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新高考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泰州市 2021 届新高考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将某雄性动物细胞的全部DNA 分子双链经32P标记(染色体数为2N)后,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 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l/2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l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DNA 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
2、制。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 个子细胞,如果是减数分裂DNA 只需复制一次,子代每条染色体都含32P;如果有丝分裂DNA 需要复制两次,子代有一半的染色体含32P。【详解】A、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一半的染色体含32P,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 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4 个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为2 个或 3 个或 4 个,A 错误;B、若进行减数分裂,DNA 只复制一次,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 个子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含32P,因此含32P染色体的子
3、细胞比例一定为1,B 正确;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说明 DNA 只复制一次,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说明 DNA 分子复制不止一次,则一定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 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含量变化规律;识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 20 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116 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259 万吨,固碳
4、851 万吨,释放氧气3 87 万吨,吸收污染物43 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58 亿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答案】C【解析】【分析】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和数目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详解】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但是受环境阻力的影响,会呈“S”型曲线
5、增长,A 正确;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正确;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方向,C错误;D、由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D 正确。【点睛】本题以退耕还林为背景,考查了生态学的知识,识记种群增长曲线的条件,生态系统、群落的知识进行解答。3研究人员利用玉米胚芽鞘和图l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甲、乙、丙、丁四个琼脂块中MBOA(一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如图2 所示。该实验能够证明的是()A单侧光能促进玉米胚芽鞘产生MBOA BMBOA 由胚
6、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CMBOA 在胚芽鞘尖端能发生极性运输D MBOA 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玉米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甲、乙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先逐渐增加,而有所减少,且甲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多于乙琼脂块;由于胚芽鞘没有光照,丙、丁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MBOA 的合成与光照有关。【详解】A、对甲、乙琼脂块与丙、丁琼脂块进行比较,由分析可知:单侧光能促进玉米胚芽鞘产生MBOA,A 正确;B、甲琼脂块中MBOA 的含量多于乙琼脂块,说明MBOA 没有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 错误;C、该实验说明MBOA 从胚芽鞘尖端经过扩
7、散向下运输至琼脂块,但不能说明发生了极性运输(其本质是主动运输),C错误;D、该实验无法证明MBOA 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与内源激素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学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还要求学生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4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马铃薯甲虫在第12 年后逐步适应环境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
8、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
9、了下来。【详解】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越来越高,A 正确;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错误;C、12 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 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抗药性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
10、快了生物进化速度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先有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 错误;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B正确;C、“收割理论”是指捕
11、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先有变异后有选择。6公元前400 年的黄帝内经中记载过“消渴症”,即糖尿病。糖尿病在现代社会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下列有关血糖调节和糖尿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糖尿病的防治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适当运动并避免暴
12、饮暴食D食物丰沛而少节制,血糖长期处于高位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详解】A、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属于负反馈调节,A 正确;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B 错误;C、糖尿病的防治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适当运动并避免暴饮暴食,C正确;D、食物丰沛而少节制,血糖长期处于高位可能会导致人身体状况受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D 正确。故选
13、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胰岛素的分泌及糖尿病的形成,识记激素的作用和糖尿病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7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 所需的逆转录酶可取自于抗农药马拉硫磷小菜蛾的任一细胞B过程 利用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需使用耐高温的解旋酶和引物对C过程 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DNA 的感受态细胞D过程 可利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过程 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DNA;过程 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过程 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 表
14、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详解】A、过程 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但逆转录酶不是抗农药马拉硫磷小菜蛾提供的,A 错误;B、过程 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过程中解旋是通过高温解链实现的,不需要利用解旋酶,B错误;C、过程 常用 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DNA 的感受态细胞,C正确;D、过程 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D 错误。故选 C。【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8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DNA 是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B核酸分子中每个五碳糖连接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RNA 具有传递遗传信息、转运和
15、催化等功能D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1 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 分子磷酸,1 分子碱基和1 分子脱氧核糖组成;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1 分子核糖核苷酸由1 分子磷酸、1 分子碱基和1 分子核糖组成。【详解】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 正确;B、核酸分子末端的五碳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 错误;C、RNA 具有传递遗传信息(病毒RNA)、转运(tRNA 转运氨基酸)和催化(RNA 酶)等功能,C
16、 正确;D、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可能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D 正确。故选 B。9下列有关教材中应用的素材事实和结论不匹配的是()A变形虫切割实验中无核部分不能摄取食物,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B人的细胞和小鼠的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红色、绿色荧光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地雀的形成,说明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形成新物种D食虫鸟数量增多抑制害虫数量增多,说明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A、
17、变形虫切割实验中无核部分不能摄取食物,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A 错误;B、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后红绿荧光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C、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地雀的形成,首先经过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之后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说明通过地理隔离可以形成新物种,C 正确;D、食虫鸟数量增多抑制害虫增多,说明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二者数量相互抑制,共同进化,D 正确。故选 A。10 2017 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只克
18、隆猴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克隆猴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C克隆猴体内衰老的细胞因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其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克隆猴体内的细胞癌变后其细胞膜两侧分布的糖蛋白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作用。【详解】A、动物体细胞克隆能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 正确;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
19、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B 正确;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D、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在细胞膜内侧没有糖蛋白分布,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11引起“COVID-19”疾病是一种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包膜具有三种蛋白,其中 S蛋白会结合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后,被细胞内吞。由于是新病毒,人体在短时间内会爆发性释放杀伤性免疫物质“细胞因子风暴”,引起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肺泡上皮细胞弥漫性损伤。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
20、病毒引起细胞损伤,发生的是细胞免疫,不会产生抗体B病毒在细胞内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 聚合酶的过程属于翻译过程C病毒被细胞内吞,合成后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病毒包膜的流动性D已知 ACE2名称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说明其在细胞膜上仅有催化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2、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
2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4、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当新冠病毒侵入机体内环境时,机体会通过体液免疫,由浆细胞产生抗
22、体来消灭病毒,如果病毒侵入细胞,则通过细胞免疫,由效应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消灭,A 错误;B、翻译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病毒在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合成RNA 聚合酶的过程属于翻译过程,B正确;C、新冠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会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寄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D、ACE2可与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说明ACE2在细胞膜上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2下列关于
2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弱B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A 错误;B、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态,如部分
24、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B 错误。C、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是依赖负反馈作用,C 正确;D、正反馈的结果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理解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含义和带来的结果。13下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 对碱基改变)。下列相关述正确的是()A基因复制和转录过程中1 链和 2 链均为模板BRNA 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与DNA 上的启动子结合C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增大D该基因1 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一磷酸一脱氧核
25、糖一磷酸一”连接【答案】B【解析】【分析】1.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 A-T 之间有 2 个氢键,C-G之间有 3 个氢键)。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 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 解旋酶、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 解旋酶、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详解】A、基因复制过程中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泰州市 2021 新高 第二次 质量 检测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