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届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三新高考3月份自测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最新】2020届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三新高考3月份自测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20届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三新高考3月份自测语文试题(解析版).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020 届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三新高考3 月份自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 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
2、0 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 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 6 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 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
3、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摘编自
4、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材料三:“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2-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 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 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
5、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2018 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6、的整理出版。(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 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材料四: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 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 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
7、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 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摘
8、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 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 个距今约8000 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
9、、楷书的壇变轨迹清晰可见。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 个。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
10、,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4.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上面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5.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答案】1.C 2.A 3.D 4.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5.甲骨文起源时间早。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
11、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C项,“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分析错误,从材料三第1 段“历经120 年,几代甲骨文研-4-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知,“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
12、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考查的是事实论据。材料四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 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 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 个距今约8000 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反驳论据。故选 A。【3 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
13、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D项,“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分析错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说明这一个条件就可以,而从材料三第二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
14、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充分条件,与选项中的“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一致。故选 D。【4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5-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这就要求考生认真
15、阅读仔细分析前三则材料。从材料一“3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可得出: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从材料二“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可得出: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从材料二、材料三可得出: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从材料三“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 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可得出: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5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分论点的能力,拟写分
16、论点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2、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3、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4、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 字内。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6、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从材料四第2 段“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
17、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从材料四第4 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从材料四第4 段“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材料四第5 段“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
18、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 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分论点: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现代文阅读(16 分)(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
19、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6-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
20、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于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
21、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
22、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
23、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7-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10)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
24、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11)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B.作者一
25、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2020 山东省 日照市 第一 中学 新高 月份 自测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