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比笔记之教育心理学.docx
《心理学考研比笔记之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研比笔记之教育心理学.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 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这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 任务: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 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 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 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 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
2、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的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产物。1 .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愈来愈受 到人的注目。当时,些教育家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 必要的。心理学科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2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19世纪心理学获得了划时代的长足进展,为教育心理学作为个独立分支,从 母体学科中分出提供了可能。俄国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1877年发表的 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 育心理学
3、著作。(3)实验教育学运动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 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 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他以“人是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 理学体系。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前的 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也大都是 以普通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去解释学校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自成体 系的教育心理学。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在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
4、理学吸取了儿童学和心理学测验方面的成果,大 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内容。此时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 研究。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3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正在形成。这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 服务。如,60年代初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等。另外,苏联的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巴普洛夫的“联想反射 研究,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等。4 .完善时期(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心理学
5、得到了大发展。教育心 理学理论流派的分歧越来越小。一方面,认知派理论和行为派理论都在吸取对方合理的 东西,两派都希望填补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另方面,东西方心理学相互吸收互补。(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教育心理学经过了不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 以看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势。教育心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1 .教育心理学作为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 个较发达的分支。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被人们所接。如: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 品,在学习理论方面: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
6、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感知和表象 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人们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事物的初步印象;面对事物的本质及 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心理学家们尽管对认知的结构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都同 意,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认知心理的诸因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感觉发生、发展得最早,新生儿就具有 多种感觉。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了观察力的最初形态,大约在岁左右,形成了对物体 常驻性的认识。记忆是以条件反射的出现作为标志,发展也较早。记忆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密 切联系,也与儿童的理解力、联想力等的发展相关。思维是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7、借助言语实 现的,它的发生、发展较晚。严格地说,一岁前的儿童没有思维。在这一时期,儿童的 认知活动是些运动性的和知觉性的活动。大约在第二年初,出现了一些初步的概括性活 动。两岁以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开始以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年人的活动,假想自己是某一社 会角色。但这时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在动作中进行,是属于直观(感知)性的认知活动。 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思维逐渐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可以凭借事物的表象进行思考。 但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常常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周围 的事物,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客观规律,其认知水平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大约从 学龄初期开始,出现真正抽象思维。据研究,抽
8、象思维能力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它是通过具体抽象一具体,”,螺旋式上升的。通过螺旋式运动,就出现了少年时 期、青年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以及辩证逻辑思维水平。形式逻辑思维和 辩证逻辑思维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综上所述,构成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和不同步的,因此,认 知的发展要经历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 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在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1 .独特性:
9、个人的人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 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遗传、生存、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 的心理特点。2 .稳定性: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也即难以改变。 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3 .统合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 也受自我意识的调控。4 .复杂性: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等的特征。5 .功能性:人格是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 至命运都被它决定。人格的结构如下:1 .知一情一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
10、共同心理现象, 但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表现各不相同,人格的成分是这种个体差异现象的表 现。2 .心理状态系统:主要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 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这些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 异性。3 .人格动系统: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稳定水平的 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世界观等。价值观形成后,具有相当的稳 定性,并对人格起控制作用。4 .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能力方面,自然科学家表 现认知能力强,社会活动家人际交往能力强。气质方面,有人暴躁,有人温和。 性格方面,有人正直,有人阴险。5 .自我调
11、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 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 括:(1)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 重要条件)。(2)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3)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当个体认识到某种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从而激 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格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既受先天的影响,也受到 环境和教育的巨大刺激,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但
12、这并不 代表它不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更大部分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 因此尤其要注意家庭及早期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更改儿童的不良习惯,为个体 提供良好的榜样,以及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的有关研究。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 同的质的不同阶
13、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 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步探 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 到2岁这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 展到主动的探究,例如从只是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物体到自己伸手去拿物体;其 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 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 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
14、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 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 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阶段已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己不只局限与对当前直接 干支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经历过的事 物,但这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和概括性和一般性。本阶段儿童的 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本阶段儿童在注 意事物的某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
15、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 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conservation)的概念,守 恒是指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但本阶段儿童由 于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3 .具体运算阶段(7-9岁)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逆转,能凭 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阶段 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 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
16、规则,不敢改变。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倚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 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 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 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 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 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 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 进。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首
17、先,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也即不要求 没有任何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 知发展作用也不大,因此,教师创设或提供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适合的,这种情 境既能引起学生的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只是经验;其次,每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 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因此,教师应创设或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 (cognitivedisequilibrium),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因此,当学生在学习
18、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体会到种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重新思 考自己的认识,也就可能会获得新的认识或知识。因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 互作用中获得知识的,检验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并不断地得到反馈的,思维的素材 取决于具体的经验,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bgotsgy, 18961934)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在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 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维果斯
19、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 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技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2)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 工和自动化过程;另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 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 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起的。高级 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人 的心理与动物比较不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
20、新质的意识 系统。(3)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 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 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 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 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 用。2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1)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 展。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
21、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 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2)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种是儿 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 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 “最近发展区”。(3)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 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 度等,另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
22、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 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 更有3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1)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全人类的经验是儿童通过教学掌握了的, 并内化于自身的经验体验中。(2)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运用符号系统将促 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也在个体的发展中 进行着。儿童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外部形式的活动得以“内化”,转为内 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3)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语言 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也为
23、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 了可能性。同时,儿童的言语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在皮亚杰看 来,儿童的自我言语是认知不成熟的表现,是种自我中心的言语,儿童自言自 语时并未考虑其他人的兴趣,只有当儿童慢慢发展到认知成熟时,渐渐能够倾 听对方的意思并与对方进行交流。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并不是不成熟的 表现,并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其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种儿童与自己 的交流,并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面且,随着儿童的成熟,这种喃喃自语逐渐发 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4 .心理发展观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描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 提出了关
24、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许多见解,这些观点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有联系也 有区别。皮亚杰强调儿童主要是自己建构有关周围世界的认知图式,维果斯基却 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在论述发展时,维果斯基首先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 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第一,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 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第二,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随着知识经验的增 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考研 笔记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