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操作与编程实训教材、正式A.pdf





《数控操作与编程实训教材、正式A.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操作与编程实训教材、正式A.pdf(3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控操作与编程实训教材、正式 A 第一章 数控机床概述 第一节 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数控技术是本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机床控制技术。现代计算机数控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机、电气传动、测量、监控、机械制造等技术学科领域最新成果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数控技术是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简称 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简称 CI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rmation,简称FA)的基础技术之一,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之一。数控技术包含
2、许多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数控 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简称 NC)是一种自动控制技术,是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的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二、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NC Machine)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或者说是装备了数控系统的机床。国际信息处理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 IFIP)第五技术委员会对数控机床作了如下定义: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该系统能逻辑地处理具有特定代码和其它符号编码指令规
3、定的程序。三、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NC System)就是上述定义中所指的那种程序控制系统,它能逻辑地处理输入到系统中具有特定代码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运动并加工零件。四、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数控系统(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由装有数控系统程序的专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存储器、主轴驱动及进给驱动装置等部分组成,习惯上称为 CNC 系统。目前通常所说的数控系统,一般均指计算机数控系统。五、数控程序 输入数控系统中的、使数控机床执行一个确定的加工任务的、具有特定代码和其他符号编码的一系列指令,称为数控程序(N
4、C Program)或零件程序(Part Program)。六、数控编程 生成用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的数控程序的过程,称为数控编程(NC Program)。七、数控加工 根据零件图样及工艺要求等原始条件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输入数控系统,控制数控机床中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完成零件的加工。第二节 数控机床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发展和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数控技术又是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数 1 控机床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装备,又是各项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实现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基础产业,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5、由于其重要地位,所以数控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竞相制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推动数控机床得以迅速发展。一、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采用数字控制技术进行机械加工的思想,最早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提出的。1949 年,美国帕森斯公司(Parsons Co.)正式接受美国空军委托,在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实验室的协助下,开始从事数控机床的研制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出飞机框架及直升机叶片轮廓等形状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经过三年的研究,于 1952 年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三坐标连续控制数控铣床,这便是数控机床的第一代。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
6、动、精密检测与新型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可以用来加工复杂曲面零件。1953 年,美国空军与麻省理工学院协作,开始从事计算机自动编程的研究,这就是创制 APT 自动编程系统的开始。1955 年,美国空军花费巨资定购了大约 100 台数控机床,此后两年,数控机床在美国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上出现了商品化数控机床。1958 年,美国克耐.杜列克公司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1959 年,计算机行业研制出晶体管元器件,因而数控装置中广泛采用晶体管和印制电路板,从而跨入第二代数控时代。其体积较第一代大为减少。同时美国航空协会(AIA)和麻省理工学院发展 APT
7、 程序语言。1960 年以后,点位控制机床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数控技术不仅在机床上得到了实际应用,而且逐步推广到冲压机、绕线机、焊接机、火焰切割机、包装机和坐标测量机等,在程序编制方面,已由手工编程逐步发展到采用计算机自动编程。除了 APT 数控语言外,又发展了许多自动编程语言。1965 年,出现小规模集成电路。由于体积小、功耗低,使数控系统的可靠性得以进一步提高,数控系统发展等第三代。以上三代,都是采用专用控制计算机的硬件逻辑数控系统。装有这类数控系统的机床为普通数控机床(简称 NC 机床)。1967 年,英国首先把几台数控机床连接成具有柔性的加工系统,这就是最初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在
