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四月模拟试卷含解析.pdf
《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四月模拟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四月模拟试卷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惠州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四月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合品系,甲、乙不抗矮黄病,丙抗矮黄病。图中、表示染色体,A 为矮杆基因,B 为抗矮黄病基因(B 位于 或 染色体上)。乙品系 染色体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与小麦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减数分裂中配对异常的染色体会随机分配,不影响子代的存活,不考虑基因突变)A甲和乙杂交所得的F1,可能产生4 种基因型的配子B若丙 染色体片段缺失,其自交后代出现不抗矮黄病植株,则基因B 位于 染色体上C若甲与丙杂交,F1中的 号
2、三体与乙杂交,F2 中抗矮黄病:不抗矮黄病=51,则基因 B 位于 染色体上D若基因型为AaBb 的品系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 B 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甲和乙杂交所得的F1减数分裂时,来自甲、乙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可能产生 4 种基因型的配子,A 正确;B、若丙 染色体片段缺失,其自交后代出现不抗矮黄病植株,说明缺失片段包含B基因,即基因B 位
3、于染色体上,B正确;C、若基因 B 位于 染色体上,甲与丙杂交,F1中的 号三体 BBb 可产生 B、BB、Bb、b 四种配子,且比例为 2121,与乙 bb 杂交,F2中抗矮黄病 不抗矮黄病=51,C正确;D、基因型为AaBb 的品系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 B 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D 错误。故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甲和乙杂交所得的F1减数分裂时,来自甲、乙的 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可能产生4 种基因型的配子。(2)明确甲、乙、丙均为纯合品系,若基因 B 位于 染色体上,则丙的基因型为BBB,甲与丙杂交,F1中的号三体应为BBb,减数分裂
4、时,两条号染色体配对,不配对的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可产生 B、BB、Bb、b 四种配子,且比例为212 1。2发热是生物体受到病原体感染、产生损伤或炎症后的复杂生理应激反应,在发热过程中,机体温度上升 14与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发热能增强免疫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热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机体的代谢速率B发热能通过血管舒张促进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运输C发热可提高浆细胞识别病原体并通过抗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D在一定条件下人体可维持一段时间的发热,以保留清除感染的有效机制【答案】C【解析】【分析】1、在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2、题干信息“在发
5、热过程中,机体温度上升14 与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发热会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使机体的代谢速率加快,A 正确;B、发热后血管舒张,血管中免疫细胞随着血液的流动加快,可促进其向炎症部位运输,B 正确;C、浆细胞没有识别病原体的能力,C错误;D、因为在发热过程中,机体温度上升14可提高对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因此在身体许可的范围内可维持发热一段时间,保留清除感染的有效机制,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机体温度上升14 与生物体对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结合免疫的知识进行
6、解答。3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以获得完整的番茄植株,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B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C此过程中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D根尖细胞最终发育为无叶绿体的植株【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或丛芽幼苗植株。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植物激素,常见的包括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二者的配比不同,作用的效果不同,当二者比例相等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大于1 时,有利于生根,反之有利于芽的形成。【详解】A、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经
7、过脱分化、再分化过程才形成胚状体,从而形成植株,A 正确;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组织培养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B正确;C、植物组织培养整个过程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如果有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C正确;D、根尖细胞含有植株的整套遗传信息,分化出根、茎、叶,基因选择性表达可以出现含有叶绿体的植株,D 错误。故选 D。4全球各地普降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A永冻土融化B水体富营养化污染C破坏土壤肥力D海平面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酸雨不仅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而且还能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同时还能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
8、迹;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详解】AD、永冻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都是温室效应的结果,A、D 错误;B、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由干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引起的,B 错误C、酸雨中的酸会破坏土壤肥力,C 正确。故选 C。【点睛】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随之改变B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C基因突变一般具有可逆性的特点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RNA 上【答案】A【解析】【
9、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DNA 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隐性突变等原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A 错误;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即显性基因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而隐性基因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C 正确;D、以 RN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故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以RN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中,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10、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特点是解题关键。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合成生长素B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可从形态学下端运到形态学上端C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不同D黄化豌豆幼苗切段内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乙烯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此外,引起横向运输
11、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2、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有尖端就可以产生生长素,与光照无关,A 错误;B、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错误;C、同一植物中成熟情况不同的细胞、器官对相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生长素发挥作用的效果不同,C正确;D、生长素浓度增高会促进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及分布、作用和作用特性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7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下列叙述
12、错误的是()A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如果-6 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则图中-2 与-3 结婚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患病的概率是5/8 C-5 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1和 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2),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和 6都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3),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
