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方案及讲义全13152.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预防医学教学方案及讲义全1315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教学方案及讲义全13152.pdf(2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可修编.教 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学期 06 级第五学期 课程理论课 总学时 54 本单元学时 2 教案更新 日期 200898 授课教师 X 利国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课程单元题目 预防医学绪论;第一章医学模式 选用教材 预防医学.何廷尉.主编.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 教学目的与要求:绪论 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任务 2熟悉预防医学的发展史 3熟悉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3明确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医学模式 1掌握医学模式的概念及演变 2了解生物医学模式的背景 3掌握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容 4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的背景 5掌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 6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 -.-可修编.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全部采用课堂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并采用图片展示教学方式。内容及学时安排如下:(时间:100 分钟)1绪论(时间:40 分钟)2第一章 医学模式(时间:55 分钟)3小结(时间:5 分钟)教学重点、难点:绪论 重点: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任务 难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医学模式 重点:1医学模式的概念及演变 2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容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 难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 重要中、外文词汇: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
3、ne)2模式(model)3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可修编.思考题:1预防医学的概念和内容是什么?2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的影响是什么?3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是什么?4临床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参考引用文献:1 预防医学.孙贵X.主编.:人民卫生.2005.第一版.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7年制及8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2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2004.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5 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3预防医学.黄悦勤.主编.:大学.2004.第一版.5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4预防医学(
4、案例版)X 玉建主编:科学2007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授课内容】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行为科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三级预防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残疾和夭折的目的。二、预防医学的内容-.-可修编.1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环境因素 2研究预防疾病、保护人群的健康的策略与措施 3研究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4研究疾病防治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方法 三、预防医学的
5、任务 1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评价社会卫生状况 3制定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对策和措施 四、预防医学的发展(一)古代预防医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预防医学的发展 2国外古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二)近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 1工业革命阶段(环境卫生阶段)2第一次卫生革命(个体预防阶段)3第二次卫生革命(社会预防阶段)4第三次卫生革命(社区预防阶段)五、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疾病预防工作的总的策略。第一章 医学模式-.-可修编.一、医学模式 1模式(model):
6、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即解释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生物医学模式 1内容:病因、环境、宿主(三要素)2背景:源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3模式:单因单果 4作用:控制和预防传染病;职业病;营养不良。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构成: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纬度)2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 (3)行为生活方式-.-可修编.(4)卫生服务
7、3意义(1)医学研究领域需进行调整(2)医生的诊疗模式需作调整(3)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 【本课小结】绪论 1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任务(重点)2预防医学的发展史 3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4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的概念及演变(重点)2生物医学模式的背景、内容(重点)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内容(重点)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 【作业】1以本课思考题为纲为纲复习本课内容 2以下列思考题为纲预习第二章健康观;第三章预防策略和措施 (1)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是什么?(2)何谓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修编.(3)健康教育的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教案 课
8、程名称 预防医学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学期 06 级第五学期 课程理论课 总学时 54 本单元学时 2 教案更新 日期 2008910 授课教师 X 利国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课程单元题目 第二章健康观;第三章预防策略和措施 选用教材 或参考书 预防医学.何廷尉.主编.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 -.-可修编.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二章 健康观 1熟悉传统健康观 2掌握整体健康观 3了解疾病观 第三章 预防策略和措施 1掌握三级预防 2了解五层次预防 3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 4了解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要素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全部采用课堂
9、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并采用图片展示教学方式。内容及学时安排如下:(时间:100 分钟)1健康观(时间:45 分钟)2预防策略和措施(时间:50 分钟)3小结(时间:5 分钟)教学重点、难点:第二章 健康观 整体健康观 第三章 预防策略和措施 1三级预防-.-可修编.2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 重要中、外文词汇:1传统健康(classical health)2整体健康(global health)思考题:1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是什么?2何谓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3健康教育的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参考引用文献:1预防医学.孙贵X.主编.:人民卫生.2005.第一版.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10、7 年制及8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2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2004.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5 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3预防医学.黄悦勤.主编.:大学.2004.第一版.5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4预防医学(案例版)X 玉建主编:科学2007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可修编.规划教材 【授课内容】第二章 健康观 一、传统健康观 1核心:无病就是健康(医学定义)2特征(1)以二元形式纪录健康(2)由医生判断健康(3)只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健康 3作用:促进了临床医学发展 二、整体健康观 1含义: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基础,视健康为多
11、维系统,视机体为一个整体。(社会定义)2特征(1)多维性三维空间(2)连续性动态概念-.-可修编.(3)描述的功能性 三、疾病观 1疾病:生物学尺度 2病患:感觉尺度 3患病:行为尺度 四、整体健康的内容和测量 1整体健康的内容 2整体健康的综合测量 第三章 预防策略和措施 一、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指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1)具体措施(2)个体的措施(3)环境的措施 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1)具体措施: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工作);(2)目的:控制疾病的发展。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1)具体措施:针对临床病人措施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有效治疗
12、措施。(2)目的: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指导,尽量恢复身心康复。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二、五层次预防-.-可修编.1第一层个人预防 2第二层家庭预防 3第三层社区预防 4第四层国家预防 5第五层国际预防 三、健康教育(一)健康教育 1含义: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2目的:是实现自我卫生保健的基本手段。(二)健康促进 1含义: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即是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政 策、经济
13、、资源等各种手段的综合体。2组成(1)健康教育(主导作用)(2)社会环境支持(三)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知信行(1)知识健康基础(2)信念健康动力(3)行为健康目标-.-可修编.(四)健康教育的创传播 1传播者 2信息 3传播途径: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4受传播者 5传播效果(1)健康知识信息知晓(2)健康信念认同(3)健康态度转变(4)健康行为采纳 【本课小结】第二章 健康观 1传统健康观 2整体健康观(重点)3疾病观 第三章 预防策略和措施 1三级预防(重点)2五层次预防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重点)4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要素-.-可修编.【作业】1以本课思考题为纲为纲复习本
