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吉林省白城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吉林省白城市 2021届新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利用反渗透法可以淡化海水。反渗透法指的是在半透膜的原水一侧施加适当强度的外界压力,原水透过半透膜时,只允许水透过,其他物质不能透过而被截留在原水一侧半透膜表面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渗透作用发生的必备条件是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B反渗透法淡化海水时,施加的外界压力应大于海水渗透压C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种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半透膜D反渗透法淡化海水时,所用半透膜上含有多种载体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膜两
2、侧具有浓度差,在渗透装置中,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中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多,从而使玻璃管内的液面发生变化。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详解】A、渗透作用发生的必备条件是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A 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在半透膜的原水一侧施加适当强度的外界压力,原水透过半透膜时,只允许水透过”,可以推测,施加的外界压力应大于海水渗透压才能迫使海水通过半透膜,B正确;C、植物的原生质层相由细胞
3、膜、液泡膜及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整个原生质层相当于一种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半透膜,C正确;D、反渗透法淡化海水时,所用的是人工合成的半透膜,不含有载体蛋白,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设置反渗透作用的情景,考生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理解反渗透作用的原理,同时结合渗透作用进行分析。2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人体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选C。3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4、()A乙、丙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竞争B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种群的K 值影响不大Ct3之后,乙种群数量将呈“J”型増长D t 1t 2之间,乙、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有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种群乙和丙为竞争关系,t0t1两种群数量都增长,此时竞争最弱,t1t2两种群竞争力相当,相互抑制,t3t4乙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越来越多,丙种群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详解】A、由题图可知,种群乙和丙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为竞争关系,A正确;B、种群的K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天敌的加入会降低种群的K 值,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环境会提高K值,B 错误;C、由于存在环境阻力,t3后乙
5、种群数量以S型曲线增长,C 错误;D、t1t2乙、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 错误。故选 A。4胃蛋白酶(pH10 时会发生不可逆的变性而失活)只会消化外源食物中的蛋白质,而不会消化胃组织自身的蛋白质,这归功于胃腔表面的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下图是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 和 表示“促进”或“抑制”,则 指的是促进作用,指的是抑制作用BHCO3-能中和胃酸,使胃细胞表面黏液层的pH 接近 20,从而使胃蛋白酶失活C主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胃蛋白酶原,该过程会消耗能量D胃蛋白酶原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后形成胃蛋白酶【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
6、主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胃蛋白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是在胃腔内进行,据此答题。【详解】A、过程 促进了胃蛋白酶原形成胃蛋白酶,过程 是负反馈调节,胃蛋白酶过多时可抑制胃蛋白酶原的活化过程,因此 为抑制作用,A 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胃蛋白酶在pH1.0 时会发生不可逆的变性而失活,而HCO3能中和胃酸,使胃细胞表面黏液层的pH 接近 2.0,从而可使胃蛋白酶失活,B 正确;C、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蛋白质,主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胃蛋白酶原,而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变成胃蛋白酶,D 错误。故选 D。5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
7、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 年和 2004 年发生了2 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岛上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1977 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C2005 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 2005 年后该海岛上两种地雀的种群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
8、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1977 年和 2004 年发生了2 次旱灾以及有新物种进入,该岛上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较大,平均尺寸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 正确;B、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不是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B 错误;C、2005 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 正确;D、2005 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由于相互选择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D 正确。故选
9、 B。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 月底到 6 月底逐渐增多,从6 月底到 12 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2、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
10、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详解】A、从题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至12 月变为 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10 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 正确;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 正确;C、图示各个月份中,动物的年龄结构都不相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D 错误。故选 D。【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
11、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知识考点主要见于稳态与环境模块第 4 章第 1 节,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及对图形提取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7下列为利用某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进行育种的示意图,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是花粉离体培养,据图判断错误的是()A植株 A 群体为四倍体植株,植株B 群体为二倍体植株B植株 B 群体中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占4/9 C进行 操作时,可选择处于萌发种子阶段或幼苗阶段的植物D过程 需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花粉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中【答案】A【解析】【分析】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
12、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详解】A、经过秋水仙素的作用之后植株A 群体成为四倍体植株,植株B 群体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为单倍体植株,A 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植株A 的基因型为AAaaBBbb,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1/6AA、4/6Aa、1/6aa)(1/6BB、4/6Bb、1/6bb),据此可知植株B 群体中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占2/32/3=4/9,
13、B 正确;C、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故进行 操作时,可选择处于萌发种子阶段或幼苗阶段的植物,C正确;D、过程 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该过程需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花粉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中,D 正确。故选 A。8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代表相关生理过程,?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V类群生物都属于异养型生物B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均为捕食关系C 过程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 过程进入生态系统D 和 过程中交换的物质种类和能量形式均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I 是生产者,II 是初级消费者,III 是次级消费者,IV 是三级消费者
