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甘肃省金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金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甘肃省金昌市 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同等小的适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B乙酰胆碱与树突或胞体上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C任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A错误;B、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
2、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一种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而突触后膜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B 正确;C、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才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C错误;D、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高,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 错误。故选 B。2哺乳动物肝细胞膜上的某种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通过扩散作用跨膜运输。该载体蛋白的葡萄糖结合点有两种朝向,一种是面向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是面向细胞膜内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有关B该载体蛋白能够协助葡
3、萄糖向细胞内外双向运输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葡萄糖借助该载体蛋白的转运与ATP的水解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显示“肝细胞膜上的某种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通过扩散作用跨膜运输”,可知葡萄糖进出肝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A 正确;B、该载体蛋白的葡萄糖结合点有面向膜外和膜内两种朝向,所以能够协助葡萄糖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B 正确;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的镶嵌在膜上,有的横跨膜,C错误;D、葡萄糖借助该载体蛋白通过扩散作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
4、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与ATP的水解无关,D 正确。故选 C。3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 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 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B电刺激蛙心1 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C蛙心 1 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 改变其节律D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 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 收缩的化学物质【答案】C【解析】由于离体的蛙心需要保证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 正确;两个离体的蛙心在实验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同,所以它们的收缩频率应是基本一致
5、的,B 正确;由于连接两个蛙心的是导管,所以蛙心1 的电信号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C错误;电刺激蛙心 1 的神经,通过测频仪器得到的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对比,蛙心2 的收缩频率跟随变慢,说明蛙心1 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仅自身受到产生某种抑制性化学物质使其收缩强度变慢,还随任氏液流到蛙心2,引起蛙心 2 的收缩强度也变慢,D 正确。4某小组为了解某种加酶洗衣粉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将相同大小的蛋白块置于等量相同适宜浓度的洗衣粉溶液中,蛋白块消失所需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洗衣粉水解脂肪的最适温度也是45BB 和 C两点催化效率相同的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相同C若改变洗
6、衣粉溶液的pH,则 A 点会向左或向右移动D若减小洗衣粉的浓度,A、B、C 点均向上移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蛋白块消失所需时间逐渐缩短,在45 时蛋白块消失所需时间最短,而后随着温度升高,蛋白块消失所需时间逐渐延长。结合题意可知该实验探究洗衣粉中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可知该酶的活性随温度上升先增加后减少,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5。【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分析题图可知该洗衣粉中具有蛋白质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的最适温度为45,但无法判断是否含有脂肪水解酶,A 错误;B、酶在 C点温度下催化效率下降是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的失活,B、C两点的酶的空
7、间结构不相同,B错误;C、若改变洗衣粉溶液的pH 值,不会使酶的最适温度发生改变,只会改变酶的催化效率,故会使A点向上或向下移动,C 错误;D、若减小洗衣粉的浓度,即降低酶的量,会延长蛋白块消失所需的时间,则A、B、C三点均向上移动,D 正确;故选 D。5同侧屈反射涉及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效应器为肌肉。假设在该反射弧中放置了甲、乙两个灵敏电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射属于最简单的反射B结构 a 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C在 b 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将观察到电表甲、乙的指针偏转情况不同D反射过程中兴奋在d 上的传导是双向的,I 和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 为效应器,b
8、 为传出神经,c 为神经中枢,d 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e 为感受器。为轴突,为树突或胞体。【详解】A、该反射是三元反射弧,不是最简单的反射弧,A错误;B、根据神经节或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从ea,故 a 为效应器,B 错误;C、在 b 处给予适宜电刺激,电表甲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兴奋无法逆向传递到c 和 d,电表乙不偏转,C正确;D、反射过程中,从感受器开始兴奋,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6果蝇的棒眼与圆眼、长翅与残翅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与 B
9、(b)控制。现以纯合的棒眼长翅雌蝇与纯合的圆眼残翅雄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F1在产生配子时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F2雌蝇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 C若 F2雄蝇的表现型比例为3:1:3:1,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若双隐性个体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则两对基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
10、自由组合。【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但是其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因此F1在产生配子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 错误;B、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其中棒眼基因型在X 染色体上的话,则F2雌蝇的表现型比例为3131,B错误;C、若 F2雄蝇的表现型比例为3131,说明两对基因相当于杂合子自交和测交实验,进而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有一对基因在性染色体X上,C正确;D、双隐性个体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并不影响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错误。故选 C。7下列关于DNA 聚合酶和DNA 连接酶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酶都能催
11、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不具有专一性B两种酶均在细胞内合成,且仅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C两种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D PCR技术扩增DNA 片段过程,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两种酶【答案】C【解析】【分析】DNA 连接酶和DNA 聚合酶的区别:DNA 连接酶是在两个DNA 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 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DNA 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 聚合酶需要模板。【详解】A、DNA 连接酶和DNA 聚合酶都是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12、连接酶只能连接相同的黏性末端,具有专一性,DNA 聚合酶只能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不能催化核糖核苷酸,也具有专一性,A 错误;B、两种酶均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催化作用,B 错误;C、两种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两种酶的作用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C正确;D、PCR技术扩增DNA 片段过程,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DNA 连接酶作用的位点是磷酸二酯键,与限制酶的作用相反。8下列有关人体精原细
13、胞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1 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会产生4 种精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核DNA 含量、染色体数相同CDNA 的复制使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2 条含相同基因的染色体D 1 个精原细胞经两次分裂产生4 个相同细胞,可能进行的是减数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
