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第一节原电池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四第一节原电池说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说课稿 芒市第一中学 黄正修(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相关知识系统。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程序和方法。本节课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认知框架,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认识得到逐层发展。(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
2、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认识。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解和应用功能。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跨越。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带盐桥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锌铜单液模型承载功能截然不同。如何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问题。学
3、生情况分析: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跨越。(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橘子电池模型实验谈及分析原电池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橘子电池实验活动,体验建构模型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电池
4、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关键作用。通过双液电池模型建构,渗透对立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重难点突破:(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图:回顾历史发展创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橘子实验提炼模型实验探究完善认识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完成学案复习已知【引入】通过预习导学回忆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重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装置联系。【复习】铜锌原电池装置中正负极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电流是如何产生?【回顾复习】完成学案【复习】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氧化反应
5、失电子正极:还原反应 得电子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阴离子从正极流向负极,形成闭合回路。复习已经掌握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为后面深化发展提供基础。并提出单液电池弊端,引出问题。橘子实验提炼模型【连接】对如何解决实验一中出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分池水果电池。【提出实验内容】现在给你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设计橘子电池,观察实验现象并提炼出原电池模型。可供选择材料:灵敏电流计、铜丝、锌条、导线、培养皿、橘子【小组实验】【方案展示,提炼模型】通过橘子实验方案讨论,使学生从“单瓣”“两瓣”形象实验演化成“单池”“双池”模型建构;从“膜”上升到“盐桥”认识。第二次实验探究提出双池-盐桥模型,在模型分析中再
6、次强调电流形成过程,同时强调盐桥作用。序号方案、现象方案1Zn片和Cu片同时插入一瓣橘子中(有电流)方案2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未分开两瓣橘子中(有电流)方案3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分开两瓣橘子中(无电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模型,集体讨论修改:方案1: 方案2:【针对方案2提问】为何两瓣未分开橘子也能产生电流?【针对方案3提问】为何两瓣分开橘子不能产生电流?如何改进,产生电流?【教师演示两种解决方案】“连隧道”(用吸满果汁导管连通)、“搭桥”(用浸有NaCl溶液滤纸条连接)。【提问】这两种解决方案为何能产生电流?请提炼模型。【知识介绍】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盐桥是在U型管里装含有琼胶饱和KCl溶
7、液。【可能解释】因为两瓣中间膜可以让离子通过,离子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可能解释】未形成闭合回路。解决方法:将两瓣橘子贴在一起。还有可能会有将其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可能解释】在“隧道”和“桥”中离子能够定向移动,构成闭合回路。【提炼模型】实验探究完善认识【问题】为何会产生电流?(理论分析)因负极和正极已有提供电子和接受电子物质,两者存在电势差,有电子定向移动趋势。当通过盐桥连接两极时,阴离子从正极溶液通过盐桥向负极移动,此时形成闭合回路,就形成了电流。【问题】负极液作用?正极液作用?(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负极液只起导电作用;正极液中Cu2+发生还原反应,且起导电作用。【总结交流】你对原电池原理
8、认识。(见学案)在讨论交流方案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解释,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上升到完整认识。通过双液电池模型建构,渗透对立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回顾历史发展创新【介绍电池发展史】通过今天实践活动,联系电池发展史,你有哪些感想?交流感受。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关键作用。【联系内化】 利用反应原理Cu+2Ag+=Cu2+2Ag设计一个能得到稳定电流原电池装置,画出装置简图,并标注电极及电解质溶液。(1)写出电极反应(2) 表示出电子移动方向 【目标检测】1.首先回答下列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KOH溶液 FH2O2PtPt2.以下电极、电池反应相同装
9、置是_ 负极反应式:_ 正极反应式:_ 电池反应式:_ 【配餐练习】 A组1、 以下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 NaOH溶液 MgAlE KOH溶液 DH2O2PtPt NaCl溶液FeCC 稀硫酸 FeFeBCuSO4溶液 ZnCuA稀硫酸 稀硫酸 ZnCuF 纯酒精 FeCG2、原电池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是 ( )A由 Al、Cu、稀H2SO4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 Al3+B由Mg、Al、NaOH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 Al3+C由Fe、Cu、FeCl3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2e-= C
10、u2+D由Al、Cu、浓硝酸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2e-= Cu2+B组1、利用反应原理Cu+2Ag+=Cu2+2Ag设计一个能得到稳定电流原电池装置,画出装置简图,并标注电极及电解质溶液2. 以下电极、电池反应相同装置是?负极反应:Zn-2e-= Zn2+ 正极反应:2H+2e- = H2电池总反应:Zn+2H+= Zn2+ H2C组1、(2011海南)根据下图,下列判断中正确是( )A.烧杯a中溶液pH升高B.烧杯b中发生氧化反应C.烧杯a中发生反应为:2H+2e-=H2D.烧杯b中发生反应为:2Cl-2e-=Cl22、(2009福建)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2I 2Fe
11、2I2设计成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 (四)教学反思1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在必修教材中有学生实践活动制作水果电池: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由于柑橘瓣可以分开,而且柑橘膜可以让离子通过,所以利用橘子瓣分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分池”观点,由膜可以提升到“盐桥”观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如果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效果。2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有效学生活动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因为学生起点较低。但是在新教材中,大多数化学反应原理内容都是从必修到选修形成螺旋式上升设计理念。因此在选修阶段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设置有效活动,例如学生实验,充分结合理论分析,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现问题,从而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最近发展,不断上升,达到目标要求。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8 / 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