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佛山市黄岐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年佛山市黄岐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佛山市黄岐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 年佛山市黄岐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认识论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发展出了差别很大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主张知识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西方文化则秉承了自古希腊以来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论差异,中西方知识体系在内容偏重、学术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与富国强民的目标下,我国一度几乎全盘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架构来重新归置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知识在此过程中被严
2、重边缘化,西方知识大量涌入,并成为创造新知识的基础。清末以降,我国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依据都是现代西方大学制度,留给传统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有其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也多源自西方,因此,教学中缺乏传统和本土知识。在社会科学教科书中,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家的名字远多于国人,得到系统介绍的学术思想多为西方理论,对传统思想的阐释通常也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在研究方面,由于国际科研的主流仍以西方国家为代表,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力图对标西方赶超。可以说,同其他非西方社会一样,西方知识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已经广泛地存在
3、,人才培养从内容到形式大量借鉴现代西方学术模式。然而,如果我们的知识体系只是简单临摹西方的,建基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人,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都很难同时掌握中西两种知识体系的差异进而将其融通。有人做此尝试,由于受到已有知识和训练的限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傅斯年在 1919 年已经指出,“如果你要研究中国文学,却不了解外国文学,或者如果你要记录中国文学的历史,却从未读过任何外国文学史,你永远不会掌握真相。”今日的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在研究我国的任何一个对象时,西方是我们无法避开的参照对象,我们必须熟悉西方的研究传统、相关理论与实践。相比之下,西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却不是
4、如此,一个在欧美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人不是必须了解中国文学或者任何西方之外的文学。所以,融通中西知识体系是我国学人必须面对的。事实上,我国现代知识体系已经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这首先是历史造成的,尽管它曾经带给我们巨大的伤痛,但一旦完成融合,新的知识体系将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随着西方文明中诸如过度理性化、缺乏节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凸显,非西方文明传统逐渐受到重视并被用以反省西方文明,从而为增进人类福祉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在当代仍极具价值,我们可以按现实需要从自己的传统中汲取养分。对高等教育而言,中西方知识体
5、系的差异背后是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因此,即使理顺中西两种文明的传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也必须要直面差异并设法协调、糅合,从而掌握善于处理两种传统的方法和能力。(摘编自杨锐、沈裕挺融会中西知识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认为知识源于生活;西方文化则强调知识的客观性。B.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依据西方经验建立,完全照搬现代西方学术模式培养人才。C.中西方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上往往以对方为参照对象,需要熟悉对方的研究传统等。D.中西融合是我国现代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新体系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析了中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融会中西知识体系。B.文章从教学与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知识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C.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中国学人融通中西知识体系的必要性。D.文章回顾历史、直面现实,由因及果,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学习西方经验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但也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与本土知识。B.直面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融通中西知识体系,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C.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盘接受、简单临摹西方知识体系,不利于融通中西知识体系。D.西方
7、文明问题日益显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非西方文明传统的价值逐渐凸现。(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硬打三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何谓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三个月征期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儿,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对马馆长毛遂自荐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马馆长心里直打鼓,试探着问,您带家伙儿来了?老人将梢马子从肩上取下,兜底往地上一倒,好家伙!刀、斧、刨
8、、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马馆长问,您要什么条件?一个马凳要做多长时间?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要什么料得供什么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马馆长略一思索,一拍脑门,行。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是十几根短棒棒。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的,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锯的是树的上半截?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只见一头沉下
9、,另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七天后,马馆长看到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酸枣木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十四天后,老人对马馆长说,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水。那又是为何?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时,只见老人手中摆弄着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您这是做的什么?像枣核。老人颇为得意,算是让你猜对了,这叫枣核钉。我做的马凳,浑身不见铁。我用枣核钉,拼接凳面。二十八天后,马馆长再去探视时,只见老人用二分半的
10、凿子在木枋上凿眼。凿刃啃咬着矩形小凹槽,金黄的木屑被掏出,榫眼却没凿透。马馆长笑了,您这是 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三十五天后,老人面前的木枋子长出了榫头,不过马馆长看了一眼,觉得卯眼不对。既然是卯榫结构,怎么榫头大于卯眼呢?走着瞧吧。四十二天后,马馆长看马凳还未成型。凳面与凳腿,长牚与短牚,牙板与嵌板,还在老人面前摊成一片。他不由得催道,再过七天,“纪念馆揭幕式”就要举行了!满四十九天,揭幕式如期召开。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
11、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马馆长指着马凳说,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然后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马凳。并且,无论将马凳怎么扔,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滚不倒。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了,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
12、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一体了。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地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外号吗?我宁可忘了我姓甚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谁?聂帅,聂荣臻!(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许福元,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
13、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老人内在的精神面貌,也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作铺垫。B.通过老人指点他人找酸枣树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人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与后文交代他的抗日经历相照应。C.“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一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于法,表达了老连长对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钦佩之情。D.小说情节曲折多姿,扣人心弦:老人出现制作马凳,马凳选材用心良苦,马凳亮相激起人们对抗战英雄的尊敬与怀念。5.“硬打三分”这一标题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6.小说以简短的问答式对话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4、(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箫之韵 梁晓声 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 友人送我归至
15、宾馆。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又问师从,笔答“父亲”。其字娟小,笔画工整。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欣录之。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
16、精打细算。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每到一小时另付 50 元。小穆默然认可。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谭先生命手下捧人。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恰逢小穆前来赶场。老头儿求小穆乞情。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谭先生禁不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了。那老头儿,有点儿怪。小穆不到,不见他
17、的影子。小穆来,他也出现。不知不觉到了冬季。有天晚上,飘降大雪。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了愣才答应。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剪彩之后,箫声幽幽。画家说,这才像画展。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儿呢,好好的。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
18、人,一个背着修鞋的破箱子,一个抹着泪。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 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 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 谭先生不相信,撕了。仅隔一夜,却又信了。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因为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 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
19、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谭先生幸运。你怎么看?”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 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或者,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而忽视了小穆的艰难做了铺垫。B.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产
20、生了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C.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手法,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D.谭先生“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9.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
21、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
22、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
23、援/王师得致讨焉。B.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C.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D.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 出师表 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
24、”则指退休。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一起遇害。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25、成现代汉语。(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2)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苏轼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B.“无处话凄凉”既是词人自己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佛山市 高级中学 语文 月考 试题 参考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