14、课内容 2以下列思考题为纲预习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思考题:1、环境的分类有哪些?2、简述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3、简述健康反应谱。4什么是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5.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有那些危害?6.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可修编.教 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专业、层次 临床专业、本科 授课学期 06 级第五学期 课程理论课 总学时 54 本单元学时 2 教案更新 日期 200898 授课教师 X 利国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问题导入法 课程单元题目 第四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选用教材 预防医学.何廷尉.主编
15、.: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可修编.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掌握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2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健康反应谱。3了解环境的分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及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2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3熟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全部采用课堂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内容及学时安排如下:(时间:100 分钟)1.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20 分钟)2.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健康反应谱。(25 分钟)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公害病、
16、职业病等概念。(25 分钟)4.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25 分钟)5本课小结(5 分钟)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环境、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健康反应谱 难点:健康反应谱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可修编.重点: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环境污染的来源 难点: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及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重要中、外文词汇:1.环境(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食物链(food chain)4.生态平恒(ecoequibrium)思考题:1、环境的分类有哪些?2、简述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3、简述健康反应谱。
17、4什么是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5.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有那些危害?6.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可修编.参考引用文献:1.预防医学.孙贵X.主编.:人民卫生.2005.第一版.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7 年制及8 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2.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2004.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5 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授课内容】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问题导入:案例 1 “生物圈2 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视为“生物圈 1 号”而言的。它是一个
18、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占地 1.3 万平方米,花费了近 2 亿美元和 9 年时间建造,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业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1993 年 1月,8 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 2 号”。科学家们原计划让工作人员在“生物圈 2 号”中生活两年,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 2 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O2)含量从 21迅速下降到 14,而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长。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的传粉昆虫的死亡
19、造成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生物圈 2 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问题:-.-可修编.1什么是环境?2环境可分为哪几类?3环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4生物圈 2 号的环境有什么缺陷,为什么会失败?一、环境的概念 环绕在人类周围的一切因素综合称为环境。二、环境的分类(一)自然环境(物质环境)1原生环境:(地质环境)指天然形成的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2次生环境: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二)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案例
20、 2 在一个池塘中有水、鱼类、植物和微生物。鱼类靠浮游动、植物生活,鱼死后被水中微生物分解为元素和化合物,这些元素和化合物又是浮游动、植物的养料。微生物在分解物质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氧,由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氧来补充。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鱼类吃浮游动、植物。这样,在池塘里,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和鱼类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问题:1何谓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结构有那些?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什么?4何谓生态平衡?-.-可修编.5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三、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一)生态系统:人与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不可分割
21、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二)生态平衡:平衡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是健康的保证。(三)食物链:人与环境之间根本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循环。四、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健康反应谱 五个谱级(一)生理反应正常 X 围内的变动(二)生理反应的异常变动(三)机体代偿疾病前状态(四)患病(五)死亡【小结】1环境的概念及环境的分类(重点)2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作业】以思考题为纲,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1什么是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2.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有那些危害?3.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可修编.一、环境污染(e
22、nvironmental pollution)的概念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影响,或妨碍了其它各种生物的繁殖与生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称为环境污染。二、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分类(一)环境污染物(pollutant)1概念:指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2分类:(1)按转化来分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2)按属性来分 生物性污染物 化学性污染物 物理性污染物(二)污染来源 1.生产性污染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 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1污染物在迁移与转化中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23、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主要归纳为:环境自净作用、生物浓集作用、生物转化作用。-.-可修编.(1)环境自净作用:少的污染物一时进入环境中可经过多种自然过程分解、稀释而使环境恢复平衡,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自净作用。(2)生物浓集作用: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并通过食物链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某些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逐渐增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集作用。(3)生物转化作用:某些污染物能在生物的参与下,转化成为新的污染物,这种由生物参与的污染物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四、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引起的疾病(一)特异性危害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
24、体引起的危害为急性危害。主要危害有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其他急性中毒(包括食物中毒)、传染病 2慢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小剂量、长时间、反复进入人体,由于蓄积作用,至一定程度产生的危害为慢性危害。3远期危害三致作用(二)非特异性危害 1致敏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三)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职业病 2公害病 3食物中毒-.-可修编.4传染病【小结】1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环境污染的来源(重点)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了解)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及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难点)【作业】以思考题为纲,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1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2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分布特征有哪些
25、?3简述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预防措施。教 案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专业、层次 临床专业、本科 授课学期 06 级第五学期 课程理论课 总学时 54 本单元学时 2 教案更新 日期 2008915 授课教师 X 利国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问题导入法 图片辨识法 课程单元题目 第四章人与环境 第三节地质环境与健康;第四节境卫生的防护措施 选用教材 预防医学.何廷尉.主编.高等教育.第二版.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可修编.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三节 地质环境与健康 1掌握地方病的概念;IDD、氟中毒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2理解 IDD、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3了解氟量的两重性 第四节 环境卫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 医学 教学 方案 讲义 1315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