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綦江县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2)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以破坏正常的性别比例来降低种群数量B常通过调查某种群的数量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捕捞湖泊中的鱼类使其数量维持在K/2,能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途径是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的雌雄个体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
2、比例等因素。【详解】A、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出生率降低,降低种群数量,A 正确;B、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 错误;C、为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水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D、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 正确。故选 B。2下列四种人体细胞及相关的细胞生命活动,对应正确的是()A成熟红细胞:氧气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B骨骼肌细胞:细胞核内发生转录和翻译C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合成磷脂D甲状腺细胞:核糖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
3、众多的细胞器,因此以该细胞为材料可以获取纯净的细胞膜,由于细胞内没有线粒体,故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2.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其次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翻译的场所发生在核糖体上。3.内质网普遍存在于对植物细胞中,内质网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有关,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4.核糖体是将氨基酸装配成蛋白质的机器,蛋白质或者多肽类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但是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其本质并不是蛋白质,因此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详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 错误;B、骨骼肌细胞的细胞核内能发生转录过程,但不能发生翻译过程,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B 错误;C、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
4、上能合成脂质,如磷脂,C正确;D、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D 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艾滋病及HIV 的叙述,错误的是()A 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 的 RNA 控制合成的B感染 HIV 的妇女,不会通过人工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CHIV 病毒的 RNA 不能直接整合到人的DNA 上形成前病毒D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合成HIV 蛋白质不需要逆转录酶【答案】A【解析】【分析】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A
5、、HIV 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自身遗传物质控制,另一部分来自宿主细胞,A 错误;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故感染HIV 的妇女,母乳喂养可能会传播艾滋病,但人工哺乳是指用奶瓶进行喂养,不会传播艾滋病,B正确;C、HIV 病毒的 RNA 不能直接整合到人的DNA 上形成前病毒,而是通过RNA 逆转录形成DNA 再整合到人的 DNA 上,C正确;D、HIV 合成病毒 DNA 需要逆转录酶,而酶具有专一性,合成蛋白质不需要逆转录,D 正确。故选 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致病原理,掌握免疫的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
6、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4下图为蜜蜂(2N=32)的性别决定及发育过程简图,交配后,蜂王可产下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直接发育成雄蜂,雄蜂产生的配子与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雄蜂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属于单倍体B该图可说明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工蜂承担了保育、筑巢和采蜜等工作,体现了物种间的互利共生D若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雄蜂基因型可为AB、Ab、aB、ab【答案】C【解析】【分析】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生物的表现型有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基因型是内因,
7、环境因素是外因。【详解】A、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的,其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属于单倍体,A 正确;B、该图中显示同样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最终因为食物的不同而导致性状上的差别,据此可说明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 正确;C、工蜂、蜂王和雄蜂是同一物种,工蜂承担了保育、筑巢和采蜜等工作,蜂王和雄蜂承担了繁育后代的工作,这是种内互助的表现,C错误;D、若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则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aB、ab,由于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的,故子代雄蜂基因型可为AB、Ab、aB、ab,D 正确。故选 C。5人体剧烈运动时,不会出现的是()A机体产生热量
8、显著增多B血浆中乳酸水平持续升高C脑干呼吸中枢兴奋增强D肌细胞中ATP水平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细胞剧烈运动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此时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也会进行有氧呼吸。同时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刺激机体产热量升高。该题综合性考查了运动时涉及到的各种调节,识记无氧呼吸过程、ATP的转化机制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剧烈运动时,细胞进行大量的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机体产热量显著增加,A 正确;B、人体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但乳酸进入血浆中会被缓冲物质中和,其含量不会持续升高,B 错误;C、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此时呼吸中枢兴奋
