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doc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一、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楚,设计奇妙,突破重难点,环环相扣 导入局部:用现在流行的“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切入,既新奇有具有时代特色,引人入胜。同时通过选拔赛对体重要求这一冲突情境,让学生填蜜蜂3(),小兔3(),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同时为下面大象3()作铺垫,从直观上可以知道大象不行能填“克”或“千克”,当很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学生初步熟悉了吨。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 新授局部: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这样的物体有多重,由此通过感受、想象来感知1吨有多重。这三个活动分别是:拎50千克的
2、大米、抱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同时引出“1吨=1000千克”,其次次背或抱同学,进一步强调吨的重,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三次让学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育学生的数感。活动后通过现实中1吨的物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1吨很重。 练习局部:通过小结什么时候分别用“克”、“千克”、“吨”为下面练习填适宜的单位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复习克、千克、吨的进率让学生能正确的换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把握所学内容。 二、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所以从一年级开头我们就培育他们小组合作力量,五到六人一组,桌子围成肯定的外形。这节
3、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感知的环节,活动过程中由组长领导学生排好对,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学以及拎水,课堂喧闹而不乱,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在许多环节还采纳了同桌互说,找最喜爱的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互说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沟通,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仆人,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合作环节学生都仔细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学注意分层,有些细节处理比拟细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展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调整,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1题,由于第2题是直观题,学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题学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进
4、展推理,思维难度加大,所以通过第2题做铺垫,学生通过小组说再沟通的形式,为后面做好充分的预备。再如:对学生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时,注意学生表述完整;填单位名称中:一头大象是3000(),我追问学生:“大象不是很重吗?为什么这里不用吨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填单位不但要看单位,还要把前面的数合起来才能填出正确的单位。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感知 通过卡通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又帮忙学生直观地感受1吨有多重。如:通过课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这样的大米,由2个25千克重的同学到4个、40个这样的重的同学过程,让学生对1吨有直观而剧烈的感受。 五、重视评价鼓励体制,激发
5、学生学习的热忱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给四个组取上名字:“快乐队”、“欢乐队”、“才智队”、“机智队”,对表现好的小组通过“树上画苹果”的形式进展鼓励,还有同桌互评,在习题纸上画笑脸,准时表扬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当中。 固然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良的地方: 一、重“体验”,但设计的环节没运用到最大 虽然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体验,但教学时过快,学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对于“1吨重不重”之类,渲染得不够,学生感慨得没那么的剧烈。教学完这三个环节后,可以追问:1吨相当于多少袋这样的大米?到少个这样重的同学?等,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身边的熟识的事物的概念,让教学落到实处,其实之
6、前设计有个环节,试上时学生答不上删掉了,事后再问学生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举出实例,可能是低估了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预设与生成发生冲突时,处理不够机灵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讲“大鲸鱼”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金鱼”才会让听课教师觉得我没有留意倾听学生的答复,还有请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说:大米,我当时想的是1袋大米,其实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吨”,这样处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当时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败笔。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是正确的,导致我还是根据教案的说法教学,比拟呆板。如9吨=()千克时,有学生提出:由于1000千克=1吨,所以9吨=9
7、000千克,这种说法也对,可以适当引导多种方法,敏捷处理。 三、练习可以适当精简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问题,课本上的有些题目我进展了调整,转变,有的没有采纳,从整体上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可以更完善。比方()千克=()吨,这样的开放题的位置可以放最终,让学生好好地说一说。又如一棵白菜重1吨,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由于怕学生答不上来,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反应,而是请好的学生说了说,放手少了些。 四、教学行为需要改善 教学中的语言不够简洁,提问和答复都比拟琐碎,当学生表述不出来时,有心急帮学生说。板书过于简洁,可以更精细些。 吨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3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
8、千克有了感性的熟悉。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究竟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熟悉。也不行能像熟悉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熟悉。所以,对于 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的确有肯定的难度。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学问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量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学问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
9、吨”的学问能解决很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利用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而我的体重是50千克。这 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而20个教师的体重就是1吨。让学生在比照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吨的确在生活中不常见,所以感受力量比拟差的同学对吨还是不能完全熟悉。 吨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4 吨这个概念是比拟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生疏,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 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自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
10、因此只有通过详细的生活事例帮忙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根底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全部同学的体重;假如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需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拟适宜,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拟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
11、。 由于内容安排比拟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拟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消失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5 1吨的重量是特别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精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头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连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终到达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现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学问的同时,更重要的
12、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欢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供应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忙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学问与生活实际严密联系,将书本学问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宽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需贴近生活,变抽象为详细,变无味为好玩。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6 xx教师来我校听了我的数学课吨的熟悉,并赐予了细致的评课,令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 教学 反思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