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2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pdf
《部编版《12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12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说课稿示儿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 课的一首古诗 示儿。我的说课将从下面五部分完成。一、说教材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古
2、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写“乃、祭”2 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难点: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五、说教法学法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六、说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
3、,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二)进诗句,读通读顺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
4、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
5、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五)、作业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七、说板书设计板书
6、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示儿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苍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赶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留下了一首著名古诗示儿。板书课题 师:示是给人看,示儿意思就是给儿子看。这位老人,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
7、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是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那么这首不同寻常的诗到底说了什么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书,来领略这首特殊的古诗吧。二、初读1、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你知道路由这位爱国诗人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吗?生:没有看见国家统一或但悲不见九州同。师:是呀,这位伟大的诗人在临终前一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怎能不令人心怀感动和敬佩呢?好,下面就让我们逐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三、品读。1、谁读第一句师:元知什么意思?生:元,本来、原来。元知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师:万事空呢?生:什么事都没有了师:是呀,
8、当人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2、第二句。理解但、悲、九州同的意思。并让学生说一说整句诗的意思。诗句意思: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看不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师:理解的非常好。这两句中包蕴着沧桑,透着一种伤感。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指导朗读。3、理解第三句。师:剩下两句我们以小组的力量来理解有信心吗?可以借助诗下的注释理解看看哪一小组最先完整地理解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小组代表发言。启发理解: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4、现在你是不是更深地理解来诗人的牵挂?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5、自由说诗的意思。四、小结师、这首诗表达来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此
9、时,你心中又对这位诗人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充满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佩。五、指导朗读师:那么,让我们怀着这份崇敬,这份感动,再读这首诗。来,跟老师读。师:谁想读一读,读出你满怀的敬重和陆游当时因未见祖国统一的悲伤。六、背诵师:相信这首诗伴着那份爱国情已经铭刻在你的心中,谁能背诵?指名背诵七、结束同学们,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来一个幽暗的夜晚,认识来一位伟大的诗人,领略来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同学们,我们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结从古至今谱写了也正谱写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愿这赤子之情再次深切地融入你我的血液,植入你的心中!题临安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
10、1 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课时 题临安邸。(板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5 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首先,说教材的出处、内容。题临安邸是语文s 版五年级下册第 5 单元 21 课古诗三首中第二首诗内容。本文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其次,教学目标的设定。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11、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3、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重点设为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正确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二、说教法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品味诗句的韵味。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利用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3、启发式教学法,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三、说学法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理解诗句,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诗人的思
12、想感情。四、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环节)解诗题,简介作者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第三环节)读古诗,有韵味。1、通过复习学诗的方法,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2、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通过范读,老师对读诗方法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味。(第四环节)明诗意,悟诗情。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1)第一句诗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想象画面,体会杭州城的繁华、美丽,并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2)第二句诗,诗人为什么说:“西湖的轻歌曼
13、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先让学生认识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领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恨。(3)第三句让学生深刻理解“熏”“醉”两字的精妙之处以及理解“暖风”和“游人”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权贵们纵情声色,不顾国家及百姓死活。(4)第四句诗通过权贵们生活和战争的图片对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愤怒。(第五环节)总结全诗,感悟升华。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忧国的感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找些林升的古诗或
14、爱国的诗句来读读。这样设置可以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又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五、说板书设计。因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又是政治讽刺诗,我设计了权贵醉生梦死及林升 忧国忧民这样的对比板书,使诗的中心得以突出。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鞠躬)己亥杂诗说课稿一、说教材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是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首诗中的第 220 首,全诗通过对“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社会政治局面的控诉,表达了诗人渴
15、望政治改革,期望人才辈出的愿望。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中“亥,恃,擞”三个会认字和“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2)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理解诗意,领悟情感,诵读赏析,学法迁移,拓展延伸。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入情入境地朗读,熟读成诵。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16、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吟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创设语言情境并用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四、说教学环节这首
17、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传达出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社会政局强烈不满和希望改革现状期待人才辈出的迫切愿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及单元主题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以诗激趣,导入新课初读古诗,读出诗韵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探究背景,情感升华拓展阅读,课后延伸等这五个环节。(一)以诗激趣,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读懂古诗词的前提,本环节我先请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畅。教师随机对容易读错的“恃”“喑”“哀”“抖擞”进行指导,为深入学文扫清障碍,突
18、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再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诗韵。(三)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能读书。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理解诗句,鼓励学生边看课文注释,边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诗读得朗朗上口了,我们还得理解诗意。当我们借助注释也无法理解诗意时,还可运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探究背景,深入理解诗意(四)、探究背景,深入理解诗意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己亥年间的社会状况的交
19、流汇报,学生深入感悟到当时社会“皇帝昏庸无能,官员腐败不堪,士兵毫无战斗力,百姓民不聊生,社会政治毫无生气”“万马齐喑”的现状。达到理解前两句诗意和诗人希望社会变革的愿望的目的。(五)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情感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许多诗作、文章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背景密切相关,所以把诗人写作的背景、经历作为切入口进一步理解作品,是鉴赏古诗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我简单介绍了龚自珍的生平经历及他的己亥杂诗 的创作动机,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指名配乐读,老师配乐读,全班配乐读等不同的读诗形式达到以读促教,以读促情的目的。(六)、作业身
20、为师者,古诗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作业是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第二个作业是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了呈现课堂内容,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诗歌的脉络和诗人的情感愿望。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简单的预设,课堂是动态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谢谢大家!12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乃、
21、熏”等5 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 个会写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教学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教学策略】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教学准备】(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
22、意。(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会认“乃”“熏”2 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 个生字。2.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2.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
23、得既正确又通顺。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设计意图】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示儿。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
24、绝唱”。1.了解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25、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4.逐句缩减,理解遗愿。(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设计意图】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5.还原语境,沿情设问。(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古诗三首 部编版 12 古诗 说课稿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