的能量小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C、当装置中小麦种子同时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可以通过CO2释放量与 O2吸收量的差值测出无氧呼吸强度,C错误;D、通过 O2与 CO2的含量变化可推算出小麦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D 正确。故选 C。8如图是某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示意图(图中只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 l 产生异常配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B图 l 中的 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发育成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均为异常的C图 2 中甲 乙的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一着丝粒连接的染色单体基因型
14、相同D若图 2 甲细胞经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AB 的精细胞,则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分离,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若配子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详解】A、图 l 中配子 、存在同源染色体,配子、没有相应的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中,A 错误;B、图 l 中的 比正常配子多一条染色体,它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也多一条染色体,即三体,该三体产生的配子中一半是异常的,B错误;C、图 2 中甲 乙的变化是指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5、前的间期,C错误;D、图 2 甲细胞经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AB 的精细胞,而甲细胞中A 和 b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 和 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说明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异常的原因,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过程都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B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有关C不同种细胞的细胞周
16、期持续时间不同,同种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同D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这些生命历程大多是在基因的控制之下完成的。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突变。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素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病毒致癌因子可以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诱发细胞癌变。【详解】A、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过程都是在基因的控制下有序进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 正确;B、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B 正确;C、不同种
17、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可能相同,同种细胞的细胞周期也可能不同,C错误;D、病毒致癌因子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中,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癌变,D 正确;故选 C。10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压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
18、的刺激引起了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Bc 点膜内外两侧Na+浓度相等;而d 点的膜内侧Na+浓度已高于外侧Cd 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D 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cf 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了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A 正确;B、cd 点都属于
19、动作电位的产生,cd 点的膜外侧Na+浓度高于内侧,B 错误;C、通过题干信息可推,d 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 K+通道大量开放,C正确;D.恢复静息的时候,K+通道和钠钾泵打开,K+外流,钠钾泵把神经细胞中钠离子运输到细胞外,钾离子运进细胞,故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cf 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D 正确。故选 B。11图 1 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图2 表示甲、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氨基酸以协助扩散方式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B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受载体蛋白的限制C图 2
20、 中的甲从胞内运输至胞外的方式与图1 中 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D若图 2 中的两种物质分别表示CO2和 O2,在浆细胞内外的分布则甲为O2,乙为 CO2【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 1 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氨基酸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钠离子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排出到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排出到组织液,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图 2:甲物质细
21、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该物质是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乙物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乙物质可以顺浓度梯度出细胞,是协助扩散,据此答题。【详解】A、氨基酸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A 错误;B、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受载体蛋白的限制,B正确;C、图 2 中的甲物质细胞内的浓度低于细胞外,从胞内运输至胞外,是主动运输,图1 中 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C正确;D、若图 2 中的两种物质表示CO2和 O2,在浆细胞内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则甲为 O2,乙为 CO2,D 正确。故选
22、 A。1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染色体上DNA 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D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的定义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表现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详解】A、Aa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并没有发生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不属于基因重组,A 错误;B、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有可能会被显性
23、性状掩盖,不一定会表达出新的表现型,B 正确;C、染色体上DNA 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可能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D、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是相同的,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是联会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 正确。故选 A。13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答案】D【解析
24、】【分析】1、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原生质层,”壁“是指细胞壁。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
25、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4、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感染的细菌分离,A 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其中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B 错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动态过程,C错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2021 新高 生物 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