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doc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6篇吴正宪乘法安排律的教学设计 篇一 乘法安排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安排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安排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安排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学问,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学问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学问,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假如用乘
2、法安排律的延长学问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需要知道这个学问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安排律的延长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根据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和主动性,又培育了学生自主探究,发觉并总结规律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并能运用乘法安排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觉规律的过程中,进展比拟、分析、抽象和概括力量,增加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探究、
3、发觉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确实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觉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胜利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答复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究,沟通合作 1、沟通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察,观看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应: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假如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
4、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一样,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拟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一样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沟通。 反应沟通,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教师依据状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沟通反应。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别状况。 3、规律符号化,提醒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
5、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提醒: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乘法安排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沟通。 其次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消失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安排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沟通。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
6、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其次小题做比照。 四:拓展延长,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拟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应,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拟。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局部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学生反应,沟通。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一样,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
7、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应,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安排律的延长。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争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舞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 乘法安排律延长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安排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
8、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观看力量。其次个层次是乘法安排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其次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安排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安排律的延长,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拟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觉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安排律和乘法安排律延长的应用。 乘法安排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苏
9、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安排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觉规律的过程中,进展比拟、分析、抽象和概括力量,增加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探究、发觉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确实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觉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胜利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与“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教师预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美丽的服装,我们一起
10、去看看好吗?(课件出例如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沟通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应: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沟通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依据学生答复,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忙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刚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假如张教师不这样选择,还
11、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依据学生答复,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拟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信任大家肯定或多或少地发觉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沟通。引导学生说一说:最终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方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
12、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沟通。 3、提醒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应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安排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稳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安排律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应。 2、“想想做做”第2题。
13、 你能运用今日所学的学问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答复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学问,反思总结 提问: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悟和发觉乘法安排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拟这两个等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之后,给学生供应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供应符合乘法安
14、排律和不符合乘法安排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辩中,进一步形成清楚的表象。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安排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安排律供应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安排律的熟悉。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学问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受了学问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乘法安排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安排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比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力量,增
15、加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确实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进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胜利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觉并理解乘法安排律。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答复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日这节课,我们要来讨论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认真观看,从图中你获得了
16、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答复板书: (65+45)5 655+455 让答复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其次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其次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沟通,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觉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确实是一样的,
17、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究、发觉规律。 (1)师:认真观看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沟通一下。 同桌争论沟通,指名汇报,鼓舞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全部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
18、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答复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很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肯定的隐秘在里面。你有什么发觉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觉,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观看发觉: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乘法安排律。(板书课题) (5)刚刚几位同学在用语
19、言表达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拟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安排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现各种表达方法,集体沟通,估量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刚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殊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安排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白)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稳固练习 1、对于今日学的乘法安排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横着
20、看,在得数一样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推断。集体沟通时指名说说是怎么推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示学生留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把握得真不错!下面翻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争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一样的乘数是几?应当把一样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安排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供应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
21、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沟通,出示:(64+26)2 642+262 师:刚刚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拟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安排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看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爱的算式进展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沟通: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爱这两道? (估量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由于这两道计算起来比拟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拟麻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乘法分配律 吴正宪 乘法 分配律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