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一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安徽省亳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一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一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亳州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第一次押题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
2、段【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其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般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的无机N、P元素增加,导致藻类疯长的现象。【详解】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A 错误;B、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无机盐,故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芦苇和香蒲为挺水植物,可以起到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的作用,B正确;C、放养植食性鱼类一方面使藻类的繁殖得到抑制,防止水体污染,同时也能够增加鱼的产量,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 正确;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人为
3、的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 正确;故选 A。2如图为某家族红绿色盲(A/a)和高胆固醇血症(B/b)的遗传系谱图。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显性遗传病。杂合个体(携带者)血液胆固醇含量中等,30 岁左右易得心脏病。患者血液胆固醇含量高两岁时死亡。人群中每500 人中有 1 个高胆固醇血症的携带者。5 号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11 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第代的 2 号个体B甲病是高胆固醇血症,12 号个体不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C若 6 号再次怀孕且胎儿为男性,则其成年后其可能的表现型有4 种,基因型有4 种D若 14
4、 号与没有亲缘关系的正常男性婚配后生出一个非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2999/12000【答案】C【解析】【分析】根 据 遗 传 系 谱 图 及 题 干 5 号 不 含 乙 病 致病基 因 可 知,甲病 为 高 胆 固 醇 血症,乙病 为 红 绿 色 盲,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11 号个体的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I 代的 6 号个体,6 号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第I 代的 1 号个体,A 错误;B、13 号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BB),故 7 号和 8 号均为高胆固醇血症的携带者(Bb),12 号个体的 基 因型为 Bb:bb=2:1,不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B
5、)概率是1/3,B 错误;C、5 号的基因型为BbXAY,6 号的基因型为BbXAXa;若 6 号再次怀孕且胎儿为男性,则该男孩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若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两岁时死亡不可能成年,成年儿子(Bb)30 岁左右易得心脏病,bb 正常,有两种表现型。红绿色盲相关基因型及比例为XAY:XaY=1:1,分别表现为正常男性和红绿色盲男性,其成年后可能的表现型有4 种,基因型有4 种,C正确;D、14 号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Xa:bbXAXA:bbXAXa=2:2:1:1,没有亲缘关系的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BbXAY:bbXAY=1:499,若
6、 14 号与没有亲缘关系的正常男性婚配后代中非高胆固醇血症患者(Bb、bb)的概率为1-2/31/5001/4=2999/3000,红绿色盲携带者(XAXa)的概率为1/21/4=1/8,生出一个非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色盲携带者(BbXAXa、bbXAXa)的概率为2999/24000,D 错误。故选 C。【点睛】能结合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两种遗传病的类型并进一步判断各个体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两种鼠科动物:社鼠和中华姬鼠,它们均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还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林中的普通鵟会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 所示,图2为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
7、富度沿海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两者的K 值在 20162019 年间均逐年降低B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1 kg,则最多需要消耗100 kg 植物C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D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中度海拔种群密度一定大于低海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 1,社鼠与中华姬鼠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分析图 2:小型地栖鼠类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在中度海拔达到最大,海拔进一步升高,丰富度又逐渐降低。【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在20162019 年间社
8、鼠的K值逐年降低,中华姬鼠的K值保持稳定,A 错误;B、在夏秋季植物鼠 普通鵟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1Kg,最多消耗植物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故最多需要消耗植物=1 10%10%=100Kg,B 正确;C、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 错误;D、分析图2 可知小型地栖鼠类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在中度海拔达到最大,海拔进一步升高丰富度逐渐降低,且图中只能得知丰富度的大小,不能判断种群密度大小,D错误。故选 B。4除去番茄未成熟花的雄蕊,再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不处理则花蕾凋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所结无子番茄的
9、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B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生长C生长素可以诱导植物体中有机物的分配D生长素溶液浓度过大也会导致花蕾凋落【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用生长素涂抹得到的无子番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详解】A、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并不能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A 项错误;B、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生长,B项正确;C、依据题意,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而果实发育需要有机物,所以生长素能诱导植物体中有机物的分配(生长素和赤霉素能抑制筛孔处胼胝质的合成和沉积,利于有机物从光合作用部位运输到储存部位,比如在果实中),C 项正确。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发育,防止
10、落花落果,高浓度能疏花疏果,抑制生长发育,D 项正确。故选 A。5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H+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生长素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质子泵的合成和运输与内质网有关D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
11、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属于膜蛋白,其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有关,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不是跨膜运输,协助扩散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之一,A 错误;B、生长素是由色氨酸合成的,本质为吲哚乙酸(小分子有机物),不是蛋白质,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 错误;C、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其合成和运输与内质网有关,需要内质网的加工,C 正确;D、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 错误。故选 C。6云南多山、多河谷,环境往往相互
12、隔离。科学家在研究云南稻种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栽培稻分类体系,将亚洲稻分为“亚洲栽培稻一亚种一生态群一生态型一品种”5 级。该体系形成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的是()A基因突变B自然选择C地理隔离D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亚洲栽培稻分类体系,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云南多山、多河谷,环境往往相互隔离,是一种地理隔离,且不同的环境选择的水稻品种可能也有差别。【详解】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的物种,但该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的物种。故选 D。7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
