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认识周长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一、说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及应用的过程。二
2、、教材及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空间及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
3、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体会数学及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及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
4、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
5、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五、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六、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及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
6、,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
7、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
8、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9、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量一量。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2、
10、小组合作测量周长。(1)明确要求。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2)测量周长。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3)汇报交流。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
11、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4)巩固练习。4厘米4厘米4厘米4厘米4厘米4厘米6厘米7厘米11厘米7厘米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6厘米6厘米9厘米9厘米(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
12、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70厘米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13、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总结评价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附:板书设计认识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及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14、2、一个数乘分数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课本图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及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15、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2)方法及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3)情感及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及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4、教学重难点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二、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
16、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说教学程序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一)创设情境,
17、提炼问题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
18、?(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
19、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让学生独立
20、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及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小练习: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
21、们的得数吗?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讨论: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及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应用:计算1/42/3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2、自主练习14题。
22、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及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及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及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四、说板书设计
23、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板书设计一个数乘分数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计算方法:(算式)(贴图) 1/4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 小学 数学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