9、增强,C正确;D、ATP和 ADP的相互转换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中ATP的水平会维持相对稳定,D 正确;故选 B。6研究者观察到某一雄性哺乳动物(2n=24)处于四分体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期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特殊的联会现象,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射体”,图中的字母为染色体区段的标号,数字为染色体的标号。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射体”的 4 条染色体随机的两两分离,并且只有遗传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除去“四射体”外,处于四分体时期的该初级精母细胞中还有10 个四分体B出现“四射体”的原因是s-s、w-w、t-t、v-v 均为同源区段,所以发生联会C若不考虑致
10、死,从染色体的组合(-组合)来看,该动物能产生6 种精子D由于只有遗传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推测该动物产生的精子有1/4 会致死【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分析图示可知,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了同源区段,进行了联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细胞中有24 条染色体,MI 前期正常情况可以形成12 个四分体,而一个四射体涉及4 条染色体,故除去“四射体”外,处于四分体时期的该初级精母
11、细胞中还有10 个四分体,A 正确;B、出现“四射体”的原因是s-s、w-w、t-t、v-v 均为同源区段,所以发生联会,B 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射体的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共有6 种分离方式,故若不考虑致死,从染色体的组合(、)来看,该动物能产生6 种精子,C正确;D、通过 C可知,总共有六种精子,其中,、都会致死,所以有2/3 会致死,D 错误。故选 D。7榴莲香味独特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在榴莲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调节香气物质合成的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或推测正确是()A乙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榴莲细胞的细胞核B多聚核糖体的形成,提高了组成L酶的肽链的合成速率C核 DNA 可以
12、通过调控L酶合成直接控制果实的香气性状D乙烯通过促进亚油酸合成基因的表达提高香气物质合成量【答案】B【解析】【分析】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通道,部分大分子物质可以选择性的进出核孔。一条 mRNA 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多肽链的翻译工作,这样大大的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详解】A、图中的信息指出乙烯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这种方式并不属于主动运输,A 错误;B、多聚核糖体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翻译,提高了L 酶的合成速率,B 正确;C、L酶只是催化亚油酸转化为香气物质,这属于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D、图中信息表示乙烯促进的是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D 错误;故选 B。8
13、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5-Bu)既能与碱基A 配对,又可以与碱基C配对。在含有5-Bu、A、G、C、T五种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突变体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因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大肠杆菌体内每个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B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属于化学诱变剂C很多位点发生CG 到 TA 的替换后,DNA 分子中氢键数目减少D在此培养基上至少繁殖2 代,才能实现DNA 分子某位点碱基对从TA 到 CG 的替换【答案】D【解析】【分析】半保留复制:DNA 在复制时,以亲代 DNA 的每一条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 DNA 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 链
14、,这种现象称为DNA 的半保留复制。表现的特征是边解旋变复制。基因突变是指DNA 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 DNA 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能为生物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详解】A、因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因此大肠杆菌体内每个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A 正确;B、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属于化学诱变剂,干扰了正常的碱基配对,B 正确;C、很多位点发生CG 到 TA 的替换后,因为 CG 之间有 3 个氢键,而 TA 之间有 2 个氢键,因此 DNA分子中氢键数目减少,C正确;D、若原来DNA 中的碱基对是TA,由于碱基配对错误,经过一次复制后,
15、产生了(5-Bu)与碱基A 的配对,进行第2 次复制后,出现(5-Bu)与碱基C的配对,第3 此复制后才能出现CG,因此,在此培养基上至少繁殖3 代,才能实现DNA 分子某位点碱基对从TA 到 CG 的替换,D 错误。故选 D。9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携带h 基因的同时患有血脂含量明显升高的并发症,含h 基因的精子成活率为1/2。I3无乙病致病基因,已知在男女比例为1:1 的人群中出现乙病女性的概率为1/200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从理论上分析,I1和 I2后代的表现型共有9 种BII5与 II6结婚,生一个患
16、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72 CII7与 II8结婚,生下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02 D若只考虑甲病的遗传,I2和 I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63/161【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I1和 I2生下 II2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3无乙病致病基因,但却生下了 II9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乙病的致病基因Xt的基因频率为p,已知在男女比例为 1:1 的人群中出现乙病女性的概率为1/20000,则 pp/2=1/20000,p=1/100。若仅考虑乙病,
