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新高考生物四模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新高考生物四模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新高考生物四模试卷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毕节地区 2021 届新高考生物四模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化学试剂在实验1 与实验 2 中的作用最为相似的是()选项化学试剂实验 1 实验 2 A 聚乙二醇制备杂交瘤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B 蔗糖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C 盐酸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探究 pH 对 -淀粉酶活性的影响D 氯化钠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腐乳的制作A A BB CC D D【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高中生物课本上的一些基础实验,包括制备杂交瘤细胞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
2、作用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和探究pH对 -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和腐乳的制作实验,回忆这些实验的选材、处理、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与结论等,据此答题。【详解】A、聚乙二醇在“制备杂交瘤细胞”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验都起促融剂的作用,即诱导细胞融合,A 正确;B、“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蔗糖用于配制高渗溶液,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蔗糖用作于反应底物,B错误;C、.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用于配制解离液,而在“探究 pH 对 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盐酸用于制造酸性环境,
3、C错误;D、在“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氯化钠用于提取DNA,而在“腐乳的制作”实验中,氯化钠用于防止杂菌污染、调节风味等,D 错误。故选 A。2 向鱼鳔内注入适量质量浓度为1 3g/mL 的蔗糖溶液,扎紧口并称重,然后将其浸入质量浓度为1 15g/mL的蔗糖溶液中,每隔11 分钟称重一次。l 小时内,鱼鳔重量逐渐增加;l 小时后,鱼鳔重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鱼鳔重量增加是因为外界水分子的进入B鱼鳔重量不再增加时,水分子的进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鱼鳔重量不再增加时,鱼鳔内外蔗糖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D若实验开始时,在鱼鳔外的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酶,鱼鳔重量增加的速率加快【答案】D【
4、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1.3g/mL 蔗糖溶液浓度高于1.15g/mL 蔗糖溶液,故1.15g/mL 蔗糖溶液水分会流向1.3g/mL 蔗糖溶液多,导致鱼鳔内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低,而鱼鳔外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高,当二者浓度达到相等时,水分出入达到平衡,二者浓度不再变化。【详解】鱼鳔内盛有1.3g/mL 的蔗糖溶液,而鱼鳔外是1.15g/mL 的蔗糖溶液,依据渗透作用原理,水分子总的渗透方向表现为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则从鳔外向鳔内,从而导致鳔内浓度降低,重量增加,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所以在进行实验的1 小时之内,鱼鳔重量增加是因为外界水分进入鱼鳔内;在进行实验的1 小时后,鱼鳔重量不再
5、增加是因为进出鱼鳔的水分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若实验开始时,在鱼鳔外的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酶,则蔗糖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导致鱼鳔外浓度比原来升高,那么鱼鳔内外浓度差减小,因此鱼鳔重量增加的速率减慢。综上所述A、B、C正确,D 错误。故选 D。3经下列实验处理后,向试管中滴加碘液,试管内容物会变成蓝色的是()A室温条件下,2mL 米汤与 15mL 唾液充分混合反应24h B室温条件下,2mL 牛奶与 15mL 唾液充分混合反应24h C室温条件下,2mL 牛奶与 15mL 汗液充分混合反应24h D室温条件下,2mL 米汤与 15mL 汗液充分混合反应24h【答案】D【解析】【分析】淀粉遇碘变蓝色
6、,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鸡蛋清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蛋白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对蛋白质和脂肪没有消化作用。【详解】A、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米汤与一定量的唾液充分混合后反应24h,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A 错误;B、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会被唾液淀粉酶分解,遇淀粉也不会变蓝,B 错误;C、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与汗液充分混合后,遇淀粉不会变蓝,C错误;D、米汤中含有淀粉,汗液对淀粉没有作用,因此滴加碘液会变蓝色,D 正确。故选 D。4下图表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的技术流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发芽的种子B可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染色体数
7、目的方法鉴定多倍体C得到的多倍体植株一般具有茎杆粗壮、果穗大等优点D将得到的多倍体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又可得到二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并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配子发育来的均为单倍体。【详解】A、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发芽的种子,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A 正确;B、多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多,可用显微镜观察根
8、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方法鉴定多倍体,B 正确;C、得到的多倍体植株含有多套遗传物质,一般具有茎杆粗壮、果穗大等优点,C正确;D、将得到的多倍体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D 错误。故选 D。5苇草主要生长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盛夏牧场,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不同种群的苇草对铜耐受力不同,有耐受性基因的个体在无铜污染地区生长很缓慢。调查废弃铜矿区及附近苇草种群对铜的耐受力,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距离矿区160m 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基因主要来自基因突变B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 的苇草存在地理隔离C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D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
9、风力和风向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由于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推测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160m 的苇草不存在地理隔离。2、据图分析可知:矿区苇草铜耐受指数高于非矿区,推测可能是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了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距离矿区160m 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基因主要来自基因重组,A 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故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 的苇草不存在地理隔离,B 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矿区苇草铜耐受指数高于非矿区,故推测可能是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了苇草耐受基因频
10、率高于非矿区,C正确;D、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有关,D 错误。故选 C。6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那么如果此物种是二倍体,当
11、用秋水仙素加倍后,生成的植株是纯合子。但如果此物种是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等偶数倍多倍体时,如某四倍体马铃薯植株基因型为AAaa 时,则形成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aa 三种类型,当用秋水仙素使其加倍后,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aaaa 三种,其中AAaa 不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详解】A、秋水仙素的作用结果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一定是纯合子,如 Aa 是杂合子,加倍后还是杂合子,A 错误;B、四倍体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称为三倍体,B 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
