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奖惩制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教师奖惩制度.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小学教师奖惩制度农村小学教师奖惩制度农村小学教师奖惩制度范文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制定标准的农村小学教师奖惩。下面为大家了有关农村小学教师奖惩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立,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制定奖惩制度如下:1、教师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并认真记笔记,无故不参加的教师要写出书面检查,连续两次不参加的亮黄牌警告。2、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注意学生品行培养,加强班级,对由于教师教育不当或未进行教育而使学生在学校、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该教师要向学校写出书面检查;造成严重后果的,教师要承当相应的经济责任,学年度不参加
2、评先、选优、晋级。3、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外兼课或从事第二职业的,学校停发其工资。4、要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对不备课就讲课、未及时批改作业的教师要提出批评教育。对在考试中弄虚作假影响极坏的教师,要在大会上公开检查,学年度不参加评先、选优、晋级。5、认真执行课堂教学要求,凡坐着讲课、在课堂上聊天、看小说报刊、使用通讯工具、吸烟、酒后上课、上课会客的教师,如被发现(或群众反映且属实的),取消当节课节工资,并写出书面检查。6、教师要遵守作息时间和教学时间,迟到、早退、中途离岗3 次扣一天出勤奖,压堂、误课、漏课、随意串课的扣一节课节工资。7、要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差生、残疾生和困
3、难生的教师,学校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教师要承当相应的经济责任、下岗或追究法律责任。8、举止不端、谈吐不雅、行为不轨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令其改正。9、思想不安康、相信伪科学、打卦算命和搞其他封建迷信的教师,要写出书面检查,严重的做下岗处理。10、对留染怪发、穿奇装异服、过度化装和过度佩带首饰的教师,限期纠正。11、对不讲卫生、破坏环境、乱堆、乱贴和随地吐痰、乱扔、乱放垃圾的教师,做出相应的经济处分。12、利用职权向学生代收费用和推销商品;乱办班、乱补课和乱售资料;违背上级规定自立工程收取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向学生家长索取或变相索取财物;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的;收受学生或家
4、长的馈赠和用学生干私活;在分班、调座、选用学生干部和评先选优中搞不正之风;参加由学生家长支付费用的吃喝玩乐活动的,有上述行为之一的教师,做出批评教育、写出书面检查、令其限期改正,严重者做下岗处理。13、对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得到学生、家长、社会三方面一致赞许,结合其他考核,确定各级先进教师。为鼓励教师爱岗敬业,矢志从教,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制度。一、奖励工程:德育工作奖、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论文奖、师生各种竞赛奖、突出奉献奖。二、获得各种奖励的教师,按张集小学奖惩考评细那么累计积分,作为晋职、晋级、分配、评优的主要依据。1、德育工作:经评
5、选获先进班集体称号的,学片级1 分,镇级3 分,县级 5 分,县级以上 8 分。获优秀班主任及德育先进个人称号的,比照执行。2、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监测,班平均成绩学片前2 名,分别为 3 分、2 分;镇级前五名各 5 分,610 名各 3 分;县级前五名各10 分,610 名各 8 分。3、教育教学论文奖: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3 分、2分、1 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5 分、4 分、3 分;省级及以上一、二、三等奖,分别计 7 分、6 分、5 分。4、教学能手评选:学片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3 分、2 分、1分;镇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5 分、4 分、3 分;县级一、二、三
6、等奖,分别为 7 分、6 分、5 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10分、9 分、8 分。5、教师各项竞赛(美术、文艺、体育、根本功、演讲等)镇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2 分、1.5 分、1 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3 分、2 分、1 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5 分、4分、3 分。6、辅导学生各项竞赛。镇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5 分、1 分、0.5 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2.5 分、2 分、1.5 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3.5 分、3 分、2.5 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 4.5 分、4 分、3.5 分;国家级奖励 6 分。7、行政奖励。镇、县
