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
《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docx(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供大家参考。篇一: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1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 来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
2、,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 年已九旬的
3、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 去 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 2000 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
4、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 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 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2 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
5、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
6、。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
7、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
8、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3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
9、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
10、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
11、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韦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荧光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过烈火铁锤锻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丝柔软且坚实,曾经飘摇的中华文化因中国文明的韧性而重获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赓续中华文化精神延续至今,在未来强盛路上乘风破浪,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12、,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4 有什么是你拼尽一生所守护的?俗话说,唯有诗和远方不可辜负。那么对于伏生而言,则唯有书与讲书不可辜负。战火的响声,淹没了他的叹息;兵车卷起的灰尘,掩盖了他护书的身影。岂不叹,楚人一炬成焦土;岂不恨,战争纷乱扰安宁;岂不幸,伏生留书传千古。他若偻之背影饱含了月岁的沉淀,所讲之尚书实现了千年的穿越。伏生一家,视书如命,拼尽一生,才得弦歇不掇,薪火相传。伏生守护尚书一生,守护着宝贵华夏文明,照亮过去,更照亮未来。当今日的我们安享繁华与和平时,边境的石头与棍棒无情地夺走四位戍边英雄的生命。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而不可凌,在雪山书写下自己一生所守护的,用行动义不容辞守
13、边防。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王焯冉烈士将鲜血挥洒边疆,卫国土不失半寸,既是使命在侧,责任在身,更是生死攸关之际为所守之中国,献上自己的一生。英雄们爱国守边,献出生命,才得国土安宁,主权完整,人民生活康乐。又有什么是你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古时为了钱、权、名、利战戈不断,今时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迷失了方向。究竟什么才该是这生吾之所求?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信念去守护所谓的心灵至高地?你心灵至高地,住着什么?可能对于如我们一般的学生,早已被社会范式填满了名牌大学,可终点又何尝在此,这不过是起点而已。所要追求的,不应只是眼前的苟且。我们很难平衡所求,就像伏生也会希望与妻儿共读尚书,陈红军烈
14、士也想多陪陪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诗和远方也是美好的象征。可最终,他们选择他们所守候和追求的,还是这些让我们永远铭记的万死以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像无数留名青史的英雄,是社会的模范,也是每个人优先具备的精神,刻在民族心、民族魂里。 到底追求何事,守护何方?今天的川流不息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就像当年张继名落孙山时写下的枫桥夜泊留传千古,而中举之人却没人被歌颂。但张继面对的却是落榜的落寞,中举之人面对的是明日的荣华富贵。就像著名辩论赛青年人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中说的你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加重量,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你可能会很辛苦;也可以选择为自己的生活打拼。没有说谁幸福谁不幸福,
15、只是每个人认为的幸福不同罢了。热泪滚烫,谁不是倾尽一生求一个好结果,无论过程如何,无论生命长短,终是成就了所追求的,守护长了所守护的,才是我们真正想得到的。魂兮归来,以瞻家邦。我想,我所求的并不是明天的三餐,而是明天我能为充实自己做点什么;我所守的也不止于一隅,而是未来我能尽力守护这片土地上我所能守护的一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5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
16、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
17、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
18、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篇二:从本草纲目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112(下)科技传播90科技新闻传播作者简介 :杨志林 ,南平广播电视台。守正创新,探寻
19、文化类节目的爆款密码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杨志林摘要2023 年 ,大型文化类栏目典籍里的中国经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后 ,就以它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 ,节目一经开播便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 ,霸榜央视频、抖音、知乎、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 ,豆瓣平均得分超 9.4 分。节目刷屏的背后更催生了典籍热,激发起了众多观众主动品读典籍的兴趣。2023 年 6 月 ,在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 ,该栏目成功获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殊荣。文章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研究、分析这档栏目的创作方法和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 ,探寻其爆款密码。关键词传统文化 ;电视综艺 ;守正
20、创新 ;爆款密码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3)297-0090-03作为一档文化类栏目 ,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 ,聚焦尚书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史记传习录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孙子兵法等经典书籍。穿越时空 ,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典型故事 ,让人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进而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 ,激发大家的家国情怀。节目中 ,撒贝宁一改过去主持人形象 ,以当代读书人角色参与创作 , 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走红荧屏 ,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本文从意象蕴含、艺术创新、情怀表达、文化自信等几个方面 ,对其爆款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1借用意象小切口,展
21、现家国大情怀栏目中提到的大多数典籍 ,都值得我们每个人花费一生去研读 ,所以 ,想要在一档 90 分钟的节目中完成对一部典籍的解读 ,尽可能地展现其价值 ,可谓极大地考验着主创者的能力 ,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之一便是寻找代表意象的实物 ,通过这些意象的钥匙 ,解锁那些隐藏在典籍背后的人与事 ,从而帮助观众理解典籍中所传达的意义、思想以及精神。在典籍里的中国 • 楚辞篇中 ,节目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华丽、飘逸的外表 ,引领大家感受其滚烫、坚毅的内核。比如在橘颂这一章节 ,就通过来自屈原家乡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境内)的橘子这个具体的实物 ,对它意象化处理 ,以此来
22、展现屈原赤诚的家国情怀。橘子在这期节目里 ,先后出现了 5 次 ,一个橘子 ,串联起了屈原跌宕起伏但又不屈不挠的一生 ,连接着他对楚国以及民众的热爱。观众通过橘子这个意象 ,了解了橘颂的内涵 ,而通过橘颂,继而读懂了屈原。在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中 ,通过具体的意象之物 ,来实现思想承载、情怀表达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论语篇中 ,孔子与众弟子分享的那碗薄粥,不仅让人看到了孔门师生的温情 ,更让人看到了推行大道的艰难 ;比如天工开物篇中 ,袁隆平和宋应星寻找的那棵与众不同的种子,它不仅是能生根发芽的种子 ,更是代表科学家造福人类的梦想。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意象小切口,展现典籍背后
23、所蕴含的家国大情怀。2巧设穿越剧情 ,让先贤见证时代之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 ,尽可能地从形式和内容上给予创新 ,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1 。典籍里的中国主创团队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 ,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幕幕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 ,营造出一个又一个故事讲述场。比如在典籍里的中国 • 楚辞篇的天问部分 ,主创人员让屈原穿越到当下 ,亲眼目睹DOI:10.16607/ki.1674-6708.2023.24.028科技传播202312(下)91科技新闻传播2023 年 7 月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草纲目 典籍里的中国 2023 典籍 中国 观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