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考研复习大纲.docx
《普通生态学考研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态学考研复习大纲.docx(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生态学考研复习大纲中国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生物与环境环境概述一、环境与生境1 .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 间内的各种条件。生物有机体的存活需要不断地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一 方面环境向生物有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使生物有机体不断受 到环境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生物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的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生物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2 .生境生境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 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因此,相对于一般
2、“环境”而言, 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二、生物的能量环境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能量环境,地球上生命生存必需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 射。太阳产生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发射,地球表面在太阳直射、没有大气圈的条 件下,获得的太阳能为8. 12J/cmmin,称之为太阳常数。实际上,由于大气层对太阳辐 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辐射强度被大大减弱,平均只有47%左右到达地面。对于地球及其生物来说,太阳辐射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热能,它给地球送来了 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另一种是光能,它在光合作用 中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所包含的
3、能量沿着食物链在生 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1 .光的变化规律由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地形特点等的不同,以及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使 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也随之变 化。(1)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在地球表面有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包括纬度、海拔高度、地形、 坡向;时间变化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纬度变化:光照强度在赤道最大;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高度变低,光照强度相应减 弱。海拔变化:光照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因为海拔高度越高,空气密度越 稀薄。坡向和坡度变化: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太阳的位置偏南,因此,南坡所接受的光照 要比平地多;反之,北坡
4、就比较少。时间变化:在一年中以夏天光照最强,冬季最弱;就一天而言,中午光照最强,早晚最 弱。(2)光谱成分由于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具有选择性,所以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不仅辐 射强度减弱,而且光谱成分素光质也发生了变化。随太阳高度升高,紫外线和可见光所占 比例随之增大;反之,高度变小,长波光比例增加。在空间变化上,低纬度处短波光多,高纬度长光波多;同时,随海拔升高短光波随之增 多。在时间变化上,夏季短光波多,冬季长光波多;中午短光波多,早晚长光波多。(3)光照长度日照长度随纬度变化而进行不同的周期性变化。纬度越低,最长日和最短日光照差距越 小,如赤道地区分别都是12小时;随着纬度的增加
5、,最长日和最短日的差距越来越 大,即纬度越高日照长短的变化越明显。2 .温度的变化规律2中国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 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空间变化纬向变化:纬度决定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因此也就决定了太阳辐 射量的多少。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异小,太阳辐射量 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纬度每 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C。因此,从赤道到极地一般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 带和寒带。海
6、拔变化: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02含量低,地面的辐射散热量大,所 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 6C, 相当于纬度北移1度。(2)时间变化时间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3 3) 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土温变化: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 层向表层流动。土壤热量正反两方面的输送量及流动速率决定了土壤温带的状况。土壤温 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水体温度变化: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降,因此太阳辐射 增温仅限于水体城上层。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
7、,因此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环境。1 .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地壳部分,常称为大陆圈。地表岩石经风吹、日晒和雨林,逐步风化 分解成为母质,经过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土壤层,即土壤圈。岩石圈和土壤圈贮藏着丰富的资源,是生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是万物 生存繁衍的基地。2 .水圈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水的总量约 为1.4X10m,其中淡水仅占2. 53%,而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泊淡水和地下淡水 仅占总量的0.77机 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机的和有机的营养物质,以及溶解在水中的C02 和02,它们为植物生长和水生生物的分布
8、提供了物质基础。3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是地球表面向外界星际的过渡空间。 大气的组成包括多种气体和一些悬浮杂质和微小液滴。大气圈的厚度可达上千公里,甚至 上万公里,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大气质量的99%集中在离地表29km之内。根据温度变化情况把大气圈划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电离层。对流层是 贴近地面的一层,约10-20km,其特点是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每升高1000m温度下降6. 4;含水蒸气和尘埃;影响生物的一切气候现象都发生在 对流层中。平流层是对流层以上直到大约50km高度的气层,空气比对流层稀薄,主要是 平流运动,
9、气温变化不大。从平流层顶约至80km处是中间层,又称散逸层,温度自下而 上骤降,并有强烈的垂直活动。平流层以上是电离层,空气非常稀薄。4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称,是由岩石圈、土壤圈、 水圈和大气圈的交接空间构成的。生物圈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大量的生物存在,事实匕一 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都是在生物圈内生存和发展。183中国海洋大学 普通动物学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 少的环境要素,也称生物的生存因子
10、。一、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统一。简单、传统的方法是把生态因子分为生 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前者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则包括气候、土壤、地 形等。1 .气候因子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根据各因子的特点和性质,还 可再细分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为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 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等。2 . 土壤因子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 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3 .地形因子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
11、 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4 .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5 .人为因子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 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宜接或间接受到人 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1 .综和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 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 和湿度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 .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
12、导因子。主导因 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 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 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 由C0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4 .阶段性和限制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 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那些对生物的生 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13、有关生态因子(量) 的限制作用有以下两条定律。(1)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 s law of minimum)中国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1840年农业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生长并非 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0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 的微量元素如硼的影响。因此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 素”,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之后的研究认为,要在实践中应用最小 因子定律,还必须补充两点: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 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
14、适用;二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Shelford, s law of tolerance)生态学家V. E. Shelford于1913年研究指出,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 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 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 Shelford耐受定律。后来的研究对Shelford耐受定律也进行了补充:每种生物对每个生 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范围有宽有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一般 分布很广;生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耐受性不同,繁殖期通常是一个敏感
15、期;在一个因子 处在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环境因 子最适的范围内生活,可能是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光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光因子的变化对生 物有着深刻的影响。1 .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强与植物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 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 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 度越
16、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 也有良好作用。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 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当光 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阳性植物对 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 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
17、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2)光强与动物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 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 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 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 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 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2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质与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
18、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 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 多的成分,中国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此外,长波光(红 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 的伸长。(2)光质与动物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 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而且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这种趋光现 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3 .光照长度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带来了地球上日照长
19、短的周期性变化,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 境中的动植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 式,这就是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 型植物。长日照植物是指在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 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则是日 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大豆 和烟草等。日中照植物的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小时左右),如甘蔗等。在 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是
20、中间型植物,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 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中光照时 间长。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同样,短日照植物栽 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时间过长而不开花。这对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鸟、畀、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鱼 的迁移活动,都受光照长短的影响。二、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温度是对生物影响最为明显的环境因素之一。1
2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般是在相对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大致在零下几度到50c左右 之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2 .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素有效积温法则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 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 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 (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
22、的平均 温度,TO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有效积温法则不仅适用于植物,还可应用到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在生产实践中, 有效积温可作为农业规划、引利;作物布局和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地 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等。3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低温对生物的影响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 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中国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寒害是指温度在OC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 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
23、谢紊乱等。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 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2)高温对生物的影响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 越大。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破坏植物的 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凝固、脂类溶解,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高温对动物的 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 麻痹等。4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是多方面的,包括分布地区、物候的形成、休眠及形态行为等。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条件。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
24、 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 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小,常常是通过其他 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三、水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水是生物最需要的一种物质,水的存在与多寡,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1 .水的生态作用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生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生物体 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些水生生物可达90%以上,而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地衣、卷柏 和有些苔辞植物仅含6%左右。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生态学 考研 复习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