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天津市北辰区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北辰区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津市北辰区 2021 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物质 A 是一种安全低残留的抑菌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因长期使用,其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有所下降,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A突变导致纹枯病菌基因库发生改变B物质 A 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C物质 A 对纹枯病菌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D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2、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即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纹枯病菌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A 正确;B、物质 A 起选择作用,不能使纹枯病菌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物质 A 对纹枯病菌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基因逐渐积累,C 正确;D、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因此水稻与纹枯病菌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 正确。故选 B。2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以 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D 与B 间以及D 与C 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
3、质交换B图丙中B 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C图乙中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a,B 体重增加x 至少需要A 的量为y,则 y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相关内容。分析题图:图甲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 为组织液、B 为淋巴、C 为血浆、D 为细胞内液;图乙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 为生产者、B 和 C 为消费者;图丙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A 为生产者、B 为分解者、C 为消
4、费者、D 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详解】A、图甲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D 可以与淋巴 B 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的细胞内液D 可以与血浆C 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 正确;B、图丙中的B 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营养级,B 错误;C、图乙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中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a,则 A 占的比例为1a,B 体重增加x,至 少需要A 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从A C B 这条食物链,需要A 的量为ax20%20%,即25ax;AB 这条食物链,需要A 的量为(1a)x 20%,即5(1a)x,则总共消耗A 的量y25ax5(1a)x20ax5
5、x,C正确;D、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 错误。故选 C。3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膜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属于细胞内膜系统的一部分B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结构可通过生物膜的融合实现其膜成分的更新C细胞内膜系统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D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使同时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内膜系统的相关知识点:1、概念: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
6、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膜性结构。2、功能:细胞内膜系统极大的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与功能化,使相互区别的代谢反应能够同时进行,以满足细胞不同部位的需求。3、性质:内膜系统具有动态性质。虽然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是一个个封闭的区室,并各具一套独特的酶系,有着各自的功能,在分布上有各自的空间。实际上,内膜系统中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此为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详解】A、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膜性细胞器,而线粒体、叶绿体的两层膜结构不可以与外界相互转换,因此
7、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属于细胞内膜系统的一部分,A 错误;B、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结构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可通过生物膜的融合,实现其膜成分的更新,B 正确;C、细胞内膜系统极大的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C正确;D、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与功能化,使相互区别的代谢反应能够同时进行,以满足细胞不同部位的需求,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4如图是人体有关激素分泌调控的模式图,图中X、Y、Z 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表示相应激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X是下丘脑,Y是垂体B寒
8、冷刺激引起分泌增加C 对 X、Y的调节方式依次属于正反馈和负反馈D 可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神经递质。【详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 正确;B、图中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在寒冷条件下通过体温调节都增多,B正确;C、对 X、Y的作用都是负反馈,C 错误;D、图中 可代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 正确。故选 C。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
9、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调查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C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控制害虫的数量D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错
10、误;B、调查某区域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然后再进行分类统计方法进行,B 正确;C、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据此可知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C 正确;D、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适应性的表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故选 A。6真核生物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大约在15 亿年以前,一些大型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原始真核细胞,先后吞并了几种原核生物(例如细菌和蓝藻),由于后者没有被分解消化,它们从寄生逐渐过渡到共生,成为宿主细胞里面的细胞器。例如被吞噬的好氧性细菌成为了线粒体,而被吞噬的蓝藻成为了叶绿体。根据所给信息,下列哪个选项最
11、有可能是错误的()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是环状的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核糖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被类似核膜的生物膜包裹着【答案】D【解析】【分析】提炼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细菌,叶绿体的起源是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故其DNA 是环状的,A 正确;BC、两种细胞器起源于两种原核生物,原核生物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及DNA 复制、转录等过程,故其含有核糖体、DNA 聚合酶和RNA 聚合酶,BC正确;D、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原
12、核生物无核膜,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应是裸露的,D 错误。故选 D。【点睛】把握题干关键信息,能结合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7下列有关HIV 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的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人体的辅助性T 淋巴细胞表面BHIV 的遗传物质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CHIV 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但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D HIV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昆虫等途径传播【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人体对抗艾滋病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吞噬细胞表面以及T细胞表面都有受体,A 错误;B、HIV 的遗传物质通过逆转录形成DNA 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13、B正确;C、IV 感染者细胞免疫下降,体液免疫降低,C错误;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艾滋病不会通过昆虫传播,D 错误。故选 B。【点睛】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 淋巴细胞,随着T 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8以下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 HIV外层是来自宿主细胞的脂类膜,其中掺有病毒蛋白质B对已感染HIV 的孕妇采用剖腹产和人工哺乳,可减少婴儿感染的几率C
