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及相关问题.pdf
《关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及相关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及相关问题.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及相关问题赵玉春前言:最近,在很多天文网络论坛相关版面上的天体摄影作品是“精华”如潮,但我觉得其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并没有达到“精华”的程度。这就是一个评价作品的基本标准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标准应该是一个很专业的标准。在评价用跟踪法拍摄的天文摄影作品中,有一条铁的标准就是真实。比如评价一幅拍摄星云的作品,虽然用不同的拍摄方法或后期处理方法能得到最终不同的效果,但拍摄的真实性是评价的基本依据。所谓拍摄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拍摄过程中没有使被拍摄的星云等内容的像有“意外”的变形。由于星云等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边界,那么检验星云等
2、的像是否真实的基本依据就是检验天空背景上恒星的像是否真实。所谓恒星的像的真实是指恒星的像既圆又小而且边缘锐利,没有任何变形等。这主要与拍摄时的调焦精度、跟踪精度和光学系统的质量有关,对于后者,可以归纳为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相关的问题(由电脑合成处理以后的照片的真实性问题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下面我就从理论与实例两个方面讲讲有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以及与天文摄影和目视观测相关的一些问题。*关于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在几何光学理论中,我们可以把光看作是“能够传递能量的具有方向性的几何线”。对于一个“理想光学系统”,应该能使一个物点所发出的所有能通过该光学系统的光线重新聚焦于一点,在“理想成像”时,像点是
3、一个“理想几何点”,这个“理想几何点”即没有面积也没有体积。如果成像不“理想”,则形成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在焦平面上则形成有一定面积的弥散斑,如果弥散斑较大,则主要是由于各种像差造成的。球差属于单色像差,它会使从主光轴上物点发出的各条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不交于一点,使点像的边缘模糊。球差的大小一般与透镜的折射率、形状(两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通光孔径有关。彗差属单色像差,它会使离主光轴较近的轴外物点发出的宽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后,在像面上不再形成同心光束,而是形成圆心在一条直线上的,按直径大小依次排列的圆形光束的重叠,形成状如彗星(圆头尖尾)的像(尖端离主光轴近的称正彗差,尖端离主光轴远的称负彗差)
4、。彗差与球差常常混在一起,只有当轴上物点的球差已消除时,才能明显地观察到傍轴物点的彗差。彗差的大小与孔径及视场都有关系,且由于消彗差与消球差的条件不一致,两者一般不容易同时消除。像散属于单色像差,光学系统的透镜表面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连续曲率,其子午截面与弧矢截面上的曲率相差最大,离主光轴较远物点发出的光束在通过光学系统后,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极端”的子午光束和弧矢光束。因为子午面内的入射光线比弧矢面的入射光线更为倾斜,透镜对子午面内的光线具有更强的聚光能力,使其焦距更短。因此它们各自汇聚于一点,并不重合。这会使得点像失真的形象更为复杂。像散只与人射光束的倾斜度有关。场曲属于单色像差,它是球面
5、光学系统所固有的像差,使得平面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像面变成一弯曲的面。这样,平面物体的中心与边缘的像不能同时聚焦于同一个平直的像面上。对于天文摄影来讲,场曲属于比较严重的像差,因为天空背景上的天体距离我们都是无限远,这对于整个画面来讲,就相当于拍摄平面物体。如果我们的对焦点在视场中心位置,那么边缘特别是四角的恒星会变长(点像的长轴在像场的直径方向上)、变大和变虚。畸变亦属于单色像差,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入射光线的球差随视场角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在一对共轭物像平面上,放大率随视场位置而变化,从而使物体像的形状变形。畸变虽然不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影响
