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马说教案汇总6篇马说教案篇1一、说教材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二、说目标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
2、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三、说重点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内容。四、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二)、背默1、出示要求: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一-齐诵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论点)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三)、积累1、出示要求: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2、学生自行梳理总结3、检测4、师补充文学常识关于“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
3、,却讲究文采。关于韩愈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理解重要文言词语一食或尽粟一石执策而临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故虽有名马安求其
4、能千里也(四)、理解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检测: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师小结写法与主题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结构特点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ff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五)
5、、练习1.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2、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比作千里马,把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马说教案篇2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一一字词检测祇(zhi)骈(pidn)尽粟一石(ddn)食(si)马者其真无马邪(y e)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翻译并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
6、,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7、。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借物说理,托物言志
8、,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三、正音正字祇(zhi)骈(pidn)尽粟一石(dan)食(si)马者其真无马邪(y e)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1、朗读提示划分节奏2、翻译课文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3、背诵课文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五、作业1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2 .继续背诵
9、课文。3.完成思考题: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的体裁特点。b.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试简述在写法上的特点。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二、整体感知1 .教师导学:作者写这篇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思考题:a.结合标题,谈谈的体裁特点。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_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_?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2 .教师提示:a._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
10、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b._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c._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三、重点研读1 .探究的思想内容教师导学: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b.千里马都受到
11、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教师提示: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e.其真不知马也。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 .探究的写作方法教师导学: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
12、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教师提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在结构方面,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
13、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一一“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四、拓展延伸教师导学: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
14、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教师提示: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教师小结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
15、我们不仅要从他的_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作业1 .默写课文。2 .完成练习一、三。3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教学反思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马说教案篇3教学目标:1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教学重点、难点:4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5 .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
16、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
17、马的问题”。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3)材:通才”4)牙R: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4、实词:见教材及资料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再读课文
18、,深入探究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
19、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拓展探究1 .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
20、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学生当堂熟读成诵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附:板书设计马说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教后反思:对于文言文,仍然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考。马说教案篇4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2、了解
21、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一、导入新课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二、朗读感知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是运用了散文的语调。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写了哪几种马?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三、活动研讨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
22、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请用句式“我愿意做马,因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小组活动:当马遇到马以文中各种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对话演出。四、拓展练习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你觉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五、作业布置1、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2、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
23、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马说教案篇5【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教学建议】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_,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_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
24、刻性。2、问题导航: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旨
25、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明确:议论文。【资料链接】1、背景资料: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
26、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2、多元解读: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3、搜索百家:新
27、唐书列传师说晚春【拓展训练】一、积累应用1、给加粗字注音: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作者是代文学家。体裁是。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意:理解:二、阅读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
28、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_,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
29、,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7、结合课文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完成练习。龙说(杂说一)韩愈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8、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云固弗灵于龙也茫
30、洋穷乎玄间然龙弗得云其所凭依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云亦灵怪矣哉!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10、_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喻圣君,以喻贤臣,阐明了的.道理。马说教案篇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4 .翻译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
31、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第一课时一 .引导探究1 .读写字词:骈死pidn槽枥cdoli粟sU外见乂讪门食马si祗zhi邪 ye 一石 dan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3 .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说”是古代表示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4 .朗读课文,用
32、课文原句填空。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二 .优选精练(一)基础演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骈死于槽枥之间()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才美不外见通含
33、义:。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_含义:。其真无马邪通含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古今异义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是马也古义:今义:(二)能力提升1 .翻译下面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无马邪?2 .填空。“说”是古代表示的一种文体。马说运用了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用“”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马说的主旨句是“”。三.拓展延伸1 .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2 .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A.韩愈一一牢骚满腹痛骂当局8 .苏秦一刺股苦读发奋成材C.韩信一一另寻明主开创大业D.陶渊明一归隐田园孤高自傲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