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复习资料.pdf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复习资料.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 必修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的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会计算人口增长率=(出生 人口 死亡 人口)/初期 总人口 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读课本 P4 图 1-1-2:世界人口增长折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二、人口增长模式 1770 年,第一次产业革命;1950 年,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 1.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理解课本 P5 图、P6、7 文字)“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的 特征,分布地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2.人口年龄结
2、构金字塔 3.【常考点】地区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影响 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社会管理困难 劳动力不足 、兵源不足 养老负担重 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适度鼓励生育、适度移民、延长退休年龄 老龄化:65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7%以上,或60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10%以上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读课本 P8“图 1-1-10”: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 会阅读“三角坐标图”: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 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课本 P9、
3、10):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我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计划生育)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了两次小的增长高峰?(生育高峰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分类】永久、季节;自发、有组织;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 2/8(1)历史上:清代以前:黄河流域 长江、珠江流域 原因:政治因素(战争)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原因:经济因素 (2)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4、等地(人口自由迁移少: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内地 沿海城市、工矿区;乡村 城市)原因:经济原因 (3)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乡村 人口向 城市 迁移和集中,20 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机会较多、经济收入 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医疗教育水平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例如:人口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民工潮等。2 政治 因素:(战争、移民戍边)3 社会
5、文化 因素:(宗教种族、外出求学)4 生态环境 因素:例如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 5.其他因素(性别年龄、家庭婚姻)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利: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弊: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住宅紧张,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困难;2.对迁出地的利:缓解人地矛盾、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外界联系;弊:当地人才减少,劳动力不足。【我国人口现状】人口自然增长:三低 模式;原因是 计划生育;影响:人口老龄化;措施:见左页 人口机械增长:迁移方向为 欠发达发达(内陆沿海,农村城市);原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 见上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
6、口指标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定义 环境能容纳的最大值 人们感觉最舒适的适宜值 特点 警戒值 生存 层面,有相对性 合理值 发展 层面,也有相对性 影响因素 正相关:自然资源(首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负相关:消费水平 侧重点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首要因素,估算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 综合考虑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 意义 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8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地域形态 团块 状、组团 状、条带 状、点 状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 功能区 形态 特点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 点 状 或
7、 带 状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交通、通信发达 人流量大 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 位于 市中心 或 交通线交汇处 中心商务区 呈 点 状 位于 市中心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 最 广泛 的用地方式 由于经济原因,呈现 高级 和 低级 分化 高级住宅区:环境 优美,交通 便利,临近文化区 低级住宅区:环境 恶劣,临近工业区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工厂在空间上集聚 在环境污染 城市边缘 交通便利 考虑环境(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注意: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 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 经济因素:城市内部地租的差别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形成 (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通达度 )注意:地租曲线
8、 原因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影响今后土地功能分区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行政因素:政府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 易考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及原因分析 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 城市规模 功能区分化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城市距离 城市数量 高 大 明显 强 大 远 少 低 小 模糊 弱 小 近 多【提示】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区越明显,服务功能就越强;反过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作用范围的增大、吸引人口的增多,相应的城市规模也必然扩大。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成正比。4/8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
9、化内涵: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 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很大(课本 P34 图 2-2-5)国家类型 城市化阶段 起步时间 水平 目前速度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达国家 后期 阶段 早 高 慢 相适应 发展中国家 初期、加速阶段 晚 低 快 不相适应 另外,发达国家出现了 郊区 城市化、逆 城市化和 再 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仍以 城市化 为主,个别大城市出现了 郊区 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进程加快 3 特大
10、 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 国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4出现了巨大的 城市带 上述城市带的共同特征:地理位置上 中纬度地带 ;自然条 平原地带 ;政治经济 中心枢纽 ;空间分布 带状延伸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不利影响: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措施】:环境治理与保护(如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城市绿化;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居住环境,规划城市道路,住房建设;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卫星城的意义: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利于保护、改善环境;促进
11、城市合理发展。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上:1 空间布局上: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 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 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 递减;而欧洲很多城市的中心是广场、大教堂以及市政厅,高层建筑大多位于 城市中心区外围。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 发展历史 不同。2建筑结构上:中国园林讲究 含蓄;西方园林直率敞朗。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地域文化不同,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 内向 性和 封闭 性,而西方文化以 外向 和 开放 著称。3.建筑风格上:中西宫廷,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均不同 注意: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长期 的。5/8 第三章 生
12、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地形(平原发展 种植业 山地丘陵发展 畜牧业、林业)、土壤、水源(灌溉水源)、耕地面积 思考:为什么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引 黄河 水灌溉)河西走廊发展种植业的水源来自哪里?(祁连山冰雪融水)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 类型 和 规模)、交通、劳动力、农业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地价等 小结: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到底种了什么。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农业大体可分为 13 种不同的地域类型:原始农业(3):游牧业、迁移 农业、初步定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版 地理 必修 会考 提纲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