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之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雍正继位之谜.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雍正即位之谜不过雍正的即位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很大的“迷”,甚至成为了清朝的一大悬案。关于这个“迷”民间野史记载了很多,并且版本颇多。其中一版本如是:雍正胤禛和顾命大臣隆科多矫篡遗诏,故有将“传位十四皇子”篡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之说。既然是篡位,那么必然是东宫有主,雍正是硬把皇位夺过来,但是如果是没有太子,那么雍正就并非是篡位了,固这“篡位”一说,还值得研究。野史记载,篡“十四”的位,也就是说康熙在晚年立的遗诏是传位于十四子,即当时的十四阿哥,是雍正把诏书上的“十”字改成了“于”字。本人认为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就当时的文字来看,理应使用的是繁体字,“于”字的繁体是“於”,那么把“十”字改成“于”字是
2、不可能的。因为简体的“于”字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康熙立的遗诏里;另外,按照清朝的行文惯例,凡是称呼皇帝之子,在其排行之前都要加上一个“皇”字,“十四子”应该是“皇十四子”,如果篡改,也应变成“传位皇于四子”,这样根本语言不通。再者,诏书分为满文、汉文、蒙古文,汉文能够篡改,而满文却不易改动,怎能不可为而能为之?而康熙遗诏的关键是最后的那一席评价四皇子的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乘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而且遗诏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封号及名讳一目了然。所以,这样看来康熙本意就是传位与四皇子,胤禛何用篡改遗诏,可见篡改之说没有有力的凭证,固是不成立的。那到底是谁散布了
3、雍正是篡位而得皇位的谣言的呢?最早流传雍正篡位的是:在雍正六年,审讯曾静命弟子投书,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一案中,得知是以前雍正胤禛争夺皇位时的对手允禩、允禟等人的追随者,曾在各地广泛宣扬胤禛是如何的用非法手段,夺取皇位及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情况的。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整顿吏治这些措施得罪了当时的很多权贵,特别是他采取了圈禁其亲弟十四皇子,即抚远大将军胤禵的举动,后来又弑杀了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些功臣上来看,所以才引得谣言四起,落得了一世骂名。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争储与大臣结为朋党,康熙对太子两立两废后鉴于诸皇子争斗不休就不再设太子。从相关史料记载中看,康熙最后几年皇四子胤禛最受圣祖青
4、睐,屡受嘉奖,驾崩之前立遗诏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应该是符合康熙本意的。而雍正本人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正统性,主持编制了大义觉迷录,并让曾静到各处现身说法,以避免储位之争创立密诏立储制度。其实就当时的那段历史来看,康熙留给雍正的是一个烂摊子,留给他的只不过是一个虚晃的盛世:吏治败坏无官不贪;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使得土地被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国库空虚,赈灾无银,打仗无饷;西部的用兵也所以是纸上谈兵半途而废。而依后史,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却是一个物质基础充裕,国库存银高达六千万两之多的经济强国,而在政治上,则表现为廉洁的朝臣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 能够说,如果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就没有乾隆时代的历史辉煌。雍正在
5、位短短十三年,实行的改革超过了清王朝任何一个帝王,其整顿吏治,使得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历史神话。“耗羡归公、摊丁入亩”也确实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改土归流”也有利于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另外,雍正的勤奋不但是以往的帝王,就算是现代的领导人,也没有几个能够和他媲美的。他在位的12 年零8 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 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清朝“康、雍、乾”三朝盛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雍正皇帝励精图治的13 年,是承前启后的13 年,能够说是这三朝“盛世”的枢纽。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曾说:“康熙宽大,雍正整饬、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已衰亡。”虽然雍正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争议的人物,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胤禛是一个勇于站出来为自己澄清的人;勇于改革的人;勇于为子民付出的人;更是一个勇于创造历史的人。是他在那个平凡的时代造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是他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一段不平凡的佳话,并且带动了一个时代的革新,更为中国的历史书页注入了一段辉煌的篇章。雍正的即位不在是“迷”,而雍正胤禛这个人却会是我心中,永远的一个“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