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期末测试题整理打印.docx
《刑法总论期末测试题整理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总论期末测试题整理打印.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刑法总论测试题试题11、刑法及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BC )。 A、理论性及实践性最强 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BD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对前段的例外3、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 C )。 A、1997年3月14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月1日4、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2、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BCD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6、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 C )。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7、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8、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
3、法理论上称为( A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劳改机关 D、公安机关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D )。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犯罪客体 2、犯罪中止 3、剥夺政治权利 4、数罪并罚 5、刑罚执行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3、简述
4、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五、案例分析(16分)案情:徐某某,男,1984年10月21日出生,聋哑人,学生。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及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00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向母亲赵某提出自己明天不想去上学了,赵某见儿子又想逃学,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嘴巴。当晚,徐某某趁赵某熟睡之际,将一包鼠药(毒鼠强)放进了赵某每天必喝的中药里,并从赵某的钱包里找到160元钱后到一网吧上网玩游戏。次日早上,赵某喝下掺有鼠药的中药后中毒死亡。徐某某回家得知其母死亡,便向其父承认是自己所为,并在其父带领下到派出所投案,交代
5、了事情的全部经过。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参考答案(1):二、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BC 2、ABD 3、C 4、B 5、BCD 6、C 7、ABCD 8、A 9、D 10、D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2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及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
6、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5、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第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及存在。(1分)第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第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实行。(2分)第四,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1分)第五,
7、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分)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这是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2分)(2)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这是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2分)(3)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是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2分)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2分)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自动投案。即犯罪分子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出于其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
8、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3分)(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3分)五、案例分析(16分)评分要点:1、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3、徐某某故意以鼠药毒杀其母,致其死亡,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应当
9、受刑罚处罚,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4分)4、徐某某犯罪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分)5、徐某某属于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分)6、徐某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3分)试题2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属于( B )。 A. 司法解释 B. 立法解释 C. 论理解释 D. 学理解释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D )。A. 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
10、法不认为是犯罪B. 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C.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D.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C )。 A.故意行为及过失行为 B.主行为及次行为 C.作为及不作为 D.主动行为及被动行为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C )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5.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B )的犯罪。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
11、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6.犯罪既遂是指( C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C.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D.犯罪人的目的已经实现7.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ABD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8.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的条件是( A )。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9.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C )。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10.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 B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三、名词解释(
12、每小题4分,共20分)1.犯罪 2.犯罪的故意 3.犯罪未遂 4.连续犯 5.没收财产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 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2 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3 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五、案例分析题(16分)案情:孙某在其夫王某外出打工期间及刘某勾搭成奸。王某回家后欲将全家迁往打工地定居,孙某不想去,便找到刘某商量,并表示愿意及刘某在一起。刘某提出带孙某私奔,孙某不同意,提出让刘某杀死王某,刘某表示同意。三天后,孙某趁王某外出串门之际,催促刘某赶快动手。刘某带上铁棍、毛巾、手套等到孙某家中,藏在床下。当晚10时许,王某回家睡觉。次日凌晨1时许,刘
13、某趁王某熟睡之机,用铁棍猛击王某头部,致使王某颅脑破裂,当场死亡。请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分析: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她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参考答案(2):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 2.AD 3.C 4.C 5.B 6.C 7.ABD 8.A 9.C 10.B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3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
14、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4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5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 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4分)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2分)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1分) (3)行
15、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分)2 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及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2分)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2分)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2分) (4)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及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2分) 3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
16、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3分)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1分)五、案例分析(16分)评分要点:1 孙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在及刘某的共同犯罪中,孙某属于教唆犯。(4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者则全题不得分) 2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
17、罪的犯罪分子。(3分)构成教唆犯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二是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3分) 3本案中,孙某为达到杀害自己丈夫的目的,故意劝说本无犯罪意图的刘某,使之产生犯罪意图并且实施了杀人犯罪行为,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由于孙某在及刘某的共同犯罪中居于教唆和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孙某又属于主犯。(6分。视论述情况适当给分)试题3一、单项选择题 试题120为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表中,不答或答错均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题1.5分)1、万某于1
18、996年12月2日,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万某未上诉。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后,万某以新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依新刑法改判其无罪,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对万某的申诉法院应支持,因按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万某应无罪。B、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但可以对其减刑。C、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因新刑法对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D、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还应撤销其缓刑,改判实刑,因其不服管理2、韩国公民金某曾在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多次进行国际贩毒犯罪活动,并曾被其所属国韩国通缉。某日,金某到我国境内旅游被拘捕,金某即以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也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犯罪为由提出抗议。我国依法可以对李某采取下列措施:(C )。A、无权进行刑事追诉,应当立即驱逐出境B、因其是国际犯罪,应交国际法院制裁C、可以对其进行刑事追诉,依据是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D、可以对其进行追诉,但审判要有韩国、印度、缅甸、泰国等国的共同参及3、王某14岁生日那天,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王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1部(价值7600元)、现金6000余元。则王某14岁生日那天的行为( C )A构成抢劫罪B构成盗窃罪C不构成犯罪D负有限的刑事责任4、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
20、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C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5、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下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问,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C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无罪过事件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6、李二
21、憨一日到邻村赴宴时醉酒,回家途中遇本村痴呆女孩傻姑,因酒乱性,将其奸淫,酒醒后后悔不已,到乡派出所投案,对李二憨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D )A、李二憨是由于醉酒乱性才奸淫傻姑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其主观心态不是犯罪故意,因此他的行只是一般违法,不应当认为是犯罪。B、李二憨醉酒后意识不清状态下实施的行为可以类比于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发病期实施的行为,这个时候他们都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根据刑法第18条无行为能力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李二憨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甚至连违法都算不上。C、根据李二憨犯错后的悔改表现可以得知其对自己醉酒时
22、的所作所为确实不知情,况且傻姑是痴呆者,感受不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李二憨的行为根本就没有造成危害,没有受害者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不是犯罪。D、李二憨应当对其醉酒时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7、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偶遇平日及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拣起石块将其头部砸成轻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B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对象错误8、赵某欲毒杀萧某,萧某中毒后,腹痛难忍,赵某见状,顿生悔意,急将解药给萧某服下,并将其送往医院,但萧某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 总论 期末 测试 整理 打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