14、,V 是分解者,是光合作用,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详解】A、V类群生物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A 正确;B、由消费者至分解者的过程不是捕食,B 错误;C、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不能被利用,C错误;D、和 过程中交换的物质种类相同,都是CO2,但能量不同,是太阳能或光能,是热能,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可在识记碳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含义。9取同一植物组织制成若干临时装片(设各组织细胞液浓度相同),滴加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最髙的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当细
15、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详解】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液泡体积变小,分析选项可知,A 选项的液泡体积最小,失水最多,说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最髙,故A 正确,BCD错误。10在外界压力刺激下,大脑“反奖励中心”脑区中的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神经
16、元上N、T 通道蛋白活性变化,使神经元输出抑制信号,抑制大脑“奖赏中心”的脑区活动,从而产生抑郁,具体机制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N 通道的开放,从而缓解抑郁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K+通道数目增加B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N 和 T通道开放C“反奖励中心”脑区的神经元可以电信号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D T通道蛋白的激活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
17、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通过左侧图和最右侧图可以看出,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K+通道数目增加,A 正确;B、由中间图示和最右侧图示可以看出,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N 和 T通道开放,B 正确;C、图中有放电信号,可知神经元可以电信号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C正确;D、T通道蛋白激活剂可导致产生抑郁,故T 通道蛋白的激活剂不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D 错误。故选 D。11科研人员
18、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首次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0,第 t 年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t,如图表示Nt/N0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N3即为 k/2 B图中 a 值大于 1 C图中 N1/N0代表种群增长速率D图中第6 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t/N0值的内涵,即:Nt/N0=1 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t/N01 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的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详解】A、k/2 为 ab/2
19、,但不一定就是N3的值,A 错误;B、a 时 Nt=N0,所以图中a 表示的值为1,B 错误;C、图中(N1-N0)/单位时间代表种群增长速率,C错误;D、1-6 年 Nt/N01,种群的数量增加,在第6 年后 Nt/N0的比值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D 正确。故选 D。12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经 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B 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C 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 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答案】A【解析】【分
20、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 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经 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特定抗体,需要经过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A 错误;B、过程的原理和植物
21、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C、过程需要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进行克隆化培养(包括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C正确;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 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D 正确。故选 A。13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室外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0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02浓度,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水平虚线:实验开始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据图得出的正确判断是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B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 点时多CD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 点光合作用消失D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
22、夜内有所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了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中D 点和 H 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详解】A、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略有下降,但仍能进行光合作用,A 错误;B、E点时,透明玻璃罩内的CO2浓度与 A 点时相等,所以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与A 点时一样多,B 错误;C、D 点和 H 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 错
23、误;D、K点与 A 点相比,璃罩内CO2浓度有所降低,说明有一定的有机物积累,因此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D 正确故选 D14浆细胞的代谢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酶和底物的特异性结合B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C染色体DNA 的复制DATP和 ADP 的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能进行细胞呼吸,合成ATP。【详解】浆细胞中能进行多种酶促反应,能发生酶和底物的特异性结合,如转录过程中RNA 聚合酶可与DNA 特异性结合,A 不符合题意;浆细胞中存在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如抗体的合成、细胞呼吸可分解有机物等,B 不符合题意;染色体复制发生在细
24、胞分裂的间期,而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故没有染色体 DNA 的复制过程,C 符合题意;浆细胞中的ATP和 ADP 可以相互转化,保证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供应,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代谢、细胞增殖、ATP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酶的作用;识记ATP和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及细胞分裂等知识,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5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比酵母菌物质交换效率低B乳酸菌在细胞质中进行无氧呼吸C蓝藻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D肺炎双球菌在线粒体内完成有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与
25、组成酵母菌的真核细胞相比,组成大肠杆菌的原核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物质交换效率高,A项错误;B、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项正确;C、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进行增殖的主要方式,而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C项错误;D、组成肺炎双球菌的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D 项错误。故选 B。16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常以磷脂脂肪酸总量来表示。科研人员开展芒萁(蕨类植物)对马尾松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测定结果如下图。以下推测或结论不成立的是()A土壤微生物细胞中磷脂脂肪酸的含量比较稳定B测定中随机设置取样地且同一类型样地要重复取样C在植被恢复初期,芒萁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白城市 2021 新高 第四 适应性 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