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要求规范.pdf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要求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要求规范.pdf(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文案 标准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深圳市实施细则 Detailed rules for application in Shenzhen for civil buildings green design code(征求意见稿)2017 深圳 实用文案 标准 前 言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设计策划;5.场地与室外环境;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
2、境;7.建筑材料;8.给水排水;9.暖通空调;10.建筑电气。本细则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细则由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管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编写人:实用文案 标准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4 4 绿色设计策划.5 4.1 一般规定.5 4.2 策划内容.5 5 场地与室外环境.8 5.1 一般
3、规定.8 5.2 场地要求.8 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9 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11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16 6.1 一般规定.16 6.2 空间合理利用.17 6.3 日照与自然采光.18 6.4 自然通风.19 6.5 围护结构.20 6.6 室内声环境.23 6.7 室内空气质量.24 6.8 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25 7 建筑材料.27 7.1 一般规定.27 7.2 节 材.27 7.3 选 材.30 8 给水排水.33 8.1 一般规定.33 8.2 非传统水源利用.33 实用文案 标准 8.3 供水系统.35 8.4 节水措施.37 9 暖通空调.39
4、9.1 一般规定.39 9.2 暖通空调冷热源.41 9.3 暖通空调水系统.42 9.4 空调通风系统.44 9.5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45 10 建筑电气.47 10.1 一般规定.47 10.2 供配电系统.47 10.3 照 明.48 10.4 电气设备节能.50 10.5 计量与智能化.50 规范性引用文件.51 本细则用词说明.53 实用文案 标准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深圳市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细则。1.0.2 本细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1.0.3 绿色设计应统筹
5、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设计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4 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实用文案 标准 2 术 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s 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 g
6、reen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关注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0.3 被动技术 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技术和措施。2.0.4 主动技术 active techniques 通过
7、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技术和措施。2.0.5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6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7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
8、0.8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9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空调冷凝水、雨实用文案 标准 水、海水等。2.0.10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2.0.11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2.0.12 装配式建筑 prefabricated building
9、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2.0.13 综合效能调适 commissioning 通过对建筑各机电系统的调试验证、性能测试验证、综合效果验收和季节性工况验证,确保系统不同负荷工况下正常运行和达到用户实际使用功能的要求。2.0.14 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指通过对公共建筑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10、。实用文案 标准 3 基本规定 3.0.1 绿色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选择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规划、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3.0.2 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3.0.3 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场地的微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3.0.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设计策划。3.0.5 方案、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设计专篇。1 施工图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篇应对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星级进行初步自评;2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宜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3.0.6 绿色设计宜
11、在设计理念、方法、新技术应用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创新。1 优先采用被动技术措施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2 各专业宜利用信息技术协同设计;3 新技术应用应进行适宜性分析;4 宜分析并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运行情况,并为设置监测系统提供设计条件。实用文案 标准 4 绿色设计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设计前期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需要时应编制绿色建筑设计前期策划书。1 根据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控制指标,分解指标值到各建筑地块、建筑单体;2 应根据上位规划中有明确要求的定性控制指标,进行专项技术研究,以实现其控制目标;3 绿色设计策划
12、应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风险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其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方案设计策略的选择,对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至关重要。4.1.2 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开放设计权并尽可能地实现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4.2 策划内容 4.2.1 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如图所示 4.2.1 所示 1 前期调研;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3 绿色设计方案;4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实用文案 标准 图 4.2.1 绿色设计策划流程示意图 4.2.2 前期调研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工具,其内涵应包括下列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1 场地调研。宜尽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如遥感、GIS、现场流动检测车、现场
13、微型气象站等手段进行量化分析,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空间环境诊断,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周边空间资源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绿色建筑定位,确定总体目标 绿色建筑等级、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规模及实施范围等。前期调研 现场调研,收集项目基本信息,整理相关资料。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 确定绿色建筑技术内容及技术指标 绿色设计方案 通过多方案比选,提出初步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 绿色建筑分项目标 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
14、内环境质量的目标、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的目标。绿色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 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与风险分析 是 否 按照一般项目实施 调 整 定 位与目标 实用文案 标准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4.2.3 项目定位与目标确定应包括以下内容:1 根据项目诊断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确保对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控制体系的遵从,并尽力挖掘基地和建筑的潜力,以实现更优的绿色目标;2 确定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或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 30的相应等级或要求;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
