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云南省红河州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红河州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红河州 2023 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传播”的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陶渊明文中说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都
2、揭示了中国古代传播理念的某些方面。但是“传播”一词却是舶来品。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传播实践却时时存在,因为传播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只要存在两个人或更多人,理论上来讲就具有传播的可能;上升到两国或更多国家,则构成了国际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 1949 年成立以来,便逐步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从而自然形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传播。目前,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体量”与“中国声量”不相称,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声音却时时被扰乱、被淹没,以至于无声。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传播中,我 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张的竞争,双方在国际传播中依然进行着激烈的争夺;另一
3、方面则说明,在新时代,为了提高“中国声量”,为了维护国际秩序,我们必须加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让我国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指中国传播学学界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传播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基础和资源。而“战略”一词则说明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建设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直
4、接关系到我国的伟大复兴。(摘自新时代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溯源、现状与路径选择)材料二一片小小的东方树叶,蕴藏着勾连古今、通联世界的能量。北京时间 11 月 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
5、时代翻开新的一页,中国茶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且将新火试新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意义非凡。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到今日的“一带一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及制茶品茶等茶文化远播全球,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长期交 流互鉴的重要标志。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横跨各大洲的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在 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一书中,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描述了历史上欧洲人如何借鉴而后创新中国茶文化,并在英国和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对茶叶的广泛需求的过程。她认为,茶业创造了现代消费社会。当代,茶
6、仍旧是海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据相关机构开展的“美国民众对中华文化印象”调查显示,茶的知名度和喜爱度位列第六,仅次于长城、大熊猫、中国 园林、中国烹饪、功夫/太极拳。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汇,上述调查结果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除大熊猫外,其他文化符号全部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且更多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在 2020 年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中国烹饪技艺、园林营造技艺,也都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更是显性的文化符号,可在民间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充分共通、共享。非遗是全人类的交流工具,有助于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各国人民普遍以
7、所在国家、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傲,也普遍对他国、他文化圈的非遗予以尊重、欣赏。尤其是人类非遗代表作,已然成为继世界遗产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活态、民生等属性,恰好可成为文化同享、文明远播的最佳素材与最佳载体。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可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的项目不胜枚举,已经列入的昆曲、古琴艺术、中国书法、京剧、二十四节气等,无疑都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资源。如何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智慧与经验传递出去,促成更加广泛深远的文化交流与文
8、明互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摘自以茶为媒,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3 分)A.在中国,传播的概念古已有之,孔子和陶渊明的话就是证据,传播实践也是有的,但是无“传播”一词和传播学。B.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传播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C.茶是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D.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因其活态、民生等属性,可成为文化同享、文明远播的最佳素材和最佳载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了增
