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网络经济学期末复习汇总1、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人们的注意力,而不是用来消费注意力的内容,将成为商业模式价值的源泉。”在网络经济中注意力之所以成为竞争目标,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工业文明形成生产过剩导致竞争目标转移;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量的爆炸发展导致注意力的相对短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获取注意力提供了条件和手段。2、网络经济学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以网络的视角分析经济:网络经济学不应只是特定领域的行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是一种趋势经济。网络经济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网络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直接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仍然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过程中。3、网络是由互补
2、的节点和链构成的。网络重要且鲜明的特征是不同的节点和链之间的互补性。网络提供的服务需要两个或更多的网络组成部分。4、外部性是指一个市场参与者(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人或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该行为作出赔偿或得到补偿。5、网络外部性:当一种产品对用户方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也就是说,由于用户数量的增加,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原有的用户免费得到了产品中所蕴含的新增价值而无需为这一部分的价值提供相应的补偿。6、网络外部性的分类: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负的网络外部性。7、数字产品的分类:以数
3、字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作为划分依据:内容性产品、交换性工具产品、数字过程和服务性产品以用户与产品交互为基础来划分数字化产品:产品的传输模式、产品的时效性、同一产品的需求数量和使用的频繁程度、运行性使用。8、转移成本的构成:学习的成本、交易的成本、机会成本9、转移成本的分类:连续成本、学习成本、沉没成本10、锁定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从一个系统(可能是一种技术、产品或是标准)转换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成本大到转移不经济,从而使得经济系统达到某个状态之后就很难退出,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一种“选择优势”把系统锁定在这个均衡状态。11、锁定的形成因素:网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
4、有限理性和群体决策。12、路径依赖表示即使在一个以自愿抉择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为特征的世界中,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次要的或暂时的优势(如一些技术、产品或标准),或是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都可能对最终的市场资源配置产生重要而不可逆转的影响。13、正反馈就是通常所说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即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弱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我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赢者通吃、输家出局”的局面。14、临界容量就是维持均衡的最小网络规模。15、双边市场应当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平台企业结构、交叉网络外部性、价格结构非中性16、双边市场的特征:双边用户需求互补、成
5、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双边用户多平台接入、交易成本存在和信息不对称、市场不饱和性。17、标准对创新的影响:标准为组合式创新提供良好基础、标准带来的垄断与对创新的遏制(自己归纳 p105)18、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19、卖方企业锁定策略:建立安装基础的策略:评估顾客的价值、获取超正常回报。利用安装基础的策略:销售互补产品、出售接入安装基础的机会。20、价格歧视就是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以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同一产品。21、价格歧视的分类:一级价格歧视,卖家以每一单位的索要价格等于该单位的最大支付意愿的方式,对
6、每一单位产品索要不同价格。也称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发生在价格的不同依赖于产品购买的数量,而不依赖于消费者。非线性定价。三级价格歧视是指不同的买者被索要不同的价格,但每一买者为买每一单位商品的购买需求支付一个不变的量。22、限制进入:产品或技术不兼容策略:专利保护、封闭产品核心设备和技术的控制垂直一体化战略排他性手段操纵消费者预期限制性定价策略23、网络经济下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特征: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与传统的“垄断消除竞争论”相悖;网络经济下的垄断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马歇尔冲突”的竞争性垄断;网络经济下的垄断突破了“垄断抑制技术进步”的瓶颈。24、进入壁垒分类:结构性进入壁垒:规模经济、
7、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资本要求以及对稀缺资源的先入垄断占有。战略性进入壁垒:影响进入厂商未来的相对成本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需求结构、影响消费者偏好,提高消费者转移成本。25、网络经济下垄断的效率(p155 归纳)观点一: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不会影响市场效率网络经济的垄断行为是属于自然垄断网络经济下的垄断缺乏限产定价的动力网络经济下的垄断并未阻碍或抑制技术进步垄断是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观点二:网络经济垄断会造成社会效率损失垄断会压抑竞争垄断会减少创新26、次优技术获胜被视为一种新的市场失灵现象,这种市场失灵体现为:对消费者而言,如果某种产品在市场中占统治地位并产生了网络外部性,那么消费者可
8、能失去了自由选择产品的权利而被迫选择该产品,即使该产品的质量不是最好的,因为放弃选择该产品将会带来更多的不便,诸如兼容问题、产品相关服务问题等。对竞争的厂商而言,他们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外部性的特点,努力扩大使用其产品的用户规模(而非只着眼于产品质量),一旦行业内某家厂商的产品出现了较强的网络外部性,就可能导致竞争机制的扭曲,其他厂商的产品质量再好、价格再合理也可能无人问津。这样,网络外部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可能导致次优技术占领市场。27、为什么次优技术能够获胜:基于经验的选择:消费者选择的时候并非完全理性、私人转移成本:这表现为虽然新产品质量更优,但是带来的效应增加并不能大于转移成本,即使这里的
9、转移成本仅仅局限于私人转移成本,而与网络外部性无关、社会转移成本:消费者当初选择的时候并非是次优技术,而是最优技术。28、价格离散是指同一类商品的价格分布相对于某一中心的偏移。29、价格离散的成因:市场变化和离散、产品差异性、销售条件差异30、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第一,南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指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国际互联网普及水平的差异性;第二,北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是指发达国际间国际互联网普及及水平的差异。第三,南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国际互联网普及水平上的发展不均衡。31、反垄断政策的目标:促进和保护竞争、消费者福利最大化、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保护每个企业的公正和公平利益、分散经济力量。32、反垄断政策的原则:反垄断有两个公认的基本原则: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33、普遍服务原则是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34、普遍服务是指以可以承受的资费水平向包括低收入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用户以及包括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或其它高成本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通信服务。35、普遍服务的功能:首先提供普遍服务有助于网络积极外部性的发挥;其次普遍服务还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再分配方式,即用定价而不是税收形式影响再分配;最后,普遍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地区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