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pdf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
2、,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
3、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
4、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 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指
5、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B.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C.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D.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3.下列
6、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答案】1.C 2.B 3.D【解析】【1 题详解】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2 题详解】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3 题详解】A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 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 长恨歌是古体诗(二)文学类文本
7、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云出岫凌鼎年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 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一曰“春云出岫”。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酒井铃木想,
8、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而“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春云出岫”仍在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出岫”。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说“不知道”。酒井铃木还相信
9、“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懦夫”。他贴出了一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春云出岫”“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三
10、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石,失了人性!”“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春云出岫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
11、出岫”石置于厅中,他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B.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
12、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D.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5.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6.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D 5.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代表着中华民族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富有象征意味。6.酒井铃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酒井铃木贪婪的心理和
13、阴险毒辣的性格。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错误,从文中来看,酒井铃木对钟先生的态度并非“始终温和”,如“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故选 D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14、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谈谈以春云出岫为题有何好处”,然后分析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标题在情节上、主旨上、艺术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春云出岫”是一块奇石,小说从日本人仰慕“春云出岫”之名想要占为己有到寻找“春云出岫”再到结尾用“春云出岫”杀死日本人,小说情节围绕“春云出岫”展开,可见标题“春云出岫”是文章的线索;“春云出岫”象征中华民族的高雅珍贵的传统文化,小说以此为题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小说中钟先生和大多数人在保护“春云出岫”的过程彰显出民族气节,而酒井铃木在谋夺“春云出岫”的过程中展现出贪婪无耻的嘴脸,这是小说标题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从标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春云出岫”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分析酒井铃木的形象特点,再分析这一形象在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旨凸显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酒井铃木想要侵占“秋意阑珊”和“春云出岫”两块奇石,想尽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展现出他的贪婪狡猾和阴险毒辣;从情节上来看,因为他是中国通,所以他能够知道这两块奇石,因为他的岳父嗜石,所以他想侵占这两块奇石,这就有了下文多方寻找“春云出岫”的举动,才有了钟先生保护“春云出岫”的表现,可见酒井铃木推动小说情节的展
16、开;从对人物的作用角度来看,酒井铃木的阴险狡诈以及毒辣反衬出钟先生誓死守护中国文物的民族气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
17、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二、古诗文阅读(33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
18、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
19、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
20、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B.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C.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D.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B.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
21、事。C.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D.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B.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C.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D.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
22、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答案】7.B 8.A 9.C 10.求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他手捧经书替他们答疑解难,不知疲倦。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家中没有来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
23、题中,“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这段话是说“当初,元昊反叛,暗中诱使已归附宋朝的羌人援助自己。范仲淹认为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到边境巡视,他用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替他们制定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这些条约”,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元昊”“羌”“仲淹”“其”“诸羌”“人马”“条约”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文言虚词等进行排除,如“阴”意思是“暗中”,修饰“诱”,故“阴”应断在后一句中,排除CD两项;“犒赏”的宾语是“诸羌”,故“诸羌”与“阅”之间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 B项。【
24、8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错误,“折役茶”,是指通过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可以免去应服的劳役。故选A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
25、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错误,从文中来看,“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此处“反复无常”指的是羌人,而不是李元昊;文中说的是“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由此可知,李元昊只是“请和”,而不是“归顺大宋王朝”。故选C项。【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学者”,古今异义,求学的人;“从质问”省略代词“之”,应为“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厦门市 2018 2019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