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 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三次备考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表示甲状腺素(T)的作用机理,R是甲状腺素的受体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甲状腺素分子含3 个碘原子B甲状腺素的受体在细胞核内合成C甲状腺素通过影响DNA 复制发挥作用D图中的细胞可以是全身各组织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看图可知,甲状腺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详解】A、每个甲状腺素分子含4 个碘原子,A 错误;B、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C、甲状
2、腺素通过影响DNA 的转录发挥作用,C错误;D、甲状腺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D 正确。故选 D。2下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某种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B若用秋水仙素处理,能抑制图 细胞骨架微丝的聚合,并抑制纺锤丝的形成C图 所示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 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发生了重组D图 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图 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 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
3、分裂后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上述细胞分裂图象按进行时序排序为,A 错误;B、秋水仙素可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图 为细胞分裂间期,不形成纺锤体,B 错误;C、图 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 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C正确;D、图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使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一倍,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图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同源染色体
4、上含有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可能不相同,D 错误。故选 C。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利用显微镜进行检测D含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病【答案】D【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 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
5、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 三体综合征)。2.多基因遗传病:(1)概念: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疾病。(2)特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率较高;常表现为家族聚集。(3)实例:腭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详解】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A 正确;B、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B正确;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的疾病,基因突变虽然显微镜下不能观察,但是显微镜可以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用显
6、微镜进行检测,C正确;D、含有致病基因的小孩也可能是表现正常的携带者,即含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病,D 错误。故选 D。4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4 不含有甲病基因,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系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双胞胎(-1 与-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 C-3 和-3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1 与一个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5/2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根据-1、-2 和-2 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4 不含有甲病基因,但
7、子代有患疾病的儿子,因此甲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 表示);根据 -1、-2 和-1 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 表示)。【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B、就乙病而言,-1 患乙病,所以-1 和-2 的基因型均为Bb,则-3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2/3Bb,-4 患乙病,所以-4 的基因型为Bb,他们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2/31/4=1/6,-1 与-2 为异卵双胞胎,因此双胞胎(-1 与-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1/6=1/36,B 错误;C、-3 的基因型为BbXAX
8、a,-3 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XAXa、2/3BbXAXa,因此两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错误;D、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即 bb 的频率为1/100,则 b 的基因频率为1/10,B 的基因频率为9/10,人群中正常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Bb(BB+Bb)=(21/109/10)(1-1/100)=2/11,-1 的基因型为bbXAXa,其与一个正常的男性(9/11BBXAY、2/11BbXAY)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2/11 1/2)3/4=15/22,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9、,能根据系谱图推断它们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5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图(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进入成年,9+时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数据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处理获得B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代表每一个年龄组中间年龄的个体数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约为111【答案】C【解析】【分析】种
10、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故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 正确;BD、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
11、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 11,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D 正确;C、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与年龄的个体数无关,该线两侧代表不同性别的个体数,C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判断各选项。6现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并建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种群的大于 1,则可判断该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B若种群的增长率小于1
12、,则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C若种群增长符合“S”型曲线,则种群数量一定不会超过K值D若误将重捕个体中未标记个体记作标记个体,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会偏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同一种生物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可能会下降;而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可能会上升。【详解】A、若种群的大于 1,该种群也不一定以“J”型曲线增长,因为“J”型曲线的应该大于1 且一直保持不变,A 错误
13、;B、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若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时,则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而种群增长率大于0小于 1 时,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B 错误;C、若种群增长符合“S”型曲线,则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将在K值左右上下波动,即种群数量有可能会超过K值,C错误;D、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 第二次捕获数 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因此若误将重捕个体中未标记个体记作标记个体,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会偏小,D 正确。故选 D。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研究对象是群落B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D突变、基因重
