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pdf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歌。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难点】:1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
2、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
3、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
4、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板书:月明净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
5、一声(泉水)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板书:浣女一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谅可怕
6、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
7、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
8、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 王云冀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四、归纳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
9、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五、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六、板书枫桥夜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 个生字。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尝试用本
10、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1)理解课题:1、教师:枫桥在哪里?2、理解题目。“枫桥”交代了
11、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
12、“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第三句:朗读训练: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一
13、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
14、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処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2、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3、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四、出标图片
15、,帮助理解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4、让我
16、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人思维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
17、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六、开阔视野,延伸拓展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 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
18、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长相思【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2.在诵读中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
19、为国的高尚情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3.在反复诵读中积累思乡的诗词,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4.读准多音字“更”,了解“更”的意思,体会多音字含义不同读音也不同的特点,会写“榆、畔、帐”三个字,区分“榆”和“愉”;“帐”和“账”组形近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重点】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丰富阅读诗词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
20、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教学流程】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教师引导预设:多音字“风一更”的“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
21、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预设: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三、理解词意,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插图,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教师引导预测:(1)引导学生从“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了解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想象跋山涉水行路的艰难。预设:学生可能只抓住“榆关”知道诗人行军去榆关那边,要引导学生抓住“山”和
22、“水”两个字体会作者行军路上的艰难,丰富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从“千帐灯”感受到塞外夜晚露营的凄凉景象,从这里的灯火联想到家人团聚温馨的景象。预设:如果学生出现困难,可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见到的灯火阑珊的夜晚和当时的心境。(3)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懂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宿营在郊外,耳边听着嘈杂的声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家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4)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到塞外风雪交加的寒冷。从“梦不成”读出诗人期望在梦中与家人团聚,但这小小的愿望也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读和教师范读
23、,读出思乡类诗词深情、舒缓的朗读节奏,表现出词人身在塞外却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设计意图:利用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富含画面感的词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会。四、融情想象,升华情感1.伴着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诗词。2.闭着眼睛想象诗人站在营帐外所看到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中的景色和事情。3.学生试着写一写诗人故园的景象。(配乐)4.学生再读全诗感受诗人梦境破碎的心情。5.与纳兰性德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6.分角色扮演读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感受诗人并不是真的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才与家人分别,理解诗人的高
24、尚情怀。设计意图: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咽的高尚情怀。五、总结写法。与 泊船瓜洲和 秋思比较,发现诗人融叙事和写景为一体的表达手法。设计意图:总结写法为本单元的写作打下基础。六、指导书写“榆、畔、帐”三个字。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区分“榆”和“愉”;“帐”和“账”两组形近字。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激发写字热情。【教学反思】山居秋暝 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
25、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一、教学效果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古诗三首 部编版 21 古诗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