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pdf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备课参考1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引导学生在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体打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要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物体的信息,并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提升他们的观察
2、能力。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尝试用一些具体词汇描述物体,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探索板块,选择玻璃球、螺帽、乒乓球、橡皮、海绵、塑料杯、木块、卡纸中的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比较,并在比较中,从颜色、气味、轻重、软硬、粗糙光滑等方面进行描述。同时指导学生使用表格进行记录。研讨板块,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形成共识,什么是有序地观察,有序的观察可以观察物体的哪些特征。【学情分析】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将物体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混淆。比如描述铅笔盒,较多学生描述“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
3、首先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多维度描述它的特征,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表述,同时通过表格记录,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观察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可以提前剪好活动手册中的词汇。有条件的可以用不干胶纸打印相关词汇。3.本课中完成“颜色、气味、光滑度、轻重”等特征记录即可;“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是否可见”在后续的第3-7 课中添加。2 2.谁轻谁重【教材简析】谁轻谁重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
4、围的物体中的第2 课。首先通过问题聚焦,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调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掂一掂、抱一抱、用秤称、用天平称等等。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感受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回形针是为了统一称量单位,当多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时,容易获得具体的数据,便于比较。教材通过同一材质、不同大小的橡皮,同样大小、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和木块的呈现,初步渗透同一材质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重,体积越小质量越轻;不同材质大小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孩子们自然地进行着物体重量的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如结合跷跷板这项活动,能够比较出
5、两个孩子的轻重;去超市买水果时用电子秤测量。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既有事物之间互为参照物的比较,也有借助测量工具的精确测量。他们获得的比较结果既有一种相对的结果,也有一种标准化测量的结果。因此,本节课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以及明确借助测量工具的优越性。【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2 页1.表格中的预测结果、掂量结果、称量结果需要教师统一是从轻到重标序号或者从重到轻标序号。2.提醒学生活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材简析】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一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
6、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所有物体都有质量和体积,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到物体具有质量这一特征,这节课将借助对“摆放”这一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科书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进行了具体化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通过将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3 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教科书对活动的难度进行了
7、控制,选择了大小相似的物体(木块、乒乓球),让学生聚焦在形状对物体“占地方”方式的影响,同时为了初步唤醒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教科书在活动中选择了不同面形状不同的物体(橡皮、螺母),让学生关注物体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产生影响。尽管对难度进行了控制,但对一年级来说本节课的活动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和有趣有挑战的“情境”来开展学习活动,并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有效而具体的指导。【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但对于这些形状的特点描述以及在实物中的辨认还需
8、要进一步巩固。因此在这一课前,需要学生对这些基本平面的特点进行描述,并进行规范命名,为在盒子中如何放置的活动做好铺垫。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物体的“形状”这一特征作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形状上,要认识立体的形状(球形、正方体、立方体、六边形等),并发现这些不同形状的不同特点对于占据空间的影响。【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对配套的活动记录进行了如下改动:2.每种物体在“泥坑”里铺一层需要多少个?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
9、量物体时,怎样表述是简洁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方形、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不同的橡皮、螺母、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头、金属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提供一定数量并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4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
10、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建议在分类方法后增加一个(),里面可以让学生写分类所根据的特征。5.观察一瓶水【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
1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 课,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学习观察和描述一瓶水。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的特征。教材在活动1 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 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聚焦板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瓶中的水。“水有什么特征呢?”点明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也
12、指向挖掘学生对水的特征的前概念。探索板块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观察瓶中的水和洗发液的特征。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与这个瓶中的水类似的物体的形状会变化,不固定”。活动二把水和洗发液与木块做对比,通过这项对比观察活动,会发现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不固定,会随容器形状而改变。这里隐含着把水和洗发液归为一类,把之前像小木块那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的思想。流动是液体的典型特征,是与固态物质的典型区别。研讨板块聚焦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水的特征”上。在学生描述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像瓶中水这样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是否
13、透明等。教师应把颜色、气味、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词汇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5【学情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 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的特征做必要准备。【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所以第一课第一页的物体特征表内水的填写可以使用 p15 的贴纸上的关键字成表格6.它们去哪里了【教材简析】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
14、导学生关注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是继续认识水的一个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聚焦环节”,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任务导向,旨在让学生直接关注到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探索环节,描述和记录三种物质进入水中的状态”,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第三个活动是“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该课是在上一课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15、,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学习内容提供感性认知基础,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理解“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会运用该词汇即可。【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
16、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的填写表格太小,建议打印实验记录单给学生画图记录。6 在我的发现一栏中,能溶解的是食盐和红糖,不能溶解的是小石子。拓展活动,油放入水中的变化,可以由老师提出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油放入水中和水放入油中,量的多少可以是一滴油或一滴水,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现象。7.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简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通过前 6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一年级 下册 教师 备课 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