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业业绩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电业业绩评估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发电业业绩评估报告 一、企业根本状况 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公司”)位于省市区,其前身发电厂始建于年,年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经4期扩建年末全部竣工。1、2期工程装机容量4100MW(其中2期工程2100MW机组为前苏联生产),3、4期工程装机容量4200MW(其中3期工程3200MW机组为前苏联生产),现总装机容量1200MW。电公司年发电消耗原煤400万吨左右,设计煤种主要为铁煤集团生产的长焰煤,发热量一般在17145kJ/kg,挥发分一般在40。由于铁煤集团煤炭资源紧急,现煤源主要构成为铁煤集团约25、集团约30、内蒙古霍煤集团约15、矿务局约20、其他地方矿约10。煤炭运输方式
2、为火车运输,有铁路专用线31.3公里,自备机车6台。 年,电公司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主辅分别、运检分别改革的试点单位,进展了为期一年的深化体制改革工作,至年年底将原发电公司一分三,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检修有限责任公司和电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存续公司治理和运行发电资产。 二、评估过程简述 电公司能耗专项评估队依据集团公司安生综合函12号“关于对发电公司进展能耗专项评估的通知”精神,于年月日至月日对电公司的能耗治理进展了为期18天的专项评估。评估队共有8人组成,其中有队长1人,队员7人。评估队共分三个组,分别是燃料治理组3人,运行指标组2人,非生产耗能组2人。本
3、次评估重点围绕电公司自年月至月供电标准煤耗指标不正常上升的问题,对影响该指标的有关燃料治理、运行指标治理、非生产耗能治理等因素进展全面评估。评估队严格根据集团公司发电企业业绩目标和评估准则(试行)、发电企业业绩评估指南(试行)、发电企业业绩评估治理制度等业绩评估标准文件为依据,本着“标准高,评估准,分析透”的原则,实行访谈、现场调查、核查报表和台帐、调阅有关历史数据和规章制度等方式。评估期间共查阅规章制度40份、报表121份、有关文字材料74份、日志37份;访谈有关人员156人次,其中:厂级领导4人次,中层治理人员36人次,一般治理人员72人次,其他人员51人次;召开座谈会2次,问卷调查1次。
4、此外,评估队参与了6月末煤场盘煤2次,随机采样1次,监测原煤采样2次,抽查原煤样10份。 为使这次能耗评估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正式评估前一个月,评估队按程序对电公司能耗专项评估进展了预访问;评估期间,集团公司业绩评估办公室袁德、柳光池两位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对评估工作提出了详细要求。此外,电公司对这次能耗专项评估较为重视,从厂领导到一般员工都能以坦诚开放的态度供应资料、赐予协作,这些为这次专项评估顺当完成奠定了良好的根底,为此我们谨向电公司表示感谢。 评估活动,未找出值得推广的良好实践,共找出有待改良的地方8项。 三、根本评价及主要评估结论 (一)能耗治理工作根本评价 今年以来,电公司在
5、煤炭资源紧急、煤炭质量下降、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电力市场竞争日趋剧烈等不利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能够克制困难,千方百计组织煤源,争取多发电量。今年在去年完成68.05亿千瓦时电量的根底上,月累计完成发电量265657万kWh,连续安全运行达292天,本年已实现一个百日安全生产周期。但是,电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企业能耗指标的特别状况,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积极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致年1-5月供电煤耗指标大幅度上升。年1-5月电公司累计完成供电煤耗424.22g/kWh,同比上升38.57g/kWh。其中1月份完成456.13g/kWh,同比上升70.63g/kWh;2月份完成444.39
6、g/kWh,同比上升58.13g/kWh;3月份完成417.12g/kWh,同比上升32.16g/kWh;4月份完成402.66g/kWh,同比上升16.73g/kWh;5月份完成399.31g/kWh,同比上升13.67g/kWh。 供电煤耗如此大幅度上升是不正常的,反映了企业在能耗治理上长期存在着较多有待改良的地方: 1、电公司领导对能耗治理不够重视。表现在:一是对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能耗考核指标:供电煤耗383g/kWh、综合厂用电率8.8(中电投安生年62号文件),没有按规划分解,分月掌握,也没有详细的保证措施。二是对目前供电煤耗和综合厂用电远远高于集团公司下达的考核指标,没有准时组织综
7、合分析,找出影响能耗大幅度上升的真实缘由,更没有详细的解决措施。三是能耗治理上职能部门界面不晰,责任不明确,分析不准时,措施不详细,考核不到位。 2、整体能耗治理水平低下,个别环节问题比拟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意识、治理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淡化,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二是燃料根底治理工作薄弱。燃料治理只注意煤耗和入厂、入炉煤热值差两个指标,无视全过程治理;数据统计人为调整,煤耗不精确,以致消失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和供电煤耗值大起大落,根本不能反映机组的实际煤耗水平;煤场治理薄弱,采、制样、化验工作缺少有效的监视约束机制;三是非生产用能治理观念陈旧,缺乏效益意识。非生产用能计量装置不全,无法核实真实的供热、供电负荷,只是象征性收取,无法保证全额回收,大局部都纳入煤耗计算,影响了机组煤耗水平。四是运行指标治理粗放,许多经济指标长期偏离设计值和规定值,没有组织讨论解决,使得机组运行经济性较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