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德阳市 2021 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数据是人体部分器官中所表达基因的估计数,有关叙述中不科学的是()器官或细胞所表达基因的估计数眼1932 唾液腺186 皮肤3043 甲状腺2381 血细胞23505 心脏9400 A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形成的B血细胞所表达的基因数目最多说明其遗传物质相对含量较高C人体各器官基因表达数目有差异说明细胞中所含蛋白质有差异D不同功能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相同,这是与其不同功能相适应的【答案】B【解析】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
2、差异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 项正确;人体的细胞均是由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形成的,所以细胞内遗传物质相同。血细胞所表达的基因数目最多,这是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的,B 项错误;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因此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说明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也有差异,C项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不同功能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相同,这是与细胞具有不同功能相适应的,D 项正确。【考点定位】细胞的分化2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2015 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半B
3、2000 年后,栖息地面积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2015 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半,A 正确;B、2000 年后,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小或增加,导致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之发生变化,B正确;C、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D 错误。故选 D 3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 标记的亮氨酸,然后观察相应变化
4、,相关结构关系如图甲所示,测得有关的生物膜面积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图甲中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 标记B图甲中细胞器 能首先观察到3H C细胞核内可能出现3H 标记D图乙中c 对应图甲中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题图分析,图甲中 为游离的核糖体,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为内质网,为高尔基体;图乙中 a 为内质网,b 为细胞膜,c 为高尔基体。【详解】A、由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可知,图甲中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 标记,A 正确;B、
5、图甲中细胞器 和 核糖体上能首先观察到3H,B 错误;C、细胞核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当3H 标记的亮氨酸参与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中之后,会使细胞核出现3H 标记,C 正确;D、由分析可知,图乙中c 对应图甲中的,D正确。故选 B。4人体蛋白质被水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水解只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B该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C该过程为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 D可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代表酶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
6、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小量或产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4、分析题图: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匹配关系,当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后,便启动酶催化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结束后,酶分子的数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详解】A、蛋白质的水解可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也可发生在细胞内,A 错误;B、题图中蛋白酶的活性部位与蛋白质结合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形变,催化反应完成后蛋白酶的空间结构又可恢复,即酶在催化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B 正确;C、该蛋白质的水解反应不能释放能量用于合成ATP,用于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光合作
7、用或呼吸作用,C错误;D、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可代表酶促反应的速率,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不能代表酶活性,D 错误。故选 B。5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选择或处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花生种子切片中的脂肪颗粒要借助显微镜B探究叶绿体所含色素的种类不需要借助显微镜C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D观察质壁分离必须选用含色素的成熟植物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和细胞壁,在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若液泡内含有色素或细胞含有叶绿体,细胞膜以内的部分因含有色素,实验现象更明显,若细胞不含色素,也可将视野调暗一些,也能在显微镜下
8、看到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详解】A、脂肪的鉴定需要用到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滴,A 正确;B、探究叶绿体所含色素的种类需要将叶绿体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滤纸条上出现的色素带的条数可说明所含色素的种类,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 正确;C、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使用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线粒体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C 正确;D、含色素的成熟植物细胞易于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现象,不含色素的成熟植物细胞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D 错误。故选 D。6已知某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
9、是A患者的母亲都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B该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有男患者,也有女患者C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D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伴 X 隐性病的遗传特点: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基因频率在没有选择,没有突变的条件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详解】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故男性患者的父亲一定正常,而其母亲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 正确;B、假设有女性患者,那么女性患者的父亲也一定是患者,但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因此,假设错误,即不存在女性患者,B 错误;C、调査该遗
10、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C正确;D、由于患者都是男性且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致使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频率的推算,掌握伴X 隐性病的遗传特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在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蜥蜴活动的地点距离石头越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小B距离石头的远近是影响该群落的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可以循环利用D牧草地石头的存在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
11、物之间的竞争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远,蜥蜴的食物越充足,但个体数量反而越少,原因在于其失去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大。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近,个体数量增多,原因在于其有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减小,A 正确;B、通过图中数据可知,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B 正确;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正
