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广东省江门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江门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押题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癌胚抗原(CEA)因只在癌组织和胚胎组织中表达而得名,广泛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癌症细胞(例如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表面。因此,癌胚抗原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下列关于癌细胞和癌胚抗原的说法,正确的是()A癌胚抗原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正常细胞没有B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而确诊肿瘤发生的部位C早期癌症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段进行治疗D恶性肿瘤的发生只跟致癌因子有关,跟自身的免疫能力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癌细胞形成的外
2、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内因是癌变的根本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有:1、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扁梭形的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3、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粘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详解】A、根据题干“癌胚抗原(CEA)因只在癌组织和胚胎组织中表达而得名”,故癌胚抗原基因存在于癌细胞中,也存在于正常的胚胎组织细胞中,A 错误;B、癌胚抗原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不能通过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而确诊肿瘤发生的部位,B 错误;C、早期癌症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段
3、进行治疗,C正确;D、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自身病变的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跟致癌因子有关,也与自身的免疫能力有关,D 错误。故选 C。2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哺乳动物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b 过程可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a、b、c 过程都能产生水Bb 过程不需要专门的解旋酶,因为RNA 聚合酶具有解旋作用Cc 过程所需的模板来自b 过程,c 过程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相同肽链D造血干细胞中a、b、c 过程都能进行,胰岛B 细胞中都不能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 a 是 DNA 的复制,b 是转录,C 是翻译过程。【详解】A、a 是 DNA 复制,b 是转录,c 是
4、翻译,a、b 过程可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a、b、c 过程都是小分子单体脱水形成大分子多聚体的过程,都能产生水,A 正确;B、转录过程不需要专门的解旋酶,因为RNA 聚合酶具有解旋作用,B 正确;C、翻译的模板是mRNA,来自转录过程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C正确;D、造血干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三个过程都能进行,胰岛B细胞不能分裂,但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掌握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进行推理、判
5、断。3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合理搭配植物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D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低于农田【答案】D【解析】【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合理搭配植物,形成相
6、对稳定的营养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 正确;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B 正确;C、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C 正确;D、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高于农田,其价值也高于农田,D 错误。故选 D。4B 淋巴细胞合成抗体移到质膜上作抗原受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B完整的肽链被膜泡包裹后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C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直接将抗体移到质膜上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成熟的 B 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成熟的B 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循环流动。
7、当它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这个B 淋巴细胞便被致敏了,并准备开始分裂。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故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A 错误;B、完整的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B错误;C、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向内与核外膜相连,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经过了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的初加工和高尔基体的再加工,然后以囊泡的形式将抗体运输到质膜上,C错误;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
8、,D 正确。故选 D。5与静坐状态相比,人体剧烈运动时,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的是()A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比值更大BATP分解速率更大,合成速率更小C糖原分解速率更大,合成速率更小D产热速率更大,散热速率更小【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6O2+C6H12O6+6H2O 酶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酶2C3H6O3+能量。【详解】A、人体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与消耗的 O2比值等于1,A 错误;B、人体剧烈运动时耗能多,产生的能量也多,故ATP分解速率和合成速率都更大,B错误;C、剧烈运动时消耗的
9、葡萄糖增加,为补充血糖,糖原分解速率增大,合成速率减小,C正确;D、为维持体温恒定,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都增大,D 错误。故选 C。6为探究蓖麻种子(脂肪含量达70%)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均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蔗糖、葡萄糖的含量和干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转化为蔗糖B糖类是胚生长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由脂肪转化为糖类需要蛋白质参与C用苏丹 染液对蓖麻种子切片染色,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D据乙图分析蓖麻种子萌发初期时干重增
10、加,增加的主要元素是H【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上升,可见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再转变为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分析图乙: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因此种子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曲线中看出,在前7 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7 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超过脂肪转化增加的有机物。【详
11、解】A、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脂肪酸,再转化为糖类,A 错误;B、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转化为糖类过程中需要酶的参与,酶的本质主要是蛋白质,B正确;C、用苏丹 染液对蓖麻种子切片染色,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C 错误;D、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 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相关化合物的转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从中获得相关的生物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同一物种
12、的两个种群存在长期的地理隔离,则一定会进化为两个物种B基因型频率是否发生定向改变是判断种群进化的依据C有性生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形成生殖隔离,A 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错误;C、有性生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8下列关于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卵裂期细胞数量及每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均增加B胚胎移植