9、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性,但二者阐述的侧重点不同。B.“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说明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多国普遍认可。C.埃丽卡拉帕波特认为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且茶业创造了现代消费社会。D.中国可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的项目非常多,列入的都是可代表中华文明的“金字招牌”。3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B.中国外文出版社创办了英文版中国文学,向西方国家介绍我国文学作品。C.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紧急特别会议上对乌克兰问题相关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D.中国近三
10、年 GDP 年均增长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 2.5%,助力世界经济增长。4.如何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5.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请结合材料谈谈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申遗的价值和意义。(4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黄河浪里蛟了一容令益生沿着一截仿古青砖铺地的古渡遗址,缓缓走去。他已不止一次来到这个古渡遗址,站在长城墙垛子似的遗址上,居高临下,向四野里瞭望: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奔流不息;西边雾腾腾的贺兰山岿然屹立,莽莽苍苍,守护住西北的咽喉,阻断了滚滚沙尘东进和南行;南北
11、河套沃野,一派繁荣景象。这就是黄河,茫茫如一条黄色巨龙。令益生喜欢龙的文化,他认为龙是最吉祥最正义最高贵最包容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由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这九种动物的身体组成。他觉得龙海纳百川,它的包容性和互补性是最强大的,它让每一种动物只取其一端就已经足矣。他也喜欢和习惯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觉得老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自信的象征。令益生认为,黄河的颜色跟美国作家福克纳笔下的密西西比河、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都不一样,黄河是一种朴素而平民化的色调,它跟黄土地的颜色融合在一起了,那相貌就像庄户汉子,粗犷而泥气十足。他知道,因为裹挟着大量的黄土泥沙,黄河变得像黄
12、汤似的混沌,但正是这混沌至极的色彩,孕育了华夏千千万万的黄皮肤。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那是令益生少时淘过金子的地方,他差点把性命丢在那个可怕的大峡谷里。后来,他用儿时学的秘传功夫河州三十六跌打打出重围,死里逃生,才捡拾了一条小命。所以,他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看过黄河汇入大海的那一幕,特别感动,眼里盈满泪水。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去年,令益生父亲离世,他觉得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精神世界顿然坍塌。有一次,他完全陶醉于黄河的流淌之中,竟萌发一跃而入的冲动,过后他有些隐隐的后怕,但当时他真的渴望黄河能把他带走,带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去,或者带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去。今天,他沿着
13、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而行,走到一座悬崖跟前,小径消失了。他只好折回头,走啊走,太阳都已经快到贺兰山的山畔了,红彤彤的日头在山边子上绕来绕去,梦一样的幻境出现了。他发现黄河中间有一个人影,他的身体一摇一摆一摇一摆地在渡河,就像鸭子在快速地扭着身子奔跑在陆地上,他的脚明显是踩着水的。像黄河这种看上去表面流动缓慢而无声无息的大河,一般跟千军万马在秘密地行进是一样的,它的力量和能量都暗藏了起来。令益生 懂的,那暗藏的能量绝不是胡乱开玩笑的。但那个汉子在水浪里游刃有余,踏水而行,他是 以立泳的姿势,顺着黄河流淌的方向倾斜着游了过来。再近些,令益生看见那汉子手里举着一条大鲤鱼,犹如黄铜般的半个身体,倔地立在
14、水面上,在日光下金灿灿的,鱼的尾巴吧嗒吧嗒十分有劲儿地甩打着。令益生在心里竖起大拇指,啊,这黄河里的硬汉,堪称“黄河浪里蛟”!书里传说的故事,他今天亲眼目睹了。今益生极其激动,一种黄河岸边人带给他的力量的美在他的血管里沸腾激荡起来。远远的河面上,有水鸟在低飞浅翔。此刻,那汉子一边踩着河水游着,一边唱起了歌谣:黄河打我门前过,早接东阳晚数星。黄河养我千百年,我把黄河作娘亲。快活日月春秋度,偶闻犬吠三两声,来回游牧河与尘,能有几人知我心?生死倾听塞上风,我是河中一蛟龙!这种歌调是一种“塞上风”的曲调,有点先秦民间唱诵敕勒川的那种味道,又有点酸花儿里带着秦陇山歌的因子。正寻思,那汉子已游到岸上。令益
15、生没有拒绝浪里蛟的热情邀请,跟着他往村子里走。路边大树上有许多鸟巢,喜鹊起起落落,到处是红柳、沙蒿、枣树,稍远一点有人工湖泊,湖泊四围是大片的芦苇荡,东边小丘陵上五颜六色的花朵静静开放。走着走着,就有烟村一座,古老又神秘,阡陌纵横,曲径通幽,越走越深,屋舍布局如八卦迷宫图,房檐下蜂飞蝶舞。夕阳里,一切显得更加梦幻迷离。到村巷深处,三五成群的人,有下象棋的、打扑克的、看电视剧的村子里整个气氛祥和安宁。这种氛围让令益生心驰神往。交谈中,浪里蛟讲述了他家的往事。“我家代代就在这黄河上讨生活,主要是以打渔和船运为生。”接着,他又说,“康熙大帝平叛葛尔丹,率领大军从这渡口下河,战船不够,就征用民船。我家
16、祖上当时把橹摇桨,驾驶过灵活快捷的小舟和羊皮筏子。出发的时候,康熙大帝就是在这里祭祀黄河之神,那场面,可壮观了。”浪里蛟说,“日本仔侵略咱们的时候,我家老人又运送马家军到武源狼山灭倭寇,也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这么多人文历史,浪里蛟如数家珍,一件件道来,让人仿佛又回到那个狼烟四起、国运艰难的时代饭后,令益生告辞。小径两边的沙柳划拨着他的衣裳,发出唰啦唰啦的伴奏,淡淡的月光下,隐隐约约有一条人踩出的小白路,伸向远处的大道。(选自北方文学2022 年 12 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第 2 段通过令益生的视觉感受,突出黄河的磅礴气势,为下
