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pdf(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作者:赵荣宇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年第 18 期摘要:有机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含水率低于85%90%可生化降解的有机废物,它们一般具有可生化降解性。这些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质能,有效利用这类生物质能源,对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厌氧消化;有机固体废物;两相消化 1厌氧消化机理 20世纪 30年代,厌氧消化被概括地划分为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即两阶段理论。70年代初 Bryantlzgl等人对两阶段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突出了产氢产乙酸菌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Zeikuslao等人提出
2、了厌氧消化的四类群理论,反映了同型产乙酸菌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水解阶段):将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水溶性的低脂肪酸;第二阶段(酸化阶段):发酵细菌将水溶性低脂肪酸转化为 H2、CH3000H、CH3CH2OH等,酸化阶段料液 pH值迅速下降;第三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专性产氢产乙酸菌对还原性有机物的氧化作用,生成H2、HCO3、CH3COOH。同型产乙酸细菌将H2、HCO3转化为 CH3COOH,此阶段由于大量有机酸的分解导致 pH值上升;第四阶段(甲烷化阶段):产甲烷菌将乙酸转化为CH4和 CO2,利用 H2还原 CO2成 CH4,或利用其他细菌产生甲酸形成CH4。无论是三阶段理论,还是四类群理论,实质上都是对两阶段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较好地揭示了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代谢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阐明了复杂有机物厌氧消化的微生物过程。2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2.1 底物组成:研究发现不同底物组成,其可生化降解性大不相同(5%90%)。Borja等研究了不同底物组成和浓度的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过程,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沼气产量相差很大,甚至达到 65。这个结果与 Jokela等的研究所得基本一致。另外,底物组成不同,在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 固体废物 处理 处置 资源 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