13、一般需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期,囊胚期开始岀现细胞分化C囊胚期内细胞团形成原肠腔,此过程称为卵化D利用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时,应长期给予免疫抑制药物【答案】B【解析】【分析】1、卵裂期的特点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每个细胞的DNA 含量不变,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基本不增加,每个子细胞的体积在变小。2、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3、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详解】A、卵
14、裂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细胞数量增加,每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A错误;B、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具有全能性,还没分化,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胚胎移植一般需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期,B 正确;C、囊胚期并没有形成原肠腔,原肠胚时期才出现原肠腔,C 错误;D、利用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时,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给予免疫抑制药物,D错误。故选 B。9下列有关科学家所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蔡斯和赫尔希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 和蛋白质分开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肺炎双球菌由R 型转
15、化为S型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D在侵染细菌前,首先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获得同时含有32P、35S标记的噬菌体【答案】C【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所有
16、生物来说的,该实验并没有证明,A 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 和蛋白质分开,而格里菲思的实验将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并没有设法将DNA 与蛋白质分开,B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 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 DNA 进入 R型菌的体内,与R 型菌的DNA 发生了基因组合,C正确;侵染细菌前,要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而不是同时标记,D 错误。10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膜是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组成的统一结构B细胞核由核糖体、中心体、染色体、纺锤体等结构组成C伞藻嫁接实验的结果精确地说
17、明了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D细胞的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生物膜系统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2、细胞核的结构组成:(1)核膜:具有双层膜结构,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2)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通道,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3)核仁:细胞核内折光性较强的结构,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染色质或染色体: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详解】
18、A、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的结构应为“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A 错误;B、核糖体、中心体、纺锤体为细胞质中的结构,并非细胞核中的结构,B错误;C、伞藻嫁接实验操作的对象为不同部位(“假根”和“伞柄”),因变量为不同部位,并没有直接操作细胞核,所以不能得出与细胞核相关的结论,C错误;D、细胞内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即生物膜系统),D正确。故选 D。11 德国生理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数量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肝细胞肾皮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950 个400 个260 个12500 个A线粒体具有
19、双层膜结构,其中产生能量最多的部位是基质B不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有差异与其执行不同的细胞功能有关C心肌细胞线粒体含量最多的原因是心肌消耗的能量多D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线粒体的多少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弱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代谢活动约旺盛的细胞,需要的能量越多,从体细胞中线粒体的数目可判断其新陈代谢的强弱。【详解】A、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有氧呼吸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A 错误;B、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所具有的线粒体数目是不同的,B正确;C、从图中看看出四种细胞中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数目是最多的,说明其新陈代谢
20、最强,从图表中可以推测,新陈代谢强弱依次是心肌细胞肝细胞肾皮质细胞平滑肌细胞,C正确;D、线粒体的多少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弱有关,由图可知,不同细胞的线粒体数目不同,心肌细胞为了维持规律性收缩运动,需要大能量,故而线粒体数目也较多,D 正确。故选 A。【点睛】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为61262222C H O6O6H O6CO12H O酶能量,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如下: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B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
21、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突变是有利的,A 正确;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迁入迁出、隔离以及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和自交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 正确;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种
22、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辨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3下列有关细胞器成分及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线粒体中含有RNA,能产生ATP和 CO2B叶绿体中含有DNA,能产生糖类和O2C内质网含蛋白质,能参与脂质的合成D核糖体含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其基质中含有DNA 和 RNA磷脂是细胞中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核糖体和中心体没
23、有膜结构,所以不含磷脂【详解】线粒体含有DNA 和 RN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产生ATP和 CO2,A 正确;叶绿体含有DNA 和RNA,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生糖类和O2,B正确;内质网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等构成,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C 正确;磷脂是细胞中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成分和功能,考生要能够识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成分,并且明确其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中产生的相关物质;识记内质网的功能;明确中心体、核糖体构,因此不含磷脂。14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
24、的条件下进行的B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低于瓶底处的密度C制作腐乳时,接种3 天后豆腐块表面会长满黄色的毛霉菌丝D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6126222266612C H OH OOCOH O酶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612622522C H OCOC H OH酶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
25、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现代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并不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A 错误;B、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高于瓶底处的密度,B 错误;C、制作腐乳时,接种3 天后豆腐块表面会长满白色的毛霉菌丝,C错误;D、随着酒精发酵的进行,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等原因,酵母菌数量减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江门市 2021 新高 生物 第三次 押题 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