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画廊中,留下了古人生活的印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有改造山河、振兴乾坤的诗人;也有不平则鸣、强烈干预政治的诗人;有展示气象恢弘、歌颂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诗人,也有一步三叹、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的诗人。产生诸多不同意境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塑造。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最好采用对比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效果,更能深入体验作品丰富的内涵,更能触发对作品的共鸣,更能感受人、社会、自然的水乳交融。下面我们以曹操的观沧海与汪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为例,谈谈诗歌的对比阅读。通过对诗歌的
2、体裁、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运用的语言以及诗歌意境的对比阅读,进而品位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一)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样式,而不同时代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鲜明的个性又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骨气与风貌。观沧海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壮丽的诗篇。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汪湾。
3、汪湾是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诗人往东寻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曲,作者是元朝大都人马致远。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既跳出宦海,退隐田园。诗人把一组缺乏生命力的秋日景物加以组合,表达了诗人悲苦的情思。通过上述对诗人所处朝代、人生经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位的诗人,他们选择诗歌的内容不一样,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二)诗歌语言的对比 诗歌语言是诗人情思的外在表现形
4、式。当诗人的情思在胸中鼓荡的时候,他就要寻找恰当的语言来表现。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意。例如:观沧海一诗,诗人一开头就用了一个“临”字和“观”字,奠定了全诗的气势,揭示了一位居高临下的军事家的气魄。接下来用“丛生”“丰茂”“耸峙”“涌起”等词层层蓄势,以致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育群星的气派。而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首先运用“青山”“绿水”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词语,显示了自然界万物复苏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接着用“潮平”“风正”加以渲染,后又用“海日”“江春”来形容,最后又用“乡书”“归雁”来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宏大
5、的气象。再看天净沙秋思,曲人马致远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到处漂泊,为了揭示曲人这一心境,故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排列组合,并在九种景物之间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以致结尾不由自主地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真情,令人产生悲从中来的共鸣。从对上述三首诗语言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感情的诗人,运用的语言不一样。但是,他们都突出了各自的欲望:革新,维新,求新;张扬了各自的个性:主宰与人文并举,赞颂与继承并存,无奈与怀新相依;体现了各自的骨气和风貌:激昂,祥和,哀怨。可见,诗人为表现各自的感情,
6、必须选用能揭示各自个性特征的语言。(三)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对比 诗歌的内容是为诗歌的意境服务的,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意境。而内容又是诗人生活的反映,离开诗人的生活体验,则所表现的意境就无所适从。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观沧海,它主要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的情境,诗人不但写出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海水一遇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的情态,诗中还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才能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在此基础上,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起里”。它道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
7、。其次看,汪湾的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首联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青山”“绿水”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一种季节特征。颔联写出了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的情状。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尾联写年节将到之际对故乡的怀念。通观全诗,揭示了新旧交替,万物更新的意境。再看天净沙秋思,由于作者处境清苦,抱负未能施展,沦落天涯,为了表达孤寂愁苦的情思,勾勒出着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穿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
8、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天净沙秋思恰如其分的揭露了作者自己的悲愁之苦。同是写景状物,为什么三位诗人选取的内容却不相同呢?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心境决定的,各自的情感和内容不能互相替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道出了自然景物是相对不变的。可三位诗人选取的诗歌内容的变化之大,已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选取、意境的确定,必须服从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需要。意境是思维的火花,是诗人瞬息捕捉到的生活与思维的交汇点,是诗人产生写作的潜在动力,是诗人的豪情或悲伤的艺术概括。从以上三篇诗歌的意境对比中,
9、我们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马致远的生活中有过登临却没有登临的激情;汪湾虽居高层却在蓝天之下,心中无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只是发出对“青山、绿水、海日、江春”的称赞;可曹操却不同,上指九天,俯视四海,有气吞山河之势,包举九州之概。同是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心态不一样志向不一样,因而对生活的看法态度就不一样,所以,提炼的意境也就不一样。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我们既要在重视诗歌内部的横向比较,又要在外部进行纵横结合式的比较,对诗人立身行事、思想作风、文风派别等方面进行对比。例如:中唐时儒学政教型的韩愈的诗与世俗才子型的白居易的诗,就表现出诸多的不同。韩愈的突出特点:一是尊
10、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如“欲为圣上除弊事”。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如“肝以为纸,血以书辞”。三是思想作风严肃。如散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白居易的诗则与韩愈不同,他的诗主要特点是: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如“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如“只有一身宜爱护”,又说:“朝廷我做闲人”。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如“祸福茫茫不可欺,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韩之奇险,白之平易的诗歌特点。古典诗歌离我
11、们已很遥远,阅读鉴赏中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体裁、背景、语言的了解,进行深入的揣摩品味。不但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进行对比,找出诗人情丝的异同。重点把握诗歌语言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是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个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诗歌的意境表现诗人和谐的情丝。因而在阅读中要细细揣摩一个个的意象特征与深层的内涵,要精心品味意象群所展示出来的特殊意蕴意境。诗歌的鉴赏资 1988 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 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 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
12、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 年。自 2002 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002 年杭州统考题)【分析】:古典诗歌往
13、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
14、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
15、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2002 年通辽统考题)【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
16、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
17、满皇都。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2003 年赤峰统考)【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
18、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03 年通辽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
19、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六、从风格流派置疑。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 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 和。(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3)本词的艺术
20、风格是(2003 年淄博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
2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 的环境。(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 年包头市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
22、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例: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2003 年成都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
23、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天仙子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
24、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2003 年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
25、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2003 年通辽市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
26、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
27、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诗歌鉴赏是 02 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第一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
28、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 联想想象 用典 对比对照 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例 1: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
29、音。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 分)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例 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 分)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
30、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
31、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例 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
32、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 分)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例 2: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 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
33、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
34、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例 1: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2分)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例 2: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 分)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35、。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