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贵州省安顺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安顺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安顺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科学家在某二倍体的鱼中发现了“孤雄生殖”现象。关干这种鱼类的“孤雄生殖”,科学家提出了下图中A、B、C三种可能的发生途径,甲、乙、丙分别代表这三种途径所得到的“孤雄生殖”后代的体细胞。下列相关三种可能途径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甲、乙、丙中均只含有父方的遗传物质B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精子”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形成的C丙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可能完全相同D甲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有丝分裂异常【答案】D【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
2、精子和卵细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育成新个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详解】A、甲、乙、丙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均来自母方,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均来自父方,A 错误;B、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精子”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形成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B 错误;C、若 C 途径的精子来自同一次级
3、精母细胞,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的话,丙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相同,C错误;D、无核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中只含1 个染色体组,经过有丝分裂得到甲,甲含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甲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有丝分裂异常,D 正确。故选 D。2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与O2结合,随血液循环将O2运输至人体各处的细胞,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下图为喜马拉雅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为期110 天的训练过程中随运动轨迹改变(虚线),红细胞数量变化过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B血液中的O2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红细胞数量增加,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D返回低海拔
4、时,人体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会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机体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以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但机体增加红细胞数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人体会出现缺氧的症状。【详解】A、人体属于需氧型生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或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以补充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不足,所以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A 错误;B、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 正确;C、红细胞数量增加,在低氧条件下可有更多的机会结合氧,有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C正确;D、在高海拔处,机体的
5、红细胞数量增加,这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调节过程,返回低海拔时,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会使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逐渐消失,D 正确。故选 A。3南通市以“保护、生态、原乡”为主要设计原则,打造了集森林保育、生态修复为一体,兼具农耕田园特色的五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森林保育、生态修复有利于提高公园内生物多样性B森林公园作为“生态绿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公园沿江区域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D不宜大量引入热带景观植物,因其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
6、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详解】A、进行森林保育、生态修复可改善生态环境,利于生物的存活,故有利于提高公园内生物多样性,A 正确;B、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故森林公园作为“生态绿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不用此法,C错误;D、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故不宜大量引入热带
7、景观植物,D 正确。故选 C。【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4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能诱导植物体内产生某些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提高抗病能力。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所做相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杨酸是细胞合成的能催化水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有机物B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C不同浓度水
8、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 小时后抗病能力都最强D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A水杨酸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起调节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A 错误;B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B 错误;C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 小时后抗病能力有差异,其中 1.5 10-4mol.L-1浓度时抗病能力相对最强,C错误;D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可知,低浓度的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说明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
9、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答案选 D。点睛:本题以背景材料及题图形式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解题关键是:1.提取题干信息,抓住关键句“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分析激素的作用;2.分析题图:分析坐标图中的横、纵坐标,自变量是处理时间和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因变量是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根据对照组的曲线,分析各实验组的数据变化,解答各选项问题。5将一种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分别培养在装有液体培养基(不含青霉素)的锥形瓶和100 只小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从锥形瓶和100 只小试管中各取一定量菌液分别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24h 后统计每个培养基上的青霉素抗
10、性菌的菌落数。实验结果见下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试管中细菌发生基因突变的时间或数量不同B青霉素抗性菌的产生是自发基因突变的结果C锥形瓶中的基因突变后代在培养液中被混匀了D实验结果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将同种细菌分别培养在锥形瓶和100 只小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锥形瓶中各培养基的抗药性差别不大,试管中的抗药性差别很大,可认为锥形瓶为相同环境,试管为不同的环境,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于各个试管可看作不同的环境,经试管培养后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抗菌菌落差别较大,可推断试管中细菌发生基因突变的时间或数量不同,A 正确;B、实验
11、中的细菌放置于不含青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抗性菌落,可推知青霉素抗性菌的产生是自发基因突变的结果,B 正确;C、锥形瓶中的细菌在各个培养基培养后抗性菌落几乎相同,应为基因突变后代在培养液中被混匀的缘故,C 正确;D、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向各种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题干中只有抗菌一种性状,无法证明其有不定向性,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锥形瓶和不同试管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进而结合基因突变的特点分析作答。6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活细胞能产生激素等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B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C浆细胞中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可与高尔基体
12、膜融合D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答案】A【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间接联系: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2.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详解】A、激素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发挥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是酶,A 错误;B、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形成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的作用,B正确;C、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在抗体加工过程中,内质网膜产生的囊泡可与高尔基体膜融合,C正确;D、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是无