13、质和线粒体B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pH 的变化不大C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ATP D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因此尽管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pH 的影响不大。【详解】A.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B.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pH 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 正确;C.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ATP,C错误;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
14、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 错误。8下列谚语或经验总结所对应的生物学简析,正确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揭示了生物的种间互助关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次生演替C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 则根生 人尿液中的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乙烯促进果实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以小便浸之”,说明小便中含有某物质(生长素),具有促进枝条生根的作用。【详解】A、螟
15、蛉有子,蜾蠃负之揭示了生物的捕食关系,A 错误;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次生演替,B正确;C、以小便浸之则根生人尿液中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 错误;D、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乙烯促进果实成熟,D 错误。故选 B。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三倍体西瓜不结籽的性状可以遗传,但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在动物中更为常见 八倍体小黑麦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的新物种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 多倍体的形成可因有丝分裂过程异常造成 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休眠种子是诱发多倍体形成的
16、有效方法A三项B四项C五项D六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于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不是一个物种,正确;多倍体植物常见,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多倍体动物,故 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故 错;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由于骡子不育,且马和驴都是二倍体,因此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蜜蜂中的雄峰是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因此雄峰是单倍体,故 正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能形成多倍体,故 正确;获得单倍体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同时单倍体是高度不育,因此单倍体没有种子,故 错;获得多倍体植物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故 错
17、,故选 B。10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B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C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D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A 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 错误;皮肤油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属于人
18、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属于第三道防线,D 错误。故选:C。11某一品系油菜植株(2n=20)与另一品系油菜植株(2n=18)杂交,产生的F1高度不育。科研人员将F1 的幼苗尖端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获得了可育油菜新品系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能够抑制分裂细胞内中心体的形成BF1植株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C新品系 根尖细胞分裂,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38 条染色体D新品系 植株自花传粉,其子代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油菜植株I 与 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
19、仙素处理,得到的可育油菜新品系植株是异源多倍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能够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A 错误;B、F1植株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 错误;C、新品系 幼苗尖端细胞分裂,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才含有76 条染色体,C错误;D、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体,所以获得的新品系植株自花传粉,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D 正确。故选 D。12如图表示科研人员研究温度对番茄茎生长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昼夜温差越大,对番茄茎的生长
20、越有利B在昼夜温差为6时,番茄茎的生长最快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D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研究的是温度对番茄茎生长速率的影响,日温为26 时,在一定范围内(520),随着夜温的升高,茎的生长速率加快,超过该范围后,随着夜温的升高,茎的生长速率减慢。【详解】A、由图可知,日温为26时,夜温越低,昼夜温差越大,此时番茄茎的生长速率减小,故昼夜温差越大,对番茄茎的生长越不利,A 错误;B、在日温为26、夜温为20时,昼夜温差为6,此时番茄茎的生长速率最大,生长速度最快,B 正确;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夜晚呼吸作用对
21、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正确;D、分析曲线图,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一定温度范围内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D 正确。故选 A。1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极性运输时不需要消耗能量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答案】C【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有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能量。【详解】A、生长素极
22、性运输时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消耗能量,A 错误;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如性激素),B 错误;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 错误。故选 C。14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 5.0 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C细胞质基质中的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
23、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详解】A、溶酶体中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A 正确;B、溶酶体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B 正确;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因此需消耗能量,C正确;D、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D 错误;故选 D。15研究人员在相同且适宜温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两个作物品种S1、S2的光饱和点(光饱和点是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当增加
24、环境中C02浓度后,测得S1的光饱和点没有显著改变,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S1的光饱和点不变,可能是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不足BS1的光饱和点不变,可能是原条件下C02浓度未达到饱和CS2的光饱和点提高,可能是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未达到饱和D S2的光饱和点提高,可能是原条件下C02浓度不足【答案】B【解析】【分析】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后,暗反应速率提高,需要消耗光反应剩余的还原氢和ATP,因此光的饱和点升高。当增加环境中C02浓度后,S1的光饱和点没有显著改变,说明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不足。而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说明原条件下光反应产生
25、的H和 ATP未达到饱和。【详解】A、光饱和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后,测得 S1的光饱和点没有显著改变,可能原因是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不足,A 正确;B、S1的光饱和点不变,可能是原条件下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饱和,B错误;C、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后,暗反应速率提高,需要消耗光反应剩余的H和 ATP,因此,S2的光饱和点升高,C 正确;D、S2的光饱和点提高,可能是原条件下二氧化碳浓度不足,还没有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D 正确。故选 B。【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16某小组将叶绿体破坏后,将离心得到的类囊体悬浮液和叶绿体基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亳州市 2021 新高 生物 第一次 押题 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