17、则雌配子:XT Xt=991,雄配子:XTXtY=991100,人群中 XTXT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99/200=9801/20000,XTXt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1/200+99/2001/100=198/20000,正常女性中XTXt的频率为:198/20000(9801/20000+198/20000)=2/101。若仅考虑甲病,含h 基因的精子成活率为1/2,I1、I3产生的精子均为H h=21,I2、I4产生的卵细胞均为Hh=11,II5、II6均正常,基因型为2/5HH、3/5Hh。同理,II5产生的精子均为Hh=143,II6产生的卵细胞均为Hh=73,III3基
18、因型为HH:7/10 14/17(1-3/103/17)=98/161,Hh:(3/10 14/17+3/177/10)(1-3/103/17)=63/161。【详解】A、从理论上分析,I1的基因型为HhXTY,I2的基因型为HhXTXt,后代的表现型共有33=9种,A 正确;B、II5的基因型为H_XTY,II6的基因型为H_XTX-,生一个患甲病的小孩的概率为9/170,II6的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 1/2XTXT、1/2XTXt,生一个患乙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21/21/2=1/8,生一个患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9/1701/8=9/1360,B错误;C、考虑乙病,II7的基因型为XTX-(
19、99/101XTXT、2/101XTXt),II8的基因型为XTY,生下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 2/1011/21/2=1/202,C正确;D、若只考虑甲病的遗传,I2的基因型为Hh,II5的基因型为H_(2/5HH、3/5Hh),II6的基因型为H_(2/5HH、3/5Hh),III3基因型为 98/161HH、63/161Hh,I2和 I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63/161,D 正确。故选 B。10 医学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元中形成的R-loop 结构有关。R-loop 结构是一种三链RNADNA杂合片段,由于新产生的mRNA 与 DNA 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DN
20、A 模板链的互补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理论上讲R-loop 结构中含有5 种核苷酸BR-loop 结构中 mRNA 和 DNA 模板链的互补链碱基序列相同CR-loop 结构中的DNA 单链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D R-loop 结构只影响DNA 复制不影响基因的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DNA 和 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碱基不完全相同,DNA 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另外组成 DNA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所以DNA 中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中有四种核糖核苷酸,若同时存在DNA 和 RNA的场所,则会出现8 种核苷酸。转
21、录形成RNA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由于 RNA 中没有 T,所以 RNA中的 U 与 DNA 模板链上的A 互补配对,DNA 的模板链和非模板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根据“R-loop 结构是一种三链RNADNA 杂合片段,由于新产生的mRNA 与 DNA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可知,mRNA 无法与核糖体结合,进而影响了翻译过程,且DNA 中的模板链不能在正常解旋进行DNA 复制和转录过程。【详解】R-loop 结构是一种三链RNADNA 杂合片段,DNA 中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 中有四种核糖核苷酸,所以 R-loop 结构中有8 种核苷酸,5 种含氮碱基,A 错误;R-loop 结
22、构中 mRNA 与 DNA 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和DNA 模板链的互补链碱基序列相似,只是U 替代了 T,B错误;R-loop 结构中的DNA 单链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R-loop 结构是一种三链RNA-DNA 杂合片段,由于新产生的mRNA 与 DNA 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DNA 模板链的互补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可推测 R-loop 结构既影响DNA 复制又影响基因的表达,D 错误。【点睛】正确理解“新产生的mRNA 与 DNA 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是解题的突破点,杂合链中既有DNA 又有RNA,故碱基为5 种,核苷酸为8 种。稳定的杂合链
23、使DNA 不能正常解旋作为DNA 复制和转录的模板,mRNA 不能与核糖体结合,无法完成翻译过程。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性比例变大,则出生率变大B“J”型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C人为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提高种群的出生率D年龄结构通常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
24、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详解】A、种群性比率变大,则出生率变小,种群密度相应变小,A 错误;B、“J”型曲线存在与理想条件下,但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故其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B 正确;C、通过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其成为增长型,但短期内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提高,C错误;D、年龄结构通常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2如图为碳循环示
25、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D生物 X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不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乙、丙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 错误;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第三等多个营养级,B 错误;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C正确;D、生物 X是生产者,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如硝化细菌,生物Y是分解者,可能含有线粒体,如蚯蚓,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綦江县 2021 高考 中招 适应性 测试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