13、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胞间连丝的功能、细胞器之间的联系和无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7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双脱氧核苷酸结构与脱氧核酸相似,以下是它们作用于细胞后引发的结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 DNA 分子在复制时,两者都可能引起碱基对配对错误而发生基因突变B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C秋水仙素渗入基因中,不会引起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局部解旋而导致稳定性降低D秋水仙素插入DNA 的碱基对之间可能导致DNA 不能与 RNA 聚合酶结合,使转录受阻【答案】C【解析】【分
14、析】用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会导致细胞分裂时阻断了纺锤体的形成,因此末期细胞不能一分为二。【详解】A、DNA 分子在复制时,秋水仙素可能替代正常的碱基,双脱氧核苷酸也可能替代脱氧核苷酸,从而进行了错误的碱基配对而发生基因突变,A 正确;B、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 正确;C、秋水仙素可渗入基因中引起DNA 分子双结构局部解旋而导稳定性降低,C错误;D、秋水仙素插入DNA 的碱基对之间可能导致DNA 不能与 RNA 聚合酶结合,使转录无法进行,D 正确。故选 C。【点睛】明确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并能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如图
15、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B激素 A 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 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激素 A 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
16、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 正确。9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是在某病原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铺设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图示为培养的结果,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可用平板划线法或涂布法接种病原菌B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C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纸片扩散法是药敏试验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平
17、板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据此答题。【详解】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病原菌,A 错误;B、病原菌发生抗性变异在接触之前,B 错误;C、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形成的抑菌圈应较大,C 错误;D、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 正确。故选 D。10在植物的抗冷胁迫过程中,脱落酸(ABA 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18、。(注:相对电导率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细胞膜受损越大,相对电导率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脱落酸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増加产热,从而提髙抗寒能力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温度,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C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ABA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图中 ABA 浓度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本实验是探究ABA 对不同品系(710、704)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植物品系的不同,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分析曲线图可知: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再脱落酸浓度为3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710 品系的番茄幼苗再脱落酸浓度为2
19、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详解】A、脱落酸是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能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增加产热,A 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番茄品系,B错误;C、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ABA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D、图中 ABA 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 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借助于脱落酸对番茄抗寒的影响,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1下列关于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膜蛋白比磷脂更容易移动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是水溶性的C脂双层的两
20、层磷脂分子是完全相同的D质膜中的胆固醇能限制其流动性【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也称质膜,是围绕在细胞外层,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结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磷脂分子双层排列,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统称为膜蛋白,通常细胞的功能越多,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主要通过膜蛋白来实现。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能运动,导致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详解】A、膜蛋白的流动性低于磷脂,A 错误;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B 错误;C、脂双层的两层磷脂分子并不是完全相同的,C 错误;D、质膜中的胆固醇能限制其流动性,使
21、其具有一定的“刚性”,D 正确。故选 D。【点睛】熟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新冠病毒2019-nCov 引发全球疫情,为了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其疫苗研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下列有关人体接种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A接种疫苗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B首次接种疫苗会引起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C接种后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合成分泌抗体D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接种疫苗后,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接种疫苗后可以产生
22、记忆细胞,抵抗同种抗原的再次入侵,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A 错误;B、首次接种不会引起记忆细胞增殖分化,B 错误;C、接种后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C错误;D、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可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发生免疫反应,D 正确。故选 D。13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作为第0 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连续培养7 代,检测每一代a、b 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已知A、a 与 B、b 基因是自由
23、组合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 2 代成年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 331 B种群数量越大,a 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小Ca、b 基因频率的变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 基因频率为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直毛基因为A,分叉毛基因为a,长翅基因为B,残翅基因为b,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将其作为0 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所以自由交配的后代中残翅个体的生存率会降低,b 基因的频率会降低。【详解】A、已知 A、a 和 B、b 基因
24、是自由组合的,那么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杂交的第一代表现型均为直毛长翅,第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 331。题中说杂交后代作为第0 代,那么应是第1 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且残翅个体会被淘汰,所占残翅比例会下降,第二代也不满足9331 的性状分离比,A 错误;B、由题意可知,只会将残翅个体淘汰,对A、a 基因无影响,该等位基因比例始终为11,种群数量越大,得到的结果与理论比例越接近,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小,B 正确;C、a 基因不受所创设的外界环境干扰,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基因受人为干扰,残翅个体被选择性淘汰而无法与长翅个体进行交配,所
25、以其基因频率的变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仍有可能存在基因型为Bb 的个体,b 基因频率不为0,D 错误。故选 B。14下图是一个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C表水层含氧量夏季比冬季高是由于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更旺盛D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安顺市 2021 新高 生物 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