12、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群个体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与后代是指形成的生殖隔离,C 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D 错误。故选 B。考点:生物的变异和进化7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变化过程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答案】C【解析】【分析】1.分离
13、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2.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体失水,从而使原
14、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正确;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导致不同色素在滤纸上“爬升”的速度不同,从而使色素分离,B正确;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的植物细胞已经经过解离死亡,无法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变化过程,C 错误;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用于检测元素放射性的分布,D 正确;故选 C 8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其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能用于生长、物质运输等生理过程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15、,由蛋白质和RNA 组成D根尖分生区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裂后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植物叶肉细胞双层膜结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核糖体动植物细胞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
16、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中心体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B、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用于生长、物质运输等生理过程,B 错误;C、核糖体
17、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RNA 组成,C 正确;D、根尖分生区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 错误。故选 C。9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中可以找到多糖与其他分子相结合的大分子B向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一定能产生紫色反应C核糖体能合成多种蛋白质,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D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细胞膜表面的多糖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A 正确;B、向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能产生紫色反应,而向化学本质是RNA的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不能产生紫色反应,B错误;C、核糖体
18、能合成多种蛋白质,而溶酶体不能合成多种水解酶,C错误;D、原核细胞中的醋酸菌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D 错误。故选 A。10当人体注射了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C效应 T 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A.在特异性免疫发生的时都有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 不符合题意;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在疫苗注射后会发生,B不符合题意;C.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只有抗原的特点没有侵染细胞的特点,故效应 T 细胞消灭被
19、疫苗感染的细胞不会发生,C符合题意;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会在体内发生,D 不符合题意。故选C。11丙酮酸通过MPC(载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参与相关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时会产生少量H B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可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MPC 功能缺陷可能导致乳酸积累对细胞产生毒害D丙酮酸通过MPC 进入线粒体不属于自由扩散【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 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
20、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酶1H2O+大量能量(34ATP)无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酶2C2H5OH(酒精)+2CO2或 2C3H4O3(丙酮酸)+4H酶C3H6O3(乳酸)【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时会产生少量H,同时会释放少量的能量,A 正确;B、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大
21、量的H,同时会释放少量的能量,B错误;C、MPC 功能缺陷可能会导致丙酮酸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基质,而后可能会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乳酸导致乳酸积累对细胞产生毒害,C正确;D、MPC(载体蛋白)是转运丙酮酸的载体,因此丙酮酸通过MPC 进入线粒体不属于自由扩散,D 正确。故选 B。12 我国科学家利用二倍体竹子和二倍体水稻杂交,得到 F1,F1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最终培育出新品种,命名为“中华竹稻”。下列相关推理合理的是()A F1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4 个染色体组B培育“中华竹稻”的原理是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C“中华竹稻”自交。所得子代既有竹子,也有水稻D F1幼苗无同源染色体,属于单倍体植
22、株【答案】A【解析】【分析】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为单倍体。【详解】A、F1幼苗体细胞含2 个染色体组,分别是竹子和水稻的一个染色体组,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4 个染色体组,A 正确;B、培育“中华竹稻”的原理是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多倍体育种的过程,B错误;C、“中华竹稻”自交,子代依然是“中华竹稻”,C错误;D、F1幼苗体细胞中含2 个染色体组,分别是竹子和水稻的一个染色体组,故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其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属于二倍体,D 错误。故选 A。13下列有关DNA 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 DNA 衍射图谱有关数据推算出DNA 呈双链B通过 DNA
23、 酶处理叶绿体,发现细胞质DNA 的存在C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差速离心法证明DNA 半保留复制D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 的结构。2、叶绿体的基质中细纤维状物质可以被DNA 酶水解,因为酶具有专一性,DNA 酶只能催化DNA 水解,因此这种细纤维结构是DNA。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2)用3H 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 标
24、记 DNA 分子,证明了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 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 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推算出DNA 分子呈螺旋结构,A 错误;B、叶绿体中有细纤维存在,用DNA 酶处理后细纤维消失,说明叶绿体中含有DNA,B 正确;C、证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C 错误;D、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D 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
25、考查DNA 研究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相关实验方法,重点掌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难度不大。14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I2患白化病,III3患红绿色盲症,如果IV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频率为 9/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 II4、II5、III1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BII5、III1均没有携带相关致病基因CII4、II5携带白化病基因,III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D III1携带白化病基因,III2同时携带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 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毕节 地区 2021 新高 生物 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