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
2、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师生总结:声
3、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5、引导解决:a指导学生看教材12 页图 11-1、13 页 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二)声音的传播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b 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结论:真空不能传声。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
4、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指导学生看图116 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学 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
5、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 米/秒 250C时,V声=346 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3 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 声速:150C时,340 米/秒(空气)四、作业布置: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
6、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人耳的构造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2、分组讨论人
7、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3、耳聋是怎么回事?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4想想做做课本第17 页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骨传声.(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2.双耳效应四、布置作业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 题写在作业本上.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五、板书设计基础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双耳效应骨传导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
8、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
9、、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1、学生分辨1、2、3、4、5、6、7 音调的高低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结论: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 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5、想想议议(二)、响度1、演示:轻敲音
10、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得出结论: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11、;黄牛的叫声响度大.(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1想想做做2、音色由什么决定?3、观察波形.4想想做做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决定于发声体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响度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音调声音的特性: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现象 广东省 襄阳 四十 七中八 年级 物理 第一章 现象 教学 设计人 新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