6、点像的清晰度,但视场内的点像会是越靠近边缘(特别是“四角”)越大,形象虽类似于前者,但边缘的点像并不虚。位置(轴向)色差和倍率(横向)色差属于复色像差,前者的表现为:轴上一物点发出的复色光(白光)通过光学系统后,由于光学系统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不交于光轴上的同一点,这会使得某一像面上的点像的周围形成“色边”;当校正了位置色差的光学系统,轴外物点发出的复色光通过光学系统后只能使其点像的像面重合在一起,但各个单色光的放大率不相同(因为波长不同),因而各具有不同的像高,这种因为放大率的差异而引起的色差称为培率色差。倍率色差会使得点像的某一边或对称的两边形成“色边”,其大小受光阑位置影
7、响。另外,倍率色差经常与彗差混合在一起,形成“色彗差”。实际上,由于光的波动性,即便是没有任何像差的“理想成像”,像点也不是一个几何点,而是形成一个如射击靶子的图形,中心的“靶心”聚集了大部分光的能量,其余的光能量则形成了一圈圈如靶环一样但不等距也不等宽的光环(从中心往外,亮的“靶环”越来越窄,间隔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电磁波通过光学系统中限制光束口径的孔径光阑(如,天文望远镜中限制光线通过的光阑,或是天文望远镜的镜筒本身)时发生了衍射。在实际的光束聚焦点(像点)附近,用几何光学理论计算的误差较大,因此,必须是用把光看作为电磁波的物理学方法来研究最基本的分辨率问题。在“理想光学系统”中,衍射像
8、中心亮斑(“靶心”)的直径为:2R=1.22/n/sinU/max(公式一)式中,R为衍射像中心亮斑的半径;为光的波长;n/为像空间介质的折射率(由于像的空间介质一般是空气,所以n/取 1);U/为成像光束的会聚角(通过光学系统的出射光线与主光轴的夹角)。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光学系统的分辨率的计算,如,望远镜、显微镜、枪械的瞄准镜、工程测量仪器和动物的眼睛等等。实验证明,两个点像间能够被分辨开的最短距离大约等于点像中央亮斑的半径,那么:R=0.61/n/sinU/max即为“理想光学系统”的衍射分辨率(公式二)。根据此时的光度分布曲线,可以把K=(Emax Emin)/(Emax+Emin)定义
9、为“对比”,即是我们常说的反差概念(公式三),式中E为光强度。两个点像距离为R时,K=0.15。实际上,当K=0.02时,人眼就能够分辨出两个像点,这时相应的两点间的距离约为0.85R。*望远镜系统的分辨率无限远物体理想像高的公式为y/=f.tg(公式四)式中,f 为物镜的物方焦距(这个物理概念就不描述了);为物高对望远镜的张角,也可以理解为对应两个物点对望远镜的张角。如果此时的像高y/取像平面上刚刚能被分辨开的两个衍射光斑的距离R,经推导(从略)得出:=1.22/D。(公式五)式中,D为物镜的有效口径,单位为毫米。在天文观测中,公式五的物理意义也可以理解为刚刚能够被望远镜分辨开的天球上两个发
10、光点之间的角距,称为分辨角。当 取人眼最敏感的波长0.000555mm(555nm)时:=140/D(单位是角秒)(公式六)照相系统的分辨率(注)普通照相系统的分辨率一般以像平面上每毫米能够分辨开的线对数(黑白相间的短线条)N来表示,显然,N等于 R的倒数。当 同样取 0.000555mm时,经推导(从略)得出:N=1477D/f(公式七)式中,f 为物镜的物方焦距;D为物镜的有效口径。D/f 即为相对孔径。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公式六和公式七可以视为同一光学系统分辨率的不同表示,但由于系统像差的存在,还不能作为实际评价某个光学系统的依据。比如,“理想
11、的摄影物镜”的分辨率与相对孔径成正比,此公式只决定了视场中心的分辨率,但由于视场边缘成像光束的孔径角比轴上点小,分辨率就必然有所降低,而且在子午和弧矢方向上也有差别;实际的摄影物镜也总会残留一些像差,这就造成其实际分辨率要比“理想分辨率”低得多;视场边缘受轴外像差和光束渐晕的影响,分辨率还要低得更多。另外,上述的摄影分辨率还是属于“目视分辨率”,实际能得到的“照相分辨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NP=1/NL+1/NF(公式八)式中,NP为照相分辨率;NF为底片分辨率;NL为目视分辨率。目前普通胶片的分辨率大约为1/60 1/90 线对/毫米,像的大小或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小于 0.017mm 时
12、就无法分辨了,这只相当于“理想光学系统”在相对孔径为1/25 时的分辨率。因此,以前一般认为摄影镜头的相对孔径小到1/10 时就接近“理想”了,并且以前一般摄影定焦镜头在F8和 F11 光圈时的分辨率也确实都差不多,属于最佳分辨率光圈,普通变焦镜头的最佳分辨率时的光圈还要更小些。近几十年来,某些国家的摄影镜头的综合设计和制造工艺有了本质的提高,最佳分辨率的相对孔径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Leitz Summilux-R 50/1.4(128)、Minolta AF 50/1.4(126)、Minolta AF 50/1.7(120)、Nikon MF 50/1.8(120)、Pentax A