14、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涉及进化的单位、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等,以考查系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情况,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A、生物进化的研究对象是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A 错误;B、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 错误;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这种现象称作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C正确;D、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不能定向改变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频率,D 错误;故选
15、C。【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点: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A B C D 食品果酒果醋腐乳泡菜主要微生物酵母菌醋酸菌毛霉醋酸菌制作装置或操作步骤A A BB CC D D【答案】B【解析】该装置中液体太满,发酵液会从导管溢出发酵瓶中不需要插入温度计,A 错误;醋酸菌是好氧菌,通入氧气有利于醋酸菌发酵,B正确;腐乳制作过程先让毛霉生长,后加盐腌制,否则盐会抑
16、制毛霉生长,C错误;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而不是醋酸菌,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这样才可以提高产量。9滚环式复制是噬菌体DNA 常见的复制方式,其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a 链可作为DNA 复制的引物Bb 链不作为DNA 复制的模板C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到 3D该过程需要DNA 聚合酶和DNA 连接酶的催化【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噬菌体的DNA 是双链的,有a 链和 b 链组成;复制时,a链打开,一方面以b 链为模板由a链的 5 端向 3端绕着 b 链延
17、伸,产生一个子代DNA;另一方面,以 a 链为模板,从 a链的 5 端向 3 端延伸,进而形成另一个子代DNA。【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 链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子代DNA 合成的引物,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 分别是两个子代DNA 合成的模板,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 到 3,C 正确;DNA复制需要DNA 聚合酶的催化,同时子链首位相连时需要DNA 连接酶的催化,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 复制的原理,能够分析题图DNA 复制的过程和原理,判断子链延伸的方向,明确图示DNA 复制不仅需要DNA 聚合酶的催化,还需要DNA 连接酶的催化。10
18、利用两种肺炎双球菌进行下列四组转化实验,能发生转化的实验组有()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蛋白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RNA降解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DNA 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加热杀死的R 型菌与活的S型菌混合培养A BCD【答案】A【解析】【分析】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其DNA 仍具有转化活性,可使R 型菌发生转化。酶具有专一性,可催化特定物质的水解。【详解】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蛋白酶处理后,只能使蛋白质水解,不会破坏DNA,与活的 R 型菌混合培养,可使R型菌发生转化,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RNA 降解酶处理后,只能使RNA
19、水解,不会破坏DNA,与活的 R 型菌混合培养,可使 R 型菌发生转化,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 DNA 酶处理后,DNA 被破坏,再与活的R 型菌混合培养,不能使R 型菌发生转化,错误;加热杀死的R型菌与活的S型菌混合培养,不会使 S型菌发生转化,错误。故选 A。11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注射 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BGRP与 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C
20、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
21、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详解】A、将 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 错误;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 正确;C、根据题意,GRP在突触间中完成信息传递,说明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D
22、、若抑制 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 正确。故选 A。12新型冠状病毒易发生变异,其侵入人体后能引发肺炎,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侵入人体后可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C经吞噬细胞特异性摄取和处理后会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D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属于RNA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详解】A、
23、新冠病毒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A 错误;B、新冠病毒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B错误;C、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D、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效应T 细胞,D正确。故选 D。13血浆白蛋白是存在于血浆中的高水溶性球蛋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白蛋白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有关B血浆白蛋白也可大量存在于组织液中C血浆白蛋白减少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D血浆白蛋白的合成需3 种 RNA 的参与【答案】B【解析】【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主要存在血浆中,在组织液中的含量很少。在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mRN
24、A、tRNA 和 rRNA 共同参与。【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血浆白蛋白是存在于血浆中的高水溶性蛋白质,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有关,A 正确;B、血浆与组织液的区别是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远小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故血浆白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大量存在于组织液中,B 错误;C、血浆白蛋白减少后,血浆渗透压会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大量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C 正确;D、血浆白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合成是在核糖体中完成的,而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 构成的,此外还需 mRNA 在翻译过程作模板,tRNA 运输氨基酸,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以血浆中的白蛋
25、白为素材,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人体水盐平衡的条件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渗透压,识记渗透压的概念及渗透压大小的决定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4果蝇的体色、翅型、眼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一只灰身长翅红眼雌果蝇与一只黑身长翅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已知灰身、红眼为显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灰身 黑身红眼 白眼长翅 残翅雌果蝇11 1 1 31 雄果蝇11 1 1 31 A果蝇体内控制体色的相关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B亲本果蝇有关翅型的基因型相同,均为杂合子C根据杂交结果不能确定体色与眼色基因是否独立遗传D子代白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石家庄市 2021 新高 生物 仿真 第三次 备考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