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docx
《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1 .课题选择选择研究课题包括选择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确定研究方向,就是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1.1 研究课题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的区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是指以揭示心理现象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课题。应用性课题是指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以提出解决某种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的课题。按照研究的深度区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1.2 课题选择的原则。课题选择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决定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课题选择一般遵循如下原则:a需要性原则
2、,即根据社会需要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b创造性原则,即研究必须有创新,有独到之处。c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最大可能地保持成功。d可行性原则,即研究者具备完成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C课题选择的程序一般遵循,a初步选出研究课题;b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c将选题具体化;d攥写研究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2 .文献查阅1 .1文献查阅的作用。a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b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c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d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2
3、 .2文献查阅的原则。a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b在范围、数量上应有所限制,应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要对象。c应注意多收集第一手资料。d应注意收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结论的文献。e不仅要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的搜集资料。C文献搜集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第二种是参考文献查找法。(-)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1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通常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应是非常具体的问题。问题提出时应明确变量之间关系,即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通常情况下,可以从理论、实践应用和研
4、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a研究问题通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并询问其关系如何;b研究问题应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c研究问题应具有可解性,即研究者通过各种研究方法能够回答研究问题;d研究问题的陈述不应该带有任何主观好恶等情感色彩。对研究问题的评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研究意义、研究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研究的可行性。2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期。假设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第二,有一定的推测性。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从研究假设内容的性质分类,假设一般可以分为:a预测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
5、特别是差异情况做出推测判断。b相关性假设,即对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方向、密切程度做出推测判断。c因果性假设,即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根据假设陈述的概括性性质,假设可以分为:a一般假设,即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性质、相互联系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具有较普遍适用性假设。b特定假设,即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定状态、性质和联系提出的假设,它预测的是事物间的特定联系。根据建立假设的目的不同,可以把假设分为:a析因性假设,即为了解释、控制行为的起因而建立的假设。这类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种因果关系。b描述性假设,即为了描述和预测行为而建立的假设,条件和行为之间是种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评价研究假设的
6、标准:a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b是否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推测;c是否表述清楚;d是否具有可检验性e陈述是否简单明了。(三)实验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a考察行为的内容,即研究者要考察假设中含有的行为指标的内容。通常一个研究不可能对一个行为指标中包含的所有内容都进行探讨,而只是选择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关心的变量进行探讨。b定义总体和样本。一个实验不可能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总体进行研究,只能从总体中抽取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作为一个样本进行研究,然后再把样本研究的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c变量选择。-个行为指标中往往含有很多内容,每项内容都可以构成一个特定的变量
7、,研究者要从中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变量作为研究变量。d建立操作性定义。操作定义是指用事物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特征把研究变量具体化。操作定义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有利于学术交流;(3)为重复研究提供保证。预期变量的关系,也就是研究假设。2 .实验的实施A被试的取样与分配。取样的重要原则是样本要有代表性,样本要能够代表研究规定的总体。常见的取样方法有:a简单随机取样,即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个体,直到满足样本数量为止。b系统随机抽样,即从总体人群中每隔恒定的个体数选取一个被试。c分层随机抽样,即先把总体按照被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分层,然后在每一层次中随机取样。d等组匹配取样,即在分组
8、匹配的基础上进行取样。e方便取样,即选取那些最方便得到的被试。f个案样本取样,即在不具备获得足够数量样本的情况下,选取个案进行研究。样本容量是由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课题本身的客观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是确定样本容量的基本前提。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的确定主要应该考虑实验设计、各因素的水平等问题。实验设计的因素和因素的水平越多,抽取的样本数量就会越大。B创建实验材料。包括正式的实验材料、知情同意书、练习材料和实验指导语等。C执行实验获取数据。这是正式实验阶段。研究者在先前准备的基础匕按照一定的程序,对被试实施实验处理,获取实验数据。(四)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通过各
9、种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必须经过分析处理才能得出合适的结论。对数据的处理首先应该对数据进行整理、审核、剔除无效数据。然后,将数据编码、录入计算机。最后,通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恰当的结论。统计方法包括两大部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五)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报告。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二、实验心理学中的变量变量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可以分为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和暂时的被试变量作业变量(task variable)是指在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
10、种刺激。环境变量(environmental independent variable)是当被试在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环境中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被试变量(subject variable)时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暂时的被试变量即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特性、机能状态等方面产生一时的变化,这类自变量就是暂时的被试变量。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一)自变量及其操纵,11单选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在实验中山实验者操纵和控制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1、。1 .自变量的种类根据自变量是否可以操纵可以分为:可操纵的自变量和不可操纵的自变量。可操纵的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自变量,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属于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可操纵的自变量也称被试变量,是研究者不可以直接操纵,由被试的一些特性所构成的变量,它只能基于被试固有的特性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被试,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是指不同的被试组。区分方法,考虑该变量是否可以将被试随机分配到该变量的各个水平,可操纵变量是可以对被试随机分配的。另外,有时候同一变量既可以是可操纵变量,也可以是不可操纵变量。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自变量可以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外部刺激包括物理成绩和社会性刺激,这类刺激一般比较容
12、易操作化。内部刺激来自被试本身的特性,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另外也可以通过某种测量对被试进行分类来获得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比如被试的智力、身高等。被试暂时特性是指由研究者操纵外部刺激引起并影响被试的行为的中介心理变量,如动机、疲劳等。这类自变量的操作化比较困难,研究者需要对引起被试暂时特性的方法详细定义。2.自变量的操纵对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三个优点: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清晰。B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C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建立操作性定义的方法:A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操作定义耍敏感的反应出自变量的变化,能够真正揭示自变量的本质。建立操作定义的方法
