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四梅花岭记教案.pdf





《鲁教版必修四梅花岭记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四梅花岭记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重点掌握“执”、“势”、“说”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二)学习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三)学习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为节选。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后一部分议论抒情。第一部分(13 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 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第二层(2 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第三层(3 段):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第二
2、部分(4 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这表明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总之,通过这段议论,史可法的精神更加清晰,主题揭示
3、得更加鲜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加明确。(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的。1、2 两段是正面描述。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他不是轻率的人。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他说:“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
4、迎下载支持.2 后来城陷时,史可法首先“拔刀自裁”;诸将抱持时,他又“大呼德威”;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当“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时,他“大骂而死”。描写不多,一个忠烈刚强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第 3 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前者反映了人民对史可法的爱戴,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史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辉旗帜。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
5、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徒。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作者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两件事而言),但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三)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分析:“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入世之面目?”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
6、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这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明确了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把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一概而归诸“圣贤家法”,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体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名者哉?”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的感受和认识。“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做事。其实,“冒名”一事,作者批评显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以对付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四)难句译注。1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
7、我临期成此大节者?然:然而。仓皇:指城破时的匆忙混乱。于:介词,表动作对象,可译为“在”、“到”。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为:兼有“做”、“替”二义,“做”对应于“者”,“替”对应于“我”,五人墓碑记中“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的“为”亦有类似用法。成此大节:完成这个重大气节(的塑造),指于混乱中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被杀,谁来做替我到时候成就殉身大节的人?2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即:就。如:像。不可问:无法找到下落。百年而后:一百年之后。而,连词。客:
8、指朋友。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 想见:想象看到。即:就(是)。面目:形象。宛然:仿佛。是:这,代上文“忠烈面目宛然可遇”。果:果真。而况:更何况。者:相当于“的情况”。哉: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译:就像史忠烈公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史公殉难)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谈起史公的遗言,(仍)没有一个人不泪下如雨,在想象中看到当年的围城情况,这就仿佛可以看到史公的(高大)形象了,这样也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躯壳成仙成佛了,更何况说他没死,冒用他的名号的做法呢?(五)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分析:文章写史可
9、法殉国的事,以“梅花岭记”为题,原因是: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法的崇敬;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自读指导。1课文简析。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领兵固守扬州,血战10 天,英勇就义。死难时葬衣冠于梅花岭。文章标题是游记式,而内容却是借此抒发作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墓时的感情。夹叙夹议,既表彰史可法的忠烈,也表彰丹徒钱烈女和史可法八弟妇的节烈。作者以梅花岭记 为题,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
10、不染”的象征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全文分为记叙和议论两个部分。记叙部分共3 段。第 1 段写史可法准备赴难。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事。第 2 段记叙史可法英勇就义。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牺牲;第三层写史可法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第 3 段写史可法死后的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这一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名义抗清。三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寥寥几笔,含意深邃:史可法身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身存,精神已死,虽生犹死。议论部分是第4 段
11、,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本文按史可法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叙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加以刻画,以表现史可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 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二)自读练习(括号中为参考答案)。1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鲒琦亭集外编(ji6 q0)与城为殉(x)n)瞠目(ch5ng)急呼麾下(hu9)神仙诡诞之说(gu!d4n)蝉蜕(ch2n)2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吾誓与城为殉(动词用作名词:殉国之物)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1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穿青衣,戴乌帽,也可以说是省略了动词)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三)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5 4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忠烈公)遂为诸将所拥而行。(忠烈公及诸将)至小东门。(忠烈公)被执至南门。(客)无不泪下如雨。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何必出(于)世入(于)世之面目。5把下列各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必修 梅花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