13、 50/1.2(123)镜头高对比度的最佳光圈值可以达到在 F5.6 附近,而且是中心与边缘的分辨率一样(括弧中的数字是分辨率数值)。*关于对光学系统的评价问题如上所述,如果我们根本无法得到一个真正的“理想光学系统”,那么我们所使用的光学系统距“理想”有多大的差距呢?这就引出了对光学系统的评价问题。对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的方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用于成品的实际检测,第二类用于设计阶段的评价。第一类主要有“分辨率检验”和“星点检验|”法。这两种检验方法依然是光学界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像质检验方法。对于“星点检验|”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光看作是“能够传递能量的具有方向性的几何线”(几何光学
14、的理论基础),一个“理想光学系统”应该能使一个物点所发出的所有能通过该光学系统的光线重新聚焦于一点。在“理想成像”时,像点是一个“理想几何点”,它即没有面积也没有体积。如果成像不符合“理想”,则形成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在焦平面上则形成有一定大小的弥散斑。所以,根据弥散斑的大小和能量分布情况(直观的为像的形状),就可以评定系统成像质量的优劣(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像差)。“分辨率”检验是拍摄画满了不同粗细的黑白相间短线条的测试板。“星点检验|”与“分辨率检验”的结果是一至的,假如甲与乙的焦距一样,如果甲比乙的弥散斑的表现得好,那么说明甲比乙的分辨率就一定高;假如甲的焦距比乙的更长,那么说明甲比乙的分
15、辨率更高.“星点检验”并不是跑到野外去拍恒星,可以直接在实验室模拟拍摄。实际拍摄天文内容的要求比在实验室的模拟拍摄要复杂得多,也不是每一次拍摄的结果都很客观,比如,天气情况的影响、跟踪精度的影响、“接受器”选择的影响,近年来又出现了普通数码相机“接收器”前面滤镜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星点检验”方法是直接在实验室中模拟拍摄。第二类又可分为“几何光学方法”和“物理光学方法”两类,前者包括“几何像差”、“波像差(瑞利判断)”、“点列图”和“几何光学传递函数”等;后者包括“点扩散函数”、“相对中心光强”和“物理光学传递函数”等。我们经常能够在某些摄影镜头或望远镜的介绍资料中看到有关在设计中修正几何像差
16、的曲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线表示。也有人据此来向大家来推荐某款摄影镜头或望远镜。但要特别注意,这只是设计阶段的“成果”,不是最终产品的“成果”。我们购买的是最终的产品,不是购买相关设计图纸的内容说明。现在比较流行的“光学传递函数”方法既可以作为设计阶段的评价,又可以作为成品的实际检验,还可以作为复合光学系统的评价,如,对用底片拍摄后结果的最终评价等。这是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特别是计算机出现以后才逐渐成熟的综合检验与评价方法。“光学传递函数”所依据的理论是可以把物面图形的亮度分布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对周期性物函数)或傅里叶积分(对非周期性物函数
17、,可以看作周期趋于无限大的周期函数),即无论是周期函数还是非周期函数,都可以把它们分解成频率、振幅、和相位不同的余弦函数。这样,光学系统的特性就表现为它对各种频率的余弦函数的传递和反映能力。比如,我们就可以把分辨率测试板的某黑白相间线条图案看作是亮度呈周期分布的余弦函数。假定光学系统符合线性和空间不变性,物平面上光强度按余弦函数分布的“余弦基元”,通过光学系统后,在像面上也是一个余弦分布(但后者的初相位和对比都将发生变化)。两个余弦函数的空间频率之比等于光学系统的垂轴放大率。光学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 MTF的特征曲线是最大值小于的曲线,有多种评价或检验不同“特性”的不同的绘制方式,绘制时所依据的
18、数据就是前面所讲的像与物的两组“对比”之比,即MTF K/K(公式九),称为光学系统对指定空间频率的对比因子,也称为振幅传递因子。其数值越大表示“信息”的传递能力越好。拍摄测试板高分辨率区(黑白相间的细线条区域)的“高频传递函数”能够反映被摄物体细节的传递能力,拍摄测试板低分辨率区(黑白相间的粗线条区域)的“低频传递函数”能够反映被摄物体轮廓的传递能力,而拍摄测试板中分辨率区(黑白相间的中粗线条区域)的“中频传递函数”能够反映被摄物体层次的传递能力。由于高对比(黑白差别大)分辨率检测图案与平时物镜所拍摄的一般景物有很大差别,测试结果并不足以判断物镜的成像质量,只有对低对比(黑白差别相对小)分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光学系统 分辨率 相关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