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01116175103).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0111617510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0201116175103).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 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前两句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
2、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会写 7 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
3、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7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2.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说说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导语:同学们,在前两课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一些习俗,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从中了解古代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元日(教师出示诗歌元日及配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元日热闹、欢乐以及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学们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许多与传统节
5、日有关的古诗词吧,大家来说一说,分享给同学吧!(学生自主发言。)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学习寒食一诗。1.学生齐读寒食,教师简介寒食节。(1)学生明确“寒食”即“寒食节”。(2)教师简介“寒食节”。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2.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是
6、“大历十才子”之一。3.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宫”和“侯”这两个生字。“宫”字形简单,书写时需注意两个“口”上大下小,均略扁;“侯”要和“候”区别开,这两个字相似度高,仅有一竖之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形似字组词的方法来识记。(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易读错的字。预设:“翃”读作“h n”,不要读一半,读成“y”;“御”读“y”,不要读成“xi”。多音字:“传”在这里读“chu n”,另一个读音是“zhu n”,组词“传记”;“散”在这里读第四声“s n”,另一个读音是“s n”,组词“散文”。(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
7、尝试划分节奏。朗读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朗读指导:朗读时,前两句语调轻松、活泼;后两句语调略低沉,“汉宫”“五侯”读出轻蔑的语气。(4)学生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2)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诗歌大意: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春风轻拂,宫中的柳树随风舞动。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5.再读古诗,体会情感。过渡:刚刚同学们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等方法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诗句,这为体会诗歌抒发
8、的情感打下了基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1)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点明了时令?(“春城”“飞花”点明了是暮春时节。)这句诗中的“飞”字好在哪里?(“飞”字意蕴深远。一方面,“飞”字具有强烈的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飞花”即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巧妙地点明了时间。)“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飞花”,诗人为什么不用后者?(“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2)寒食东风御斜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春风、柳树。)这两种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春风轻拂,柳树随风舞动
9、。写柳树是为了写春风,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柳枝斜来间接感知。)第一句诗写的是整个长安城的景色,这一句写的是哪里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一句写的是皇宫里的景色,从“御”字可以看出来。)(3)日暮汉宫传蜡烛这句诗中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词分别是什么?(“日暮”点明时间,“汉宫”点明地点,“传蜡烛”点明事件。)诗人为什么写“传蜡烛”这件事?预设:这个问题是理解本诗的一个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要结合前面介绍的有关寒食节禁烟火这一习俗来体会此时“汉宫传蜡烛”的特殊情形。明确:“汉宫传蜡烛”是寒食节里的一个特殊情形:寒食节本应该家家禁火,然而皇家却享有特权。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
10、不满之情。诗人明明看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为什么说“汉宫”?(这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借汉喻唐,讽刺寒食节时许多王侯贵族享有特权的黑暗社会的本质,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4)轻烟散入五侯家结合注释并查找资料理解“五侯”的意思。(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宦官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这里的“五侯”指的就是天子宠幸的这些宦官。)说说你从“轻烟”一词读出的意味。(“轻烟”在这里含有讽刺的意味。)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诗人通过对长安城寒食节风光一般性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暮春时节的美妙图景,充满诗情画意。后两句诗以“日暮”转折,主要写夜晚景
11、象,用“汉宫传蜡烛”这一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讽刺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是诗人写作意图的体现,抒情含蓄而意蕴深刻。6.朗读全诗,背诵积累。(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3)指名背诵。注意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学习迢迢牵牛星。过渡: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吧!他们的感人故事在我国流传久远,历代文人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请同学们采用学习 寒食这首诗的方法自学迢迢牵牛星。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
12、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2.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素”“章”“盈”“脉”四个字。“素”是平舌音,横画较多,书写时注意横画间距均匀,下方不要写成“系”;“章”是翘舌音,由“立”和“早”构成,“立”要扁平,“早”末笔竖画为悬针竖;“盈”是后鼻音,上下结构,上面部分不要写成“乃”,下部的横长,要托住上部;“脉”
13、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m”,可以组词“含情脉脉”,另外一个读音是“m i”,可以组词“脉搏”。(2)教师检查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朗读示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古诗。(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在不理解的地方画记号,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品读诗句,感悟诗歌抒发的情感。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1)教师补充解释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4、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皎皎写星的光辉,明亮。纤纤写手的模样,秀美。弄摆弄。几许多少。间相隔。译文示例:(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2)汇报交流,品读诗句。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事件: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情感: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B.诗中哪些语句传递了离别的
15、哀怨、相思的痛苦?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将织女悲苦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b.“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重点品读。A.“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擢”和“弄”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的情状。)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河汉清浅,相隔不远却不可逾越。这两句
16、借景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赏析语言。过渡: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真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A.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与同桌交流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B.思考:这首诗中有六句诗用了叠词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反复朗读,理解其含义;然后再通读全诗,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迢迢”是写星空的距离,“皎皎”是写星星的光辉,“
17、纤纤”是写手的模样,“札札”是写织布机的声音,“盈盈”是写水的样子,“脉脉”是写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词,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准确、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真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4)课堂总结,感悟诗情。小结:整首诗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她这样做可能只是为了转移、排遣心中的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2020 新人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古诗 教学 设计 2020111617510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