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觉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探讨的问题。历史是延长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学问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学问点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记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起先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其次代国王,标记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记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
2、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
3、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周王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须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听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限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气强大后,会威逼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
4、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缘由。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超群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超群。 (3
5、)代表: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妙); 3、利簋gu 2、制作工艺超群: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觉状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觉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斗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觉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觉的古代文字年头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起先。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运用象形、
6、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缘由:
7、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限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逆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力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事实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绽开争斗;民族间的冲突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
8、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主动影响: 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的社会改变 一、战国七雄 1、社会状况:兼并斗争 (1)斗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闻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斗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逼。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春秋、战国时期斗争的比较: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
9、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加。 (2)发展须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斗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斗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特别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旺盛,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留意: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见截然相反 (1
10、)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 儒家:劝服教化; 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法家:依法惩处 (2)诸子百家中提到“治国”主见的有:孔子、孟子、庄子、韩非 提到“斗争”主见的有:墨子、孟子、孙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学问点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缘由: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扬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
11、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终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2)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终的晚餐; (3)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旺盛,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学问点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果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许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3.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4.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学问点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