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初三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2初三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初三语文试题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 济南市语文期末测试题本试卷共6 页,四个大题,22 个小题,120 分,考试时长12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18 分)1默写。(共 7 分,每小题1 分)A.,在河之洲。(诗经关雎)B.,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C.,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E.毅魄归来日,。(夏完淳别云间)F.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G.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
2、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挑衅(x n)荫(y n)庇谀(y )词鲜(xi n)为人知B叱咤(z h)哂(sh n)笑慰藉(j)锲(qi)而不舍C嗤(ch )笑襁(qi ng)褓拮(ji)据(j)气冲斗(du)牛D倔(ju)强褴(l n)褛(l )恣(z )睢(su )戛(ji)然而止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相形见绌莫衷一是吹毛求疵抢词夺理B断壁残垣根深蒂固怒不可遏黯然失色C合辙押韵相得益彰振撼人心心无旁骛D销声匿迹粗制烂造眼花缭乱顾名思义4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下面的病句。(2 分)换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 位号评判一个国家不应看它如何对待地位最高的民众,只
3、要看它如何对待穷人或一无所有的人。(曼德拉)5名著阅读(5 分)这柳树的根仿佛就没有须子,刨了那么大一个坑,树根都露出一大截来了,还未见到须子。【A】很疑惑:能弄到柳树须子吗?但【B】不疑惑,只管一个劲地去刨,头上出了汗,他把帽子扔在地上,头在冷空气里,飘散着雾状的热气。他把棉袄也脱下了。总算见到了柳树须子。一撮一撮的,像老头的胡子。【A】说:“这一棵柳树的须子,就够了。”【B】说:“不够。”因为【B】在挑这些柳树须子时很苛刻。他只要白嫩白嫩的,像一条条细白的虫子一样的须子,黑的,或红的,一概不要。一棵柳树,他也就选一二十根。【B】穿好棉袄,戴上帽子,扛了镐,又去找第二棵柳树。上面文段节选自作
4、家的草房子,人物 B 是。(2 分)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人物B 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5 分)(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解:促织:蟋蟀的别称。篱落:篱笆。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不少于50 字)(3 分)7.下面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B.拟人的手法。“一“送”一“动”,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句,
5、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惆怅满怀。C.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以乐景写哀,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D.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句写自然环境,三、四句写生活场景。流露出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二)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6、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始一反焉反:吾与汝毕力平险险: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王之蔽甚矣C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文章是怎样刻画愚公这一主人公的?联系文章内容,谈两点即可。(4 分)(三)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注释: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 gai,浇灌。汲:音 ji,从井里打水。及:等到。国:古代国都也称“国”。使:使用,指劳动力12.用现代汉语翻
8、译文中画线句。(2 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13从“穿井得人”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2 分)三、现代文阅读(3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别回答后面的问题。(一)文人画文人画,也称文人士大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等特征,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魏晋南北朝时期
9、,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孤傲、空虚的情感。明代前期文
10、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和“浙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抒写心灵感受,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11、。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瓒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 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文人画重墨趣。画者追求品位性灵之说,比如神品、能品、妙品、逸品等。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初三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