17、文表现黄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浪里蛟的出场作了铺垫。B.本文多次采用插叙的手法,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写作技巧之高明。C.环境优美、气祥和的村庄,这是以浪里蛟为代表的黄河岸边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现代世外桃源”。D.本文详尽地描写了古渡址、黄河水贺兰山、南北河套、黄河岸边人和村庄,全 方位展示出了西北的风土人情。7.对文中人物浪里蛟的分析,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作者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浪里蛟,使这一人物形象饱满鲜明。B.浪里蛟身上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善泳而且艺高人胆大,在黄河中穿梭抓鱼,
18、来去自如:他的家族变迁史也充满传奇。C.浪里蛟唱的“塞上风”曲调的歌谣,表达了他对黄河如母亲般的眷恋,道尽了黄河岸边人的情愫,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浪里蛟是典型的“黄河硬汉”,他身上有着像黄河一样澎湃奔腾的力量之美,这种美能给人以启示,并能引发无限遐想。8.令益生的思绪随他在黄河岸边的行踪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他的思绪有哪些变化。(6 分)9.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令益生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的原因。(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4 题。王衣,字子裳,济南历城人。以门荫门荫仕,中明法科,历深、冀二州法曹
19、掾,入为大理评事,升寺正。林灵素得幸,将毁释氏以逞其私。襄州僧杜德宝毁体然香,有司观望灵素意,捕以闻。衣阅之曰:“律自伤者杖而已。”灵素求内批,坐以害风教窜流之,停衣官,寻子祠。为陕西都转运司主管文字、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通判袭庆府、知濠州,未行,召为刑部员外郎。建炎初,为司勋郎中,迁大理少卿。三年,韩世忠执苗傅、刘正彦,献俘,槛车几百两,先付大理狱狱,将尽尸诸市。衣奏曰:“此曾在律当诛,顾其中妇女有顾买及卤掠以从者。”高宗矍然曰:“卿言极是,朕虑不及此也。”即诏自仰、正彦妻子外皆释之。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鞠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图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衣顾吏曰:“囚词服矣。
20、”遂赐死,释其亲属将佐。四年,升大理卿。初,带御器械王球为龙德宫都监,尽盗本宫宝玉器玩,事觉,帝大怒,欲诛之。衣曰:“球固可杀,然非其所隐匿,则尽为敌有,何从复归国家乎?”乃宽之。先是,百司愆愆戾,付寺劾之,至三问取伏状,被劾者惧对,莫敢辨。衣奏曰:“伏与辨二事也,若一切取伏,是以威迫之,不使自直,非法意也,乞三问未承者,听辨。”从之。同详定一司敕令,删杂犯死罪四十七条,书成,帝嘉其议法详明。绍兴元年,权刑部侍郎刑部侍郎。二年,除集英殿修撰,奉祠。既而赵令畴应诏荐之,复召为刑部侍郎,为言者所格。四年,卒于家。衣质直和易,持法不阿,议者贤之。(选自宋史王衣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1、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之琼/小伏/衣以站康围城中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B.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诏之/琼不伏衣贵以靖康围城中/通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C.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诏之/不伏/衣贵以站康围城中/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D.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之/琼不伏/衣资以站康围城中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门荫一般指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B.“先付大理狱”中的“狱”是指监狱,与
22、曹刿论战 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含义不同。C.“百司愆戾”中的“愆”是有罪过的意思,与氓中的“匪我愆期”的“愆”含 义相同。D.刑部侍郎,六部之刑部副长官,中国古代官署刑部的副主官。刑部官职最早出现于隋,明、清两代沿袭此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衣任寺正时,林灵素想要废除佛教使他的私意得逞,王衣因替僧人杜德宝说话得罪了林灵素,因此被停了官职。B.韩世忠抓捕苗、刘正彦,想将他们全部斩首示众。王衣上奏宋高宗,高宗下诏释放了苗傅、刘正彦的妻子儿女,C.王衣任大理卿期间,原龙德都监王球将宫内的宝玉器玩全部偷走的事情败露,皇帝大怒,欲杀王球。D.
23、王衣认为大理寺审案所实行的三问提取伏法罪状制度,对三问而未承认罪状的,应听其申辩,皇帝批准其奏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衣曰:“球固可杀,然非其所隐匿,则尽为敌有,何从复归国家乎?”乃宽之。(4 分)(2)既而赵令畴应诏荐之,复召为刑部侍郎,为言者所格。(4 分)14.王衣的“质直和易,持法不阿”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江神子和人韵辛弃疾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
24、生。转关情。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注】酒兵:指酒,典出南史陈暄传,愁城,形容内心愁苦多且浓,如一座城池,轻易攻不破,典出黄庭坚诗。块垒:指郁积于胸的不平之气,典出世说新语任诞,平章:品评,讨论。锦囊:指优美的诗篇。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上片以梨花带雨、月色朦胧之景与泪水满面之人相衬,借景物描写来衬托词人内 心的感伤之情。B.“未必人知春意思”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他人未必了解春去之意,而我已然知晓,但仍希望留住春天。C.下片写自己借酒浇愁,以词抒愤。作者活用有关酒与愁的典故,以此来表明内心的愁与恨无法消解。D.结尾三句回到“和
25、人韵”的题面上来,表达出词人与友人举酒唱和,乘酒兴写出优美作品的畅快。16.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的情感各有侧重,语言风格也有差异,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短歌行中表明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重逢,谈心宴饮,诉说往日情谊的两句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描写了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翘出的景致。(3)我们读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红河 2023 届高三 第二次 统一 监测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