12、确;D、牧草地石头的存在使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数量较多,两者之间的竞争增强,D 错误。故选 D。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都向适应无机环境的方向进化就是共同进化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变异的方向C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在发生进化D精明捕食者是指捕食者对猎物不造成过度捕食,能保持其食物源【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
13、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 错误;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进化的方向,不能反映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 错误;C、生物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说明生物在发生进化,C 错误;D、精明捕食者是指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对猎物不造成过度捕食,能保持其食物源,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9关于体液免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成熟 B淋巴细胞不能合成特定的抗体分子B体液免疫不需要辅助性T 淋巴细胞的参与C并非所有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D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
14、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 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体液免疫为效应B 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这些病原体和毒素在组织和体液中自由的循环流动时,抗体与这类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致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还可使一些抗原(如可溶的蛋白质)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详解】A、成熟 B
15、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A 错误;B、体液免疫需要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参与,分泌白细胞介素-2 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的增殖,B 错误;C、所有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免疫球蛋白),C错误;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D 正确。故选 D。10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外施 ACC有利于果实生长B果实成熟时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都增强C果实经ACC合成酶抑制剂处理后可延长贮藏时间D旱涝等不利的环境条件都可能增加乙烯的生物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
16、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详解】A、外施 ACC有利于乙烯的生成,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A 错误;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果
17、实成熟时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都增强,B 正确;C、果实经ACC合成酶抑制剂处理后可减弱乙烯的合成,可以延长贮藏时间,C正确;D、旱涝等不利的环境条件都可能增加乙烯的生物合成,促进果实的成熟,D 正确。故选 A。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定期焚烧落叶,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
18、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自然保护区的功
19、能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或物种,A 错误;B、定期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B错误;C、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有害昆虫,可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来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物防治,C 正确;D、许多野生动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由此说明生物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D 错误。故选 C。12高等植物细胞内元素转移的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器中的是()A CO2中的碳元素转移到葡萄糖BH2O 中的氢元素转移到葡萄糖C丙酮酸中的氧元素转移到CO2DATP中的磷元素转移到RNA【答案】A【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
20、质基质,二、三阶段在线粒体进行。【详解】A、CO2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转移到葡萄糖(CO2C3葡萄糖),该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 正确;B、二糖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水参与,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需要细胞器的参与,B 错误;C、丙酮酸中的氧元素转移到CO2可发生在酵母菌等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C错误;D、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形成AMP 即可作为合成RNA 的原料,RNA 的合成可发生在细胞核中,D错误。故选 A。【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物质的关系,熟记ATP与 RNA 的关系,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13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1、,首次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0,第 t 年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t,如图表示Nt/N0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N3即为 k/2 B图中 a 值大于 1 C图中 N1/N0代表种群增长速率D图中第6 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t/N0值的内涵,即:Nt/N0=1 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t/N01 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的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详解】A、k/2 为 ab/2,但不一定就是N3的值,A
22、 错误;B、a 时 Nt=N0,所以图中a 表示的值为1,B 错误;C、图中(N1-N0)/单位时间代表种群增长速率,C错误;D、1-6 年 Nt/N01,种群的数量增加,在第6 年后 Nt/N0的比值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D 正确。故选 D。14表是对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类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父亲正常正常患病母亲患病正常正常儿子全患病正常 50 人,患病3人正常 38 人患病 8 人女儿全正常正常 49 人正常 29 人患病 6 人A该调查对家庭采取随机抽样B根据第一类家庭调查结果可推测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第二类家庭中出现3 名患儿
23、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D第三类家庭中部分母亲为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调查应对家庭采取随机抽样,A 正确;B、第一类家庭调查结果为父亲正常,母亲患病,子代表现为儿子全患病,女儿全正常,表现为交叉遗传的特点,可推测该病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C、第二类家庭中出现3 名患儿均为男
24、性,与性别相关联,故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病为伴X 隐形遗传病,父亲为 XBY,母亲为基因型多数为XBXB,有部分母亲为携带者XBXb,C错误;D、第三类家庭中父亲患病,母亲正常,子代中男女均有患者,若为显性遗传病,则子代正常与患病比例应接近 1:1,不符合题意;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父亲为aa,母亲为AA、Aa;也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父亲为XaY,母亲为XAXA、XAXa,即有部分母亲为纯合子,D 正确。故选 C。【点睛】遗传方式判定顺序: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是否患者全为男性)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是否为母系遗传)确定是显、隐性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 遗传。15“超级细菌”是指对目前
25、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C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D“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自然界存在各种变异类型的细菌,滥用抗生素会对抗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注意不是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这样细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详解】A、据题意可知,“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绝大多数抗生素的作用,A 错误;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德阳市 2021 第一次 新高 模拟考试 生物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