13、:a使用现有的信息来定义;b通过操纵创建情景状态来定义; c利用评定获得的信息来定义。B确定处理水平。确定自变量的处理水平包括确定数量、间距和范围。C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这是获得可靠自变量数值的保证。D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包括控制刺激呈现的时间、时间间隔、呈现顺序和呈现的空间方位。控制自变量时应注意三个问题:A所规定的自变量是否是真正的自变量,要注意防止虚假自变量。B自变量的选择是否存在单一性偏差(取样的代表性问题)。C自变量的层次性(耍考虑不同自变量的层次对不同因变量层次的实验效应)。操纵/控制自变量的7个方法:A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
14、efinition) oB自变量各水平/检查点的确定(水平是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a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尽量使自变量变化的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 b线性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可以取35个水平。c复杂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至少要取5个水平。C自变量的范围。a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应过小,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来确定全距的大小。 b自变量的各水平在全距上的分布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D自变量的间距。确定的原则是,两个不同的检查点能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即间距不能小于差别阀限。E对呈现仪器的控制(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很容易被忽视)。F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G充分控制无关变量。(二
15、)因变量及其观测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是指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而弓I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常见的因变量类型有:反应的正确性、反应的速度、反应的概率、反应的难度、反应的次数、反应的强度以及量表分数和评定分数等。此外,因变量还可以是被试的口语记录,在心理学实验中口语记录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其有助于我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因变量要能灵活地反映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一个好的因变量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要具有有效性、客观性、敏感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实验中观测的因变量正是实验者欲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反应。可信性是指因变量观测的信度,即对同一被试重复观测的结果应是相同或相近的
16、。当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时,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典型代表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高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floor effect)/低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地板效应。以上两种效应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原因是,两种效应的反应指标量程不够大,会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有效性遭受损失。避免两种效应的方
17、法是,先尝试着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低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要修正。设计实验任务和反应指标的指导思想是使被试的反应情况分布在指标量程的中等范围内。第二,观测因变量的方式要适当。常见的因变量观测方式有:生理测试、行为测试、言语测试。第三,观测值应是连续的数值。因此,因变量的选择及其观测方式的确定应注意:首先,参考前人有关研究中所用的因变量及原因,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其次,考虑实验中的被试情况、自变量、任务、所用仪器等。再次,考虑因变量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信性。又次,因变量应是连续数据。最后,注意实
18、验反应指标间的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关系。控制因变量的6种方法:A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B反应控制。C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D避免量程限制。E控制被试的态度。F反应指标的平衡。反应控制的目的: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以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当指导语不能充分地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和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规范的指导语应具备的4个要求:A内容确定,即主试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B完全,即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C简单明确,即要保证被试真正懂得指导
19、语的要求。D标准化,最好能用录音机给出指导语。(三)额外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的混淆是指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变化的现象。因此,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指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可以用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散大小来表示额外变量的控制成功与否。当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散小时,表明额外变量控制得好;反之,则表明有意外的无关变量的混入。1 .额外变量的主要类别额外变量通常包含两大类,即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是指在实验
20、中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系统额外变量是指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额外变量。从误差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A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主要涉及:参与研究的动机、焦虑、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被试的反作用等。B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研究者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另外,“实验者效应”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干扰。C来自实验设计方面的额外变量。主要包括:研究方法本身不完善;测量仪器、设备的安排、布置、调整不当;测量工具不完善;被试选取、研究时间和环境选取等方面的不足;研究程序安排不当等。D来自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的额外变量。研究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如:温度、
21、光线、声音、布置、熟悉性、空间大小等,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另外,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如停电、仪器故障等,也会影响研究。E来自数据处理方面的额外变量。如,数据分类不当、评价标准不同一统计方法不恰当等。2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elimination method)消除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额外变量消除掉。它是消除无关变量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排除法虽然有效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难以推广。消除额外变量的方法很多,要根据额外变量产生的原因选择具体的方法。比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霍桑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即
22、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和意图;为了消除被试的焦虑紧张不合作以及不认真的态度等,可设法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2)恒定法(constant method)。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方面,是控制无关变量最基本的方法。恒定法虽然不能把额外变量带来的影响消除掉,但是,它可以使这些影响处于一个恒定的水平。但恒定法会降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3)平衡法(counterbalancing method)。平衡法用于额外变量的消除或保持恒定有困难的情况,通过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的方法。其具体方法很多。控制组法是常用的平衡法之一。a对比组法。对
23、比组法的基本思想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两个被试组。这样,两个组之间除了研究变量差异外,在其他额外变量的效果方面都是相等的。b循环法(抵消平衡法)。用于消除在实验中由实验顺序所造成的练习、适应、疲劳以及由于刺激的空间位置不同、反应的动作方式不同等对实验结果发生影响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为循环法。常见的抵消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c匹配法(matching method)将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除自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并将被试依据某些特质两两配对。当被试数目较少时,对比组法很难保证不同组被试之间是同质的。匹配法则是根据被试某些方面的行为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
24、组,以保证被试在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特质上严格地平衡。匹配法的缺点:在理论上可取,但难以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结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d兼作组法。e纳入因素法。(4)统计控制法(statistical control)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统计控制法对于实验前控制只是起到补充的手段,而不可能取代实验前控制的重要地位。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和分别加权法等。(实验后控制)(5)随机化法(randomization)。依据数学上的概率原理,将被试按相等的原则分组。这一方法在理论上可以使不同组的被试除实验处理外,其他额外变量保持相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实验心理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