14、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正常情况下,1 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2 种精细胞,若1 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则可能会产生4 种精细胞,A 正确;B、初级精母细胞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核DNA 含量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B 错误;C、DNA 的复制使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2 条含相同基因的染色单体,而非相同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其上的基因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D、精原细胞经过2 次分裂产生4 个细胞
15、,可能进行一次减数分裂,也可能进行2 次有丝分裂,而要产生4 个相同细胞,则只能进行有丝分裂,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有关生物膜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类囊体薄膜上有能合成ATP的酶B植物根细胞膜上有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蛋白质载体C人体线粒体内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载体D人体黏膜细胞表面有与某些病毒结合的蛋白质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2、膜的组成成分可以转化,由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
16、是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功能越复杂。4、许多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化学反应所需是酶提供了大量附着点,为化学反应提供了广阔的场所。【详解】A、类囊体薄膜能进行光反应合成ATP,因此膜上具有ATP合成酶,A 正确;B、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C、线粒体运输丙酮酸,不运输葡萄糖,C错误;D、病毒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D 正确。故选 C。10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种类会增多B衰老的细胞表现为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C衰老细胞的染色质收缩有
17、利于RNA 的合成D石棉和黄曲霉毒素是相同类型的致癌因子【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细胞衰老主要有以下特征:细胞内的色素会出现积累的现象。细胞内的水分会减小,体积相应的也会变小,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减小。细胞的呼吸速度会减慢,细胞核的体积会增大等。【详解】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基因表达了,有些基因没有表达,导致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细胞种类增多,A 正确;B、衰老的细胞表现为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B正确
18、;C、RNA 合成是 DNA 转录而来,染色质收缩不利于解开DNA 的双螺旋结构,因此不有利于RNA 的合成,C 错误;D、石棉和黄曲霉毒素是相同类型的致癌因子,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D 正确。故选 C。11适宜温度和光照下,在缺少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水稻幼苗,植物叶片显出缺绿症状,当补充镁盐时,培养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补充镁盐后该幼苗叶肉细胞内NADPH 的合成速率降低B该实验说明镁是构成水稻幼苗叶绿素分子的必需元素C该实验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D该实验的对照组可用含该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株【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
19、息分析,适宜条件下,在缺少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水稻幼苗,植物叶片显出缺绿症状,说明缺少的无机盐使得叶绿素合成减少;而补充镁盐时,培养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消失,说明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详解】A、补充镁盐后该幼苗叶肉细胞内缺绿症状消失,说明叶绿素含量增加了,则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NADPH的速率将增加,A 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说明镁是构成水稻幼苗叶绿素分子的必需元素,B 正确;C、该实验中缺镁导致植物叶片显出缺绿症状,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C 正确;D、实验组用的是缺少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因此对照组可用含该无机盐
20、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株,D正确。故选 A。12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部分家庭中,父母正常但有患该病的孩子;另外,自然人群中正常男性个体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夜盲症的叙述,错误的是()A先天性夜盲症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患者婚配,生一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2 C因长期缺乏维生素A 而患的夜盲症属于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D可运用基因诊断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父母正常的家庭中有患该病的孩子”,由此可以确定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自然人群中正常男性个体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因此该病为伴
21、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B、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患者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儿的概率为1/21/2=1/4,B错误;C、长期缺乏维生素A 而患的夜盲症属于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运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D 正确。故选 B。13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图是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染色体桥,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染色体桥是有丝分裂过程中特有的现象B染色体桥形成是细胞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C染色
22、体桥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低温抑制了纺锤体形成D图示为根尖伸长区细胞,该细胞中着丝粒数目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 错误;B、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
23、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所以形成染色体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B 正确;C、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说明染色体桥形成是不会使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而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会增加染色体的数量,C 错误;D、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染色体桥的细胞中着丝粒数目没有发生改变,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4为研究细胞分裂素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分布的关系,科研人员用幼苗进行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图
2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图中暗斑深度表示营养物质转移量多少A甲组是对照组,乙组和丙组是实验组B甲组和丙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C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含量高的地方营养物质的分布多D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幼苗的右侧有含14C的营养物质,在甲组两侧叶片均喷施等量清水后,两侧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别较小;乙组在左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右则营养物质较多的转移到左侧;丙组在右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左则营养物质均较多分布在右侧。【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的变量为细胞分裂素的喷施对象,故乙组和丙组为实验组,甲组为对照组,A正
25、确;B、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右侧叶片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实验结果均为右侧(含14C 一侧)营养物质含量高,不能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B错误;CD、对三组实验可知,营养物质较多的分布在细胞分裂素存在定的部分,原因是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C、D 正确。故选 B。【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实验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并明确甲组实验是初始的对照试验。15在某生态农场内,稻田养河蟹,环沟养莲藕,田边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无花果,秸秆种蘑菇,全程绿色防控,只施农家肥而不打农药。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由水稻、莲藕、无花果和蘑菇等构成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金昌市 2021 新高 第一次 适应性 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