14、在潜伏期内,HIV 以病毒 RNA 的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内D HIV 不仅感染辅助性T 淋巴细胞,还可以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HIV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因,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T 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 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可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减退,便会招致一些平时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害的感染。HIV 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
15、播、性接触。【详解】A、HIV外层部分是来自宿主细胞的脂类膜,其中掺有病毒蛋白质,A 正确;B、HIV 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因此对已感染HIV 的孕妇采用剖腹产和人工哺乳,可减少婴儿感染的几率,B正确;C、HIV 侵入宿主细胞后,首先通过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 中,进入潜伏期,C 错误;D、HIV 不仅感染辅助性T 淋巴细胞,还可以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D 正确。故选 C。9如图是基因型为Rr 且染色体正常的果蝇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图示细胞发生的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从而使后代出现三倍体
16、C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暂时加倍,而染色体组并没有随之加倍D若图中1 号染色体上有R 基因,则A 极的基因组成可能是RR或 Rr【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详解】A、图示细胞含有Y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应该为次级精母细胞,A 错误;B、图示细胞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从而使后代出现三体,B 错误;C、图示细胞中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而染色体组也随之加倍,C错误;D、若图中1 号染色体上有R基因,由于该个体的基因型为Rr,
17、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则A 极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RR或 Rr,D 正确。故选 D。10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其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值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B甲、乙生物间存在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乙为捕食者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D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答案】C【解析】【分析】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 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
18、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 时便下降,低于 K 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逻辑斯谛增长的特点是: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 时增长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 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A 错误;B、图中没有显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故就题中的图示无法判断甲、乙生物种群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两种群的的值相等,故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正确;D、当甲、乙种
19、群数量均为n2时,并不能说明,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 错误。故选 C。【点睛】辨图能力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本题的易错点是忽视题图中横轴的含义,进而不能选出正确答案。打破思维定势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1科学家把在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称为管家基因,将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称为奢侈基因。基于以上定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胰岛素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都是管家基因B生物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管家基因和不同的著侈基因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的细胞表达了不同的奢侈基因D奢侈基因是管家基因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
20、【分析】“管家基因”是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其表达的产物用以维持细胞自身正常的新陈代谢;“奢侈基因”是指导合成组织特异性蛋白的基因,只在特定的细胞内表达,其表达形成细胞功能的多样性。由此可见,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据此答题。【详解】A、人体的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属于奢侈基因,A错误;B、生物体各种细胞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都相同,只是奢侈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B错误;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的细胞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D、奢侈基因和管家基因都属于细胞内的正常基因,D 错误。故选 C。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
21、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用35S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实验中釆用离心的手段是为了把DNA 和蛋白质分开【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和蛋白质外壳(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噬菌体是病毒,是营活细胞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
22、A 错误;该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 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 正确;实验中釆用离心是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故D 错误。13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 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
23、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B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D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
24、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有可能交配成功,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 错误;B、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的生存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C、海底漆黑的环境只对超深渊狮子鱼起选择作用,C错误;D、因自然选择,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故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故选 D。14某一年生植物开两性花,其花非常小,杂交育种时去雄困难。其花粉可育与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a(A、
25、a 基因仅在花粉中表达)和线粒体基因(N、S,每一植株只具有其中一种基因)共同控制,花粉不育的机理如下图所示(P 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注:基因型可用“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型)”的形式表示,如植株N(aa)、花粉 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现有植株N(aa)、S(aa)、S(AA)、N(AA),若要培育出植株S(Aa),母本最好选用S(aa)C植株 S(Aa)能产生两种类型的可育花粉D植株 S(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S(AA):S(Aa):S(aa)=1:2:1【答案】B【解析】【分析】a 基因表达出P蛋白,可促进线粒体基因S表达出 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北辰区 2021 新高 第三次 模拟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