13、病女正非伴性”,所以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5个体由于父亲患甲病(aa),本人不换甲病,所以甲病基因型是Aa,本人患乙病,但生下了不换乙病的孩子,所以其基因型是(Bb),所以本人基因型是AaBb。【详解】A、根据分析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 正确;B、如果 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患有乙病,但孩子有不患乙病,所以基因型为AABb,又 5个体基因型为 AaBb,则三代 3 号是 1/2Aabb,1/2AAbb,与 2号患有甲病基因型是aa,父亲不换乙病(bb),本人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Bb,2号基因型是aaBb因此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患乙病概率为1/2,后代患病的
14、概率是1/2+1/4-1/21/4=5/8,由于同卵双胞胎基因型相同,可当一个胎儿看待,故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得病的概率是5/8,B正确;C、5个体基因型为AaBb,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D、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因血小板中无细胞核,则检测的是血液中白细胞中的基因,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作为一个选择题,只需看D 答案,明确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所以不能作为基因检测的样本,但如果要计算 B 选项,需要考生分析出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在分析基因型计算概率,难度极大。8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5、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因为酵母菌是自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易于培养B通过设置有氧(对照组)和无氧(实验组)的对照,易于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将进气管、排气管与锥形瓶连接后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不漏气D实验的因变量是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和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样液的颜色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
16、况;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详解】A、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的确是因为酵母菌具有兼性厌氧且易于培养的特点,但它不是自养型生物,A 错误;B、在该实验中所设置的有氧组和无氧组都是实验组,是为了相互对比,易于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C、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常都要将进气管、排气管与锥形瓶连接后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不漏气,C正确;D、本实验的因变量是酵母菌CO2的产生快慢和是否有酒精生成,D 错误。故选 C。9如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示意图,该河流生态系统中植食
17、性鱼类大致的能量流动情况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项目能量/kJ 鱼吃掉的浮游植物所含的能量468 鱼粪便中含有的能量228 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3 77 A调查该河流周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计数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B图中 b 点后,藻类大量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无机盐C表中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鱼的同化量为240kJ D表中 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示: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在该河的ab 段,溶解氧大量降低,此时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大量消耗;bc 段,藻类大量繁
18、殖,消耗有机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分析表格数据,鱼摄入的能量(468KJ)=鱼粪便里的能量(228KJ)+鱼同化的能量(240KJ),鱼同化的能量(240KJ)=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3KJ)+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77KJ),故 代表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详解】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 错误;B、在该河的ab 段,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大量无机盐,有利于 b 点后藻类的大量繁殖,B 正确;C、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能量,故鱼的同化
19、能量=鱼摄入的能量(468KJ)-鱼粪便里的能量(228KJ)=240KJ,C 正确;D、据分析可知,表中 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 正确。故选 A。10如图所示为M 基因控制物质C 的合成以及物质C 形成特定空间结构的物质D 的流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 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种类较多的是 过程B基因转录得到的产物均可直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控制模板C组成物质C 的氨基酸数与组成M 基因的核苷酸数的比值大于1/6 D图中经过 过程形成物质D 时需依次经过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加工与修饰【答案】A【解析】【分析】过程 是转录形成RNA,过程 是对产
20、生的RNA 进行加工,过程 是将加工的RNA 片段进行拼接形成mRNA,过程 是翻译形成多肽链,过程 是对多肽链加工形成蛋白质。【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有5 种,而 过程表示翻译,该过程参与碱基配对的碱基只有4 种,A 正确;B、从图中信息可知,控制该分泌蛋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物质B,而转录的产物是物质A,说明 A 还需要经过加工才能转录,B 错误;C、C、由于 M 基因转录的区段只有一部分,并且物质A 到 mRNA,还要经历剪切掉一部分片段,所以组成物质 C的单体数与组成M 基因的单体数的比值小于1/6,C 错误;D、核糖体合成的肽链应先经内质网初加
21、工,再由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和加工,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及蛋白质合成与加工的相关知识,从图中要分析出转录后的RNA 需要加工才能翻译,同时蛋白质的修饰和分泌在高尔基体。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B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D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
22、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弓|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 错误;B、只有个体的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 错误;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C正确;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并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D 错误。故选 C。1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
23、度和植物生物量(干宽),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B【解析】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数量越少,说明距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 正确;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
24、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 正确。13下图为生物体内三种有机分子的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蓝藻中虽无叶绿体但含有机分子B 的部分区域含有氢键,中氨基酸结合位点在端C 最可能存在于叶肉细胞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D 和 的分子组成上都含有核糖和含氮碱基【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分子中含有N、Mg 元素,是叶绿素分子。具有明显的三叶草结构,是tRNA,能运输氨基酸;是 ATP分子,含有2 个高能磷酸键,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详解】A、为叶绿素分子,原核生物蓝藻中虽无叶绿体但含叶绿素和藻蓝素,A 正确;B、的部分区域含有
25、氢键,中氨基酸结合位点在tRNA 的长臂端,即-OH 端,B错误;C、为叶绿素,存在于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C 正确;D、为 tRNA,含有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为 ATP,其中 A 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D 正确。故选 B。14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说法正确的是A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兴奋在结构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 II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d 处有神经节故e 是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惠州市 2021 新高 生物 四月 模拟 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