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练习与古诗文理解性默写(26页)10829.pdf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练习与古诗文理解性默写(26页)108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练习与古诗文理解性默写(26页)10829.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练习与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野望阅读赏析练习与答案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
2、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5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6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达感情,照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伯夷、叔齐在殷亡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怀采薇,诗人在隋亡后入唐,有易代之感,表示避世隐
3、居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 的心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 分)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 分)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 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4、,(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 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 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 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 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 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 分)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
5、,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 分)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9.“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10.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时间:_。事情_。(东皋 薄暮 望)11.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对_,_对
6、_。(皆、惟 色、晖)12.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1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 分)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 分)诗中描
7、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 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 分)15.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2 黄鹤楼阅读赏析练习与答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感慨古
8、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
9、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10、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1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15.解释下面的词浯。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乡关:故乡 1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
11、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1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9.从情
12、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3 使至塞上阅读赏析练习与答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13、。答: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3.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 分)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
14、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3 分)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其实是“过居延属国”,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长长的河流。(“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6.“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
15、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7.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燕然 8.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9.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 字以内)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
16、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1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征蓬出汉塞,归
17、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C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4 渡荆门送别阅读赏析练习与答案【文学常识】李
18、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山河惊,诗成鬼神泣。”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中心思想】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风格雄健,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原诗 注释 译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远】远自。【楚国】楚地,今湖北、
19、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依然。【怜】爱。【万里】喻行程之远。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1李白,字 ,号 ,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
20、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5 分)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 分)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3 分)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4 分)6.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3 分)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3 分)8.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4 分)9.诗句“山随
21、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4 分)【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2.叙事写景 思乡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4.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6.山势随着平原渐渐
22、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9.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10.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原野上滚滚东流。11.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入”“尽”字好在何处。“随”是“随
23、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是“消失”的意思,山逐渐消失了,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1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3.说
24、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下,是“飞下来”的意思,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5 钱塘湖春行阅读练习与答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3
25、.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美好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词 阅读 练习 古诗文 理解 默写 26 10829
限制150内