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线段之和最短问题教案.pdf





《专题复习线段之和最短问题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线段之和最短问题教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 课题:专题复习线段之和最短问题教案 编写:铝城一中 张莹 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已复习了初中阶段全部的数学内容,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习专题线段之和最短问题 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数形结合和思想,综合轴对称、线段的性质和勾股定理以及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线段之和最短问题,本节课从课本上的一个习题出发,从轴对称入手,利用图形和勾股定理,得出当两个点在对称轴的两侧时以这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是最短的,这时两条线段的和最短,使学生了解这一类题的解法,进而引出这个结论在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求线段之和最短这类
2、问题的解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重点:抓住问题本质,求线段之和最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3、教学难点:找准本质,求线段之和最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4、教学关键: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思想,特别是从轴对称和线段的性质入手,获得求线段之和最短问题的直观形象,以便准确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对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一个简单的修建奶站的问题,以及它的变式训练,掌握线段之和最短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综合运用轴对称的性质,线段的性质,勾股定理
3、,以及一些常用的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建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分类、归纳、综合的思想,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了解专题复习的方法,并通过教师指导,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7 教学过程 本节课按照“预习展示”“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合作交流,探求方法”“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创新,挑战自我”“课堂小结,感悟反思”“链接中考”的流程展开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预习 展示 1、
4、轴对称的性质:_.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_最短.3、勾股定理:_.4、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这 是 本 节 课要用到的一些知识,设计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分散难点.二、创设 情境,引入 新课 1、如下图,要在街道 l 上修建一个奶站 P,向居民区 A,B提供牛奶,问奶站 P 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 A、B 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作出图形并说明理由.数 学 来 源 于生活通过学生身边的修建奶站,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三、合作 交流,探究 方法 1、学生先独立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得出解题方法,然后展示成果.2、
5、及时归纳解题方法和思路:小 组 合 作 交流,借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唤醒学生对轴对称和线段性质的确认,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有助于方法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述能力 lAB 3/7 四、变 式 训 练,巩 固 提 高 变式一:如图(1),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是 8,点 E 在BC 边上,且 CE=2,点 P 是对角线 BD 上的一个动点,求 PE+PC的最小值.变式二:如图(2),在菱形 ABCD 中,AB=2,BAD=60,点 E 是 AB 的中点,P 是对角线 AC 上的一个动点,求 PE+PB的最小值.变式三:如图(3),AB 是O 的直径,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复习 线段 之和 问题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