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养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学过程】-、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
2、、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 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
3、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 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 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 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 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 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 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
4、杯中,观察它排开 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 在表格中。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 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 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 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该怎样做呢?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
5、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 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
6、较大的调整,把“用 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 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 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 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 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 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
7、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 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凡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 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儿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 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8、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L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 .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 .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 .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 .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9、。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 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 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
10、沉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 线,记录表(教材13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 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 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
11、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 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 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 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 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
12、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 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 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 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 (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 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 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
13、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 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 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
14、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 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个钩码、-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 细线、【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
15、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 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 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 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
16、中的联系。(发现:一个 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 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 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 (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
17、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 示物体沉浮的原因。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
18、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 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 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儿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下子猜 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 现象?二、观察
19、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儿滴液体,分别滴在不 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 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 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 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
2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 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 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 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 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 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 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 成严谨的思维有很
21、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
22、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 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 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 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 -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
23、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 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 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 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 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科学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