15、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的目标等。4.2.4 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1 区域优先、整体优先;2 绿色技术与人文创意有机结合;3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4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5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6 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4.2.5 绿色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 技术可行性分析;2 空间质量与人文环境评价与优化分析;3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4 风险评估。实用文案 标准 5 场地与室外环
16、境 5.1 一般规定 5.1.1 场地规划与设计应符合深圳城市上位规划及国家与地方技术规范的要求。5.1.2 通过协调场地开发强度和场地资源利用技术的适应性,满足场地和建筑可持续运营的要求。1 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诊断;2 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诊断及生态敏感性及承载力分析;3 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等可利用资源的诊断。5.1.3 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包括场地内及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共享。1 地下空间宜区域内互联互通、连片开发;2 宜开放场地内绿地广场等作为城市共享公共活动空间;3 宜设置市政共同管沟。5.1.4 场地规
17、划应考虑室外环境的质量,优化建筑布局并通过底层架空、空中花园、阳台绿化、屋顶花园等形式进行场地环境生态补偿。5.2 场地要求 5.2.1 场地建设应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5.2.2 应通过现场检测和诊断,确保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土壤氡浓度水平符合国家和深圳市的相关安全规定,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5.2.3 场址应进行场地地质安全性评估:1 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场址;2 应避开地质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3 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4 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
18、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实用文案 标准 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5 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5.2.4 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经过生态改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再生用地,需要进行场地再生利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2 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响评估和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选择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的措施;3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5.2.5 选择具备良好
19、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根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1 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3 层及以下)不高于 41m2、多层(46层)不高于 26m2、小高层(712 层)不高于 24m2、中高层(1318 层)不高于22m2、高层(19 层及以上)不高于 13m2;2 公共建筑的容积率,公共设施类不宜低于 0.5,其它类不宜低于 1.5;3 合理进行土地的混合使用,可混合用地的类别、使用功能比例等宜符合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4)的要求。5.2.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宜大于 5%;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公共设施类宜大
20、于 15%,其他类宜大于 50%。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3.1 应通过勘查、检测等方法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2 应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3 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实用文案 标准 4 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场地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5.3.2
21、 应对场地内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2 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应提供便利的服务: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500m;3)相关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3 公共建筑的设施应提供便利的服务:1)2 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宜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 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2)联合建设时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5.3.3 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
22、能源及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符合下列要求:1 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估;2 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风力发电设施的选型及安装应避免噪声干扰。5.3.4 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1 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尽量保留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2 应调查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和动物活动规律,规划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走廊;3 应保护原有湿地。可根据生态要
23、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湿地;4 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的生物生存条件。5.3.5 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应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实用文案 标准 源污染物排放,并符合以下要求:1 应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2 应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3 应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计;4 应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5 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5.3.6 应将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1 在既有建筑具有完整保留价值的情
24、况下,进行建筑空间的综合绿色化改造及功能提升;2 在既有建筑没有完整保留价值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就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及部件。5.3.7 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施,并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可否回用性质、处理难易度等进行分类,将其中可再利用或可再生的材料进行有效回收处理,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1 应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区域,单独设置废电池、纸张、玻璃、塑料和金属等回收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上明确标识分类说明;2 居住建筑宜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5.4 场地规划与室外
25、环境 5.4.1 场地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及准则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5.4.2 场地绿地要求:1 居住建筑 1)新区建设 绿地率不宜低于 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宜低于 25%。2)新区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宜低于 1.0 m2,旧区改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宜低于 0.7 m2。2 公共建筑 实用文案 标准 公共设施类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 30%,其他类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 20%。5.4.3 场地光环境应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1 室外夜景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等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和相关专项规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用建筑 绿色 设计 要求 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