7、、县以上分别为 3 分、5 分、8 分。8、突出奉献奖。对在工作中奉献突出的教师,学校将在各种评选中破格奖励。三、处分:1、班平均成绩下降者,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2、出现重大平安责任事故或严重有损师德形象的,取消责任人当年评优、职评、晋级等资格,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合格,需报上级或有关部门处理的,按程序报送。四、说明:1、各种奖励积分累算。鼓励奖、荣誉奖、优秀奖不积分。2、各种竞赛均应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办或发文认可的。由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种竞赛,不在本奖励制度范围内。3、奖惩制度作为教师工资考核的.主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广
8、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我镇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修改)如下教师工作奖惩制度:一、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局要求,每学期对语数英三门学科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制。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积极性,每一学科以班级为单位(剔除市教育局认可的弱智儿童,对于外来子女的处理方法是一年级入学的按本地学生对待,外籍插班生按市教育局处理方法做),根据期末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及格率等指标制定如下奖惩方法:1、两率和奖:(1)优秀率和及格率之和最高,奖 200 元。(2)以最高两率和为基准递减,以 10 个百分点为一档,每档奖金在 200 元根底上递减 50 元(两率和高于平均最少奖 50
9、 元,低于平均不得奖。)2、合格率奖:(1)及格率 100%(英语 98%),奖 100 元。(2)及格率不到 100%(英语 98%)但达 98%(英语 95%),奖 50 元。(3)每减少一名不及格学生奖 50 元。3、惩:及格率不到该年级该学科平均及格率,在平均线以下5 个百分点(英语 10 个百分点)的根底上,每低 5 个百分点扣 50 元。4、市统考:市教育局期末统考的年级,学科及格率和优秀率同时超过市平均的,该学科所有任课教师每人奖 100 元,优秀率和及格率之和在全市前 20%的,每人奖 300 元,优秀率和及格率之和在全市后 20%的,每人扣 50 元。二、竞赛奖A.学生类竞赛
10、奖励标准奖级奖金别 镇 吴江市 苏州市 江苏省 全国一 40 480 680 880 1080二 30 380 480 680 880三 20 280 380 480 680作品发表 10 40注:1、学生竞赛必须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并且列入学校考核。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或虽系教育部门组织但学校考核时不加分的,或按参赛人数分配奖励名额的,均按镇级奖发放。2、学生在现场竞赛的均按以上标准发放,如以上交作品等形式参赛的按以上 50%奖励。3、各级组织的同类竞赛不重复计奖,同一竞赛设团体奖的不重复计奖,奖金就高,多人参与辅导的按责任比分配。4、市级以上竞赛级别由市教育局普教科、教科室或教研室
11、认定(根据 xx 年学校工作考核方案规定,赛区获奖按该赛区级别论处)5、镇级比赛按参与人数不超过 60%评奖。6、有关竞赛级别的未尽事宜,由校行政决定。B.教师类竞赛奖励标准(一)竞赛类级别奖等 镇级 吴江市级 苏州市级 省 级 国家级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根本功评优课 40 30 20 480 380 280 680 480 380 880 680 4801080 880 680公开课班集体 30 80 160注:1、根本功、评优课必须是教师现场参加的比赛。非现场赛参照学生类按 50%奖励。2、论文(含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参赛必须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
12、织(即市局及下属单位发文到学校的),才能享受此奖励。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经学校同意后参加的市级以上各类评奖活动均按吴江市级奖论处,未经学校同意自行参赛获奖的不享受此奖励。3、各级组织的同一评比不重复计奖,奖金就高。4、市级以上优秀奖、大会交流、论文汇编等,一律给予每篇20 元的奖励。(二)论文发表校级 县市级 苏州市级 省级 全国级1500 字以下 10 30 50 100 2001、同一材料一稿多投,不重复计奖。2、同一材料既发表,又获奖,可重复计奖。3、简讯、报道、言论摘录等(300 字左右的)在市级以上刊物刊登,一律给予每那么 20 元的奖励。4、教师文章发表于吴江少先队、吴江教工、
13、吴江行知报等本市条线刊物,奖励 20 元。教师文章发表于吴江教育、苏州教育、苏州教育研究、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这些刊物的给以 2 倍奖励。5、获奖或发表文章如果由多人合作,那么按篇计算发放奖金,根据合作人数按比例分配。6、集体出版面费的文章,学校不予奖励。7、文章应是涉及教育教学方面(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随笔、心得、教学设计、活动方案等)。非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列入奖励范围。8、发表(或录用)文章必须提供原件,经学校有关部门核实保存复印件。三、教师继续教育奖励教委奖励(到帐即发),学校奖励与教委相同(见证即发)。四、奖惩金额到位方法奖:学期结束时,奖金发放到个人。惩:先在个人成果奖金中扣除,不够那么在岗位奖中扣除。五、本制度解释权横扇中心小学校长室。六、本制度经教代会通过之日起执行,如有与上级文件不符以上级文件为准。七、本制度以外各种特殊情况由学校行政研究决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