8、此之后,美、欧、日也相继进行开发与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型计算机的价格急剧下降。小型计算机开始取代专用数控计算机,数控的许多功能由软件程序实现。这样组成的数控系统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NCN)。1970 年,在美国芝加哥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这种系统,称为第四代数控。而由计算机直接对许多机床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称为直接数控系统(DNC)。1970 年前后,美国英特尔公司开发和使用了微处理器。1974 年,美、日等国首先研制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控系统。近 20 年来,微处理器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 2 用,这就是第五代数控系统(MNC)。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
9、际上又出现了柔性制造单元 FMC。FMC 和 FMS 被认为是实现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必经阶段和基础。二、中国数控机床发展情况 中国从 1958 年开始研究数控机床,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还处于研制开发时期。当时,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制出试验性样机,是从电子管起步的。1965 年,国内开始研制晶体管数控系统。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研制成了立式数控铣床、数控非圆齿轮插齿机等。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数控技术在车削、铣削、镗削、磨削、齿轮加工和电加工等领域全面展开,数控加工中心在上海、北京研制成功。在这一时期,数控线切割机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
10、便、价格低廉,在模具加工中得到了推广。数控车削加工、点位加工和加工中心及三坐标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系统和语言也研制成功,有的已在生产在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从日本发那科公司引进了 3、5、6、7 等系列的数控系统和直流伺服电机,直流主轴电机等制造技术,以及引进美国 GE 公司的 MCI 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德国西门子 VS 系列可控硅调速装置,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这些系统可靠性高,功能齐全。与此同时,还自行开发了 3、4、5 轴联动的数控系统以及双电机驱动的同步数控系统(用于火焰切割机)和新品种的伺服电机,推动了中国数控机床稳定发展,使中国数控机床在性能和质量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1
11、985 年,中国数控机床的品种有了新的发展。数控机床品种不断增多,规格齐全。许多技术复杂的大型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都相继研制出来。为了跟踪国外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北京机床研究所研制出了 JCS-FMS-1 型和 JCS-FMS-2 型的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三、数控机床发展的新趋势 数控机床作为高新技术产品,集现代制造技术、计算机、通讯、控制、气液电等新技术为一体,它始终伴随着这些的发展而发展。数控机床无论在提高其单机自动化水平,或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系统自动控制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作为单机的发展,目前如下几种趋势。1、高精度化 【定位精度】近十年来机床的几何精度已取得明显的提高
12、,普通中等级加工中心的定位精度已由 80 年代初期的?0.012mm/300mm,提高到 80 年代后期的?0.005-0.008mm/全程;90 年代初期又提高到?0.002-0.005mm/全程。国家 公司名称 机床型号 机床性能 定位精度 日本 n=20000r/min 快进为24M/min?3m/全程 Kitamura Sonic-mill-2 美国 Boston Digital Vector 系列 n=10000r/min?2m/双向 日本 三井精机 VG45 加工中心?3m 【加工精度】由于数控机床基础大件结构特性和热稳定性的提高,加上采用各种补尝技术和辅助措施,因而使机床加工精度
13、有很大的提高。机床类型 原来精度 提高精度 3 普通级?10m?5m 和?2m 精密级?5m?1.5m 2、高速度化 【高速主轴的发展】数控加工中心的主轴转速近十年翻了几翻,80 年代中期为 4000-6000r/min,80 年代后期为 8000-12000r/min,90 年代发展到每分钟 1.5万转、2 万转 3 万转、5 万转,现在已达 12 万转/分钟。例如:日本新泻铁工所生产的 VZ40 型加工中心转速为 5 万转/分钟;该公司生产的 VHS10 型加工中心转速为 10万转/分钟;美国生产的 SC40/120 型加工中心转速为 12 万转/分钟。主轴转速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
14、日本新泻铁工所加工一个 NAC55 钢模具,在普通机床上加工需要 9 小时,用 VZ40 型加工中心加工只要 12,13 分钟。【进给速度的发展】据统计表明,在加工中心上,纯切削时间约为总工作时间的 55,,所以加快进给速度和减少辅助时间也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现在各坐标轴的快速移动已从十年前的 8,12m/min 提高到 30-40m/min。美国福特(FORD)公司与机床巨头 Ingersoll 公司合作,经过 8 年的努力,研制的 HVM800 型卧式加工中心,其进给速度高达 76.2m/min,机床工作起来已不象切削,而象跑空行程一样,瞬间即走完一个行程,达到了惊人的高速。【辅助时间
15、的缩短】在加工中的辅助时间主要指换刀与工作台交换的时间。以“刀,10 秒减少到 2.5 秒以内;以“切削,切削”的换刀时间来考核,刀”的时间而言,从原先的 5 也可以控制在 6 秒以内。使辅助时间大大缩短。3、高柔性化 “柔性化”是指机床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在数控机床发展中,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柔性”。因此,体现柔性化的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制造系统(FMS)的拥有量的发展更为迅速,美国 FMC 的安装平均增长率达到 73,,日本 FMS 的安装平均增长率达到 24,,全世界 FMS 的安装平均增长率达到 29,。4、高自动化 这里指的自动化是包括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动化。数控机床的自动
16、化除进一步提高其自动编程、自动换刀、自动上下料、自动加工等自动化程度外,在自动检测、自动监控、自动诊断、自动对刀、自动传输、自动调度、自动管理等方面也进一步得到发展,现已达到 72 小时以上“无人化”管理正常生产的目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发展也是提高自动化水平的具体表现。所谓自适应控制系统就是能对机床加工过程中的各种随机变量(毛坯余量的变化、工件与刀具材质的变化、切削温度的变化、电机磨损等)连续地进行监控,并对机床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刀具补偿等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控,使切削过程总是处于最佳状态之下。这就是自适应控制系统(Adaptive Control System)的概念。简称为 AC 系统。上面
17、所述的最佳状态是指:最佳表面质量、最大生产率或最低生产成本等。5、复合化 复合化包括工序复合化和功能复合化。数控加工中心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所谓数控加工中心,就是将多种数控机床(一般是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钻床)的功能组合起来,再 4 附加一个自动换刀装置和一个有一定容量的刀库,对零件可以进行多道工序连续加工的复合数控机床。继加工中心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车铣镗钻复合机床,或车铣镗磨复合机床,还有把冲孔、成型与激光切割复合,或将等离子加工与冲压复合等。这些多功能复合机床,打破了传统的工序界限,使工序高度集中,可进一步提高生产率。6、高可靠性 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是一项关键指标。衡量可靠性的量化指标是
