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基础复习化学试题.docx
《九年级基础复习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基础复习化学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基础复习化学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题全部是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可能用至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Cl-35.5 Ca-401. 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单选题 A火烧赤壁(正确答案)B刻舟求剑C司马光砸缸D铁杵磨成针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可制造钻头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制作导线D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正确答案)3. 食用下列方法处理过的食品,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单选题 A、用干冰冷藏的食品(正
2、确答案)B、用硫磺熏制的白木耳、粉丝等食品C、用甲醛浸泡的海鲜D、用工业用盐腌制的肉类食品答案解析:答案:选A解析: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常作致冷剂,不会危及人体健康;B、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有毒气体;C、甲醛有毒,俗称防腐剂;D、工业盐中所含有亚硝酸钠有毒,是致癌物质。故选A。4.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铁丝(正确答案)B红磷C甲烷D氢气答案解析:【解析】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A。5. 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 A稀有气体B氧气(正确答案)C二氧化碳D氮气答案解析: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
3、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氧气。故选:B。6.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束后,反应容器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A.氮气(正确答案)B.五氧化磷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答案解析: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实验装置内剩余的主要气体为氮气。故选A。7.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单选题 A.稀
4、释浓硫酸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C.检验气密性(正确答案)D.倾倒液体8. 如图是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氧气含量越多硫燃烧越剧烈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瓶底的水可以吸收生成的有害气体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不同(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A、氧气含量越多,硫燃烧越剧烈,故选项说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C、瓶底的水,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可以吸收生成的有害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均为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9.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
5、量不变(正确答案)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答案解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正确;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错误;C、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度也能减慢反应速度,错误;D、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如酸和碱的反应,不需要使用催化剂,错误。故选A。10. 某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值是() A.14B.16(正确答案)C.18D.20答案解析:该图示是某原子得到两
6、个电子后状况,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其核内质子数x为16。故选B。11.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属于同种元素B.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正确答案)C.的化学性质相似D.硒属于金属元素答案解析: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核内质子数不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B、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题干图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1,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D、硒属于非金属元素,因为没有
7、“钅”字旁,错误。故选B。12. 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将木柴架空,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故A项不选;B木柴的着火点不能被改变,故B项不选:C将木柴架空,不能增大氧气的浓度,故C项不选;D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促进木柴燃烧,故D项当选。故选D。13. 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选择装置或作为 氧气 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或作为氧气 的收集装置C.装置有气泡冒出时
8、立即收集气体(正确答案)D.将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A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制取;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用装置制取,故A正确;B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B正确;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要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故C错误;D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要把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故D正确。故选:C。14. 下列说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
9、即用水浇灭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以防止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C、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有水喷出,应改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这样不留痕迹,故选项说法错误。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寻找安全出口,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5.
10、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我国的“节水标志”是()单选题 A.AB.BC.CD.D(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答案】D【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正确。故选:D。16. 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步骤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试剂X可以是活性炭C步骤属于物理变化(正确答案)D净化后的水仍是混合物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A、步骤I可除去难溶性杂质,正确;B、木炭具有吸附性,M可以是木炭,正确;C、液氯具有杀菌性,可以用
11、于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正确;故选C。17.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该实验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B该实验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正确答案)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该实验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A、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发生物理变化,故A错误;B、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分子的间隔,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故B正确;C、该实验是液态水和气态水之间的转化,不能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C错误;D、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12、不能得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B。18.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正确答案)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水分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D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1:2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A、冰水共存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故A说法正确;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B说法不正确;C、水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再分,故C说法不正确;D、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A。19. 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
13、3,p=22.05MPa)以上时,水就处于超临界状态,该状态的水即称之为超临界水。超临界水具有通常状态下水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它可以和空气、氧气及一些有机物质均匀混合。如果超临界水中同时溶有氧气和有机物,则有机物可迅速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氮气、水等。有关超临界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超临界水可处理有机废物B、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C、超临界水是一种新物质(正确答案)D、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不形成二次污染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不是一种新物质。故选C。20. 如图为金刚、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
14、成的物质种类改变B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正确答案)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C60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A、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构成物质的种类不同,故A说法正确;B、金刚石、石墨、C60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故B说法正确;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相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C说法错误;D、金刚石、石墨、C60的组成元素相同,可以相互转化,故D说法正确。故选:C。21.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以下装置探究炼铁原理,关于该装置和反
15、应过程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盛装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前要先通CO,加热后B中出现浑浊C.已知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bcd(正确答案)D.这种方法“炼”出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在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不含碳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A、盛装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故选项说法正确。B、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加热后有二氧化碳生成,会观察到B中出现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长导管是出水管,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cb
16、d,故选项说法错误。D、生铁中含有碳等杂质,这种方法“炼”出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在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不含碳,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22. 下面是某同学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发生装置B.收集C.干燥D.验满(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答案】D【解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洗气装置遵循“长进短出”原则;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故选D。23.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有毒(正确答案)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D光合作用
17、会消耗二氧化碳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A、二氧化碳不帮助呼吸,能使人致死,但没有毒性,故A说法错误;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B说法正确;C、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说法正确;D、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故D说法正确;故选A。24. 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CO被还原为CO2;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B(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
18、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的氧,CO被氧化为CO2,故选项说法正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25.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质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 A.有机物B.金属或合金(正确答案)C.氧化物D.盐26. 去年冬天我们崀山培英学校内树干下部被园林工
19、人涂上一层白色的石灰浆,其作用是( ) A.杀菌(正确答案)B.标记C.美观D.防冻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氢氧化钙有杀菌作用,所以选A。27. 下列环境中,铁钉表面最容易产生铁锈的是() A在稀盐酸中B在潮湿的空气中(正确答案)C在干燥的空气中D浸没在植物油中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A稀盐酸能与铁锈反应,所以在稀盐酸中铁钉表面不会生锈,故错误;B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氧气,水同时共存,最容易生锈,故正确;C铁钉置于干燥的空气中,在干燥的空气中缺乏水蒸气,铁钉不容易生锈,故错误;D铁钉浸泡在植物油中,铁钉与氧气和水隔绝,不容易生锈,故错误。28.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基础 复习 化学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