18、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简称为 MTBF。数控系统的 MTBF:在 70 年代大于 3000 小时,80 年代是大于10000 小时,90 年代是大于 30000 小时,日本 Fanuc 公司的 CNC 系统达到 125 个月。整机的 MTBF:80 年代初是 100,200 小时,目前一般是 500,800 小时。7、宜人化 宜人化是将功能设计与美学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外机床生产厂家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造型设计系统(CAID),使机床的品类、造型、色彩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8、设计 CAD/CAM 化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软件技术的发展,CAD/CAM 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
19、替代人工绘图,更重要的是采用 CAD/CAM 技术进行设计方案选择和对大件整机进行的静动态特性的分析、计算预测和优化设计,并对整机各工作部件进行仿真,使机床的设计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CAD/CAM 市场也异常活跃。具有关报道,1982 年全世界 CAD/CAM 产品销售额为 12 亿美元,1985 年为 52.5 亿美元,1989 年为 118 亿美元,1990 年为 150 亿美元,1993 年为 168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1,。四、开放式数控系统简介 1、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设备正朝着灵活、多功能、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希望控制器的功能重新配置、修
20、改、扩充和改装甚至重新生成,这样就对控制器产生了“开放”的要求。控制器制造商希望开放式控制器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具有较高的产品竞争力。制造信息的集成化、生产系统的分散化也促进了控制器的开放。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为控制器的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开放式体系结构 CNC 的研究始于 1987 年美国政府资助下的 NGC(Next Generation Controller)项目。其目的是实现基于互操作和分级式软件模块的“开放体系结构的标准规范”SOSAS(Specification for an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Standard)。1994 年由美国 Chrysle
21、r Corp、Ford Motor 和 General Motor Powertrain Group 三大汽车公司提出了 OMAC(Open Modular Architecture Controllers)计划,其目的是降低控制器的投资成本和维护费用,提高机床利用率,提供软硬件模块的“即插即用”和高效的控制器重构机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从而使系统易于更新换代,尽快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并适应需求的变化。欧盟在 1992 年组织了 OSAC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 within Automation Systems)项目,其研究目标是自动化系统中
22、的开放式控制系统体系结构。该项目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 ISW 研究所主持,联合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西班牙等 11 个国家的有关研究机构、大学和制造商,投资 1140 万欧元,历时 4 年,于1996 年结束。OSACA 模型的理想是在标准平台上建立由可自由组合的模块组成的系统,它是诸多开放式控制器研究计划中最万理 5 想的模型。现在,欧洲主要的数控制造商如:SIEMENS、BOSCH、NUM、FAGOR等都在开发符合 OSACA 标准规范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日本在 1995 年由机床制造商和信息、电子产品企业组建了 OSE 协会,开展名为 OSEC(Open system Environm
23、ent for Controller Architecture)的研究。项目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OSEC,II 设计”的研究,议论的中心问题是开放式控制器的意义和方向,提出了 FADL 语言,其实质是建立一种有多家公司支持的中性语言,以这种中性语言作为用户与控制器的交互界面。第二步是“OSECII 设计”的研究,目标是达到能实际安装的完成度高的体系结构。在 OSEC,II 中,FADL 语言进一步发展为 OSEL 语言,它将终端用户和机械厂家积累的生产技术做成软件包的形式,是一种具有可重复利用特性的新的 NC 语言。这些研究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要制定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标准规范,以便在这种标
24、准的支持下,各个开发商能开发出具有互换性和互操作性的构成要素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可将不同制造商提供的要素模块组合成所需要的数控系统。2、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概念 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这样定义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符合系统规范的应用系统可以运行在多个销售商的不同平台上,可以与其它系统的应用进行互操作,并且具有一致风格的用户交互界面。”通俗地说,就是数控系统提供给用户(机床或机械制造商)一个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设备所需的特定功能,开发与之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并与系统软件集成为一个新的应用系统,使该设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并大大缩短开发周期。目前,世界上各系统制造商推出或正在研
25、究的具有开放特点的数控系统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开放是人机界面的开放。它只开放了非实时的人机界面部分,允许用户自己设计控制系统的界面和编程语言。第二层次的开放是控制系统在明确固定的拓扑结构下允许替换内核中的特定模块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例如,用户可以替换控制系统核心的插补算法等。第三层次的开放是拓扑结构完全可变的“完全开放”的控制系统。OSACA 追求的就是这种理想的控制器产品。在 OSACA 计划中,各种功能模块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是由系统内部的配置系统确定的。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系统内部的通信机制保证的。3、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 现在国际公